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中心廣場,一個巨大的白菜雕塑分外顯眼,向人們展示這個鎮與白菜之間的密切關系。作為濟南傳統的老農業基地,幾乎每年冬天,這里都會傳出白菜滯銷的新聞。而從這個廣場往西北幾里地,正莊農業正以全新的“正莊模式”顛覆傳統的農業種植觀念。
正莊農業被譽為業界的“集結號”,這個踐行現代農業、信任農業的“家庭農場”,有兩個莊主,老莊主是著名農學家王正莊,少莊主是他的女兒、正莊農業總經理王妍。4月14日,本刊記者走進這個莊園,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感受與眾不同的有機農業。
一棵梨樹的“正莊模式”
“唐王白菜為何每年都滯銷?”王妍開門見山問記者,沒等記者回答,她便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因為它太‘平庸’了!”
正莊從不種植“平庸”的果蔬。走在正莊園區里,但見梨樹成行,與常見的梨樹不同,它們的枝蔓攀附在一排排的水泥架子上。這種梨樹,被王正莊命名為“唐貴妃”,關于它的栽植和運營,集中體現了正莊拒絕平庸的農業價值觀。
2000年,一批從韓國引進的梨樹苗中發現了一棵變異,后來王正莊將其帶到北京,檢測各方面的特性,“后來又經過幾年的區域試驗,保證遺傳穩定的前提下,最后得出它的適生區在哪兒。2010年通過技術鑒定,同時通過品種審定。”
王正莊告訴本刊記者,這種梨屬于大果型,平均一斤左右,最大單果重達4.2斤。“再就是早產性、豐產性,老百姓有句俗話,桃三杏四梨五年,梨栽上后要五年才能結果,而我們的梨栽上365天就可結果。”王正莊說,“這種梨產量大,五年生,畝產15000斤,六年生,畝產26700斤,畝產量曾獲過吉尼斯紀錄。再就是品質好,含糖量高,沒有石細胞,耐儲藏,條件好可以存儲一年。”經過適當儲存之后含糖量增加,可以達到21,而哈密瓜的含糖量才只有17。
因為有以上特點,專家給出的鑒定評語是:具國內領先水平,它的意義就在于為改善中國梨的品種結構提供了一個好的種質資源。
目前,唐貴妃梨已在全國推廣了幾萬畝。當地農民張兆發,從正莊建園便一直關注,種了160畝。“做信任農業,前提是與民共富,以我們的示范園為核心,引導周邊園區,影響他們的不僅是技術、品種,還有理念。”王妍向本刊記者講述正莊模式的核心:“為民引路,與民共富。”
怎么才能為民引路?“為民引路首先體現在起點上,正莊的現代農業在業界必須是頭籌、標桿,打造核心園區時必須從品種、技術、安全性上做一個高起點的投入。”
如何與民共富?在王妍看來,平臺的打造至為重要。“通過高品質的品牌,形成一個高端的農業平臺,同時,和農民之間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我們就像一個輸血器,提供技術,全程服務。所有帶動起來的老百姓,在一個品牌之下經營。”
“唐貴妃梨”之外,玖紅蘋果也是正莊的一大特色,這是西歐的最新品種,正莊首先引進,蘋果果皮、果肉均為紅色。“不用賣蘋果,單純賣果苗就可以實現非常可觀的利潤。”王正莊介紹,除此之外,正莊還有有機草莓、大唐櫻桃、各種蔬菜等品牌。
“目前中國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做企業品牌,而不是做地方性品牌,地方性品牌操作價值太小,比如唐王大白菜,誰都知道,可是它的品牌價值有多少?誰又在維護這個品牌的價值體系?”
