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中國原創漫畫高調亮相法國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近些年來,不管是畫漫畫,還是研究漫畫,中國漫畫都是“門庭冷落車馬稀”。其實早在《大鬧天宮》時期,中國漫畫的寒冬便已初露端倪,如今東有日本漫畫,西有歐美漫畫,人們不禁疑問,曾經輝煌的中國漫畫到底去哪兒了?
從老夫