“我們的唐貴妃梨屬于企業品牌,”王正莊介紹,“企業能承擔責任,會不遺余力的維護品牌,一般比地方品牌更長久。”
父女倆的“農人”夢:
替母親修復大地的傷痕
隨著種地農民逐漸老去,二代農民工大多不會種地,一批新農人應運而生。
年逾古稀的王正莊,作為新中國較早的農業專家,和果樹打了50多年交道,被親友稱為“真正接地氣的農學家”,退休后致力于把研究成果集中體現。2012年成立的正莊農業,使他的理想轉化為現實。
女兒王妍,之前從事媒體工作,她對食品安全與農耕文化有著更加新銳的理解,“農業實際上是一種母親產業,它是我們之所以能夠詩意棲居的根本。”這種“上可摩天”的價值觀和父親的“田間地頭”結合在一起,便成為了信任農業最好的注解。
王妍對農業發展現狀有著清晰的認識,食品安全問題,最核心的是信任危機,消費者不信任生產者,生產者不信任消費者,農藥化肥都用,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有機農業應是一種信任農業。”王妍說,“未來十年,癌癥可能會摧毀30%的家庭。為孩子尋找健康食品將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幾個家庭湊一塊,租半畝地就可以了,周末來體驗生活,平時交給我們管理。真正高品質客戶不是有錢人,是有孩子的人,從母親開始,發起守護大地的運動,保護家庭。”
這是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一批有知識,有資金的新農人,試圖扭轉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機。
更深層的夢想則有著更為宏大的主題,在王妍看來,她們所做的工作是在重建田園之夢,是在修復大地上的傷痕,“做大地上的藝術家”。
王正莊則更為實際地談到中國農業產業鏈條的種種問題,在他看來,中國制定的有機標準,比西歐還嚴格,關鍵是不配套,比如生產原料不能保證有機。“我們的標準是世界第一,但之下的生產鏈就很難說了。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操作根本不是那回事兒。”
有人認為,只有回到男耕女織時代,才叫有機農業,這實際是一個誤區。“有機農業還應該是現代農業,”王正莊說,“有機不是單純追求原生態,一定要把現代科技運用進去。比如種地瓜,用生物肥同樣可以把土壤里的害蟲殺死,關鍵是這個生物肥誰提供。”
可惜,中國農業的有機產業鏈條并不完整,王正莊想要買蚯蚓,卻根本找不到賣家,他只好自己養殖,他說:“蚯蚓有三大功能,改良土壤結構,排泄物可以殺菌,可以改變植物的口感。達爾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研究蚯蚓,并說蚯蚓是解決人類問題的最后一把鑰匙。”
農耕+大數據=藝術品
梨、蘋果、櫻桃,各種作物成為王正莊手中的藝術品,而要打造這種藝術品,科技的大規模集成是其成功的關鍵。
農業信息化是我們常聽到的“高大上”詞匯,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不少農場的信息化流于形式,僅僅是一塊牌子。
“農耕也講大數據。”王正莊告訴記者,通過檢測數據,他們發現,今年高于10℃的有效氣溫比去年多了100多小時,地溫增幅則更明顯。王正莊立刻推測出:今年梨樹開花要比去年早20多天。他果斷安排打藥,結果,打完藥第二天就開花了。“檢測不是目的,關鍵是為決策服務,把數據變成農業生產的參考。”
王正莊帶領本刊記者參觀他的高科技大棚,通過自動化系統,解決植物所需的光照、溫度、濕度問題,一臺連接了網絡監測平臺的手機,就可以監管和調控農產品的生長過程,操控澆水、通風、補光等全部設備。
王正莊的農業信息化系統已經初步具備了商業價值,山東大學的一位農學專家便想把這套系統做成產品出售,被他婉拒,“一旦成為商品,我們就要對其負責,但現在,系統還不是很完善。”
“正莊才是名副其實的現代農業科技集散地。”來參觀的專家贊道。櫻桃、蘋果、梨樹,都是栽植365天開花。“成功的經驗再加數據,就可以讓農業生產達到標準化。”王正莊告訴記者,中國農科院一位專家得知他的櫻桃一年就能開花,不相信,來一看,心服口服。“利用現代科技種出來的東西,改變農業生產規律,顛覆了傳統農業的觀念。”
近幾年,柳傳志帶領聯想集團,進軍農業。生物產業是IT產業產值的十倍,信任農業大多從林果下手,柳傳志選擇了藍莓和獼猴桃。
得知正莊農業后,柳傳志派人來考察,對他們無人管理的大棚贊譽有加。正莊的追溯系統超過了國內的同類產品,“很多企業的追溯系統只是簡單的后臺植入,而我們建成的則是生產的信息化系統,只要放開一個口,消費者就能了解整個生產流程。”
在正莊,可以做到全園澆水看不見一個人,而且澆的非常合理,什么時候該澆水、施肥,系統會自動處理。這種科技的高密度植入也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成本,從生產到銷售,他們只需要27名員工便能完成所有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位莊主看來,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巨大的商機:數據可以賣、蚯蚓肥也可以賣,“從生產到流通,我們的農業鏈條有著太多的市場空白。”
前幾年有個精辟的提法: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引擎。“城郊,知識集中、資金集中,人的思想開放,且有足夠的消費市場,是展示現代農業的所在,然后由城郊逐步輻射擴大。”照此看來,正莊農業就是典型的都市農業。
幾十年來,王正莊經常思考小崗村的問題。“小崗村一夜解決吃飽飯的問題,但三十年未富裕。”他很受觸動,“中國的農村,很多還是傳統落后的生產模式。”而他的探索,便是解決小崗村問題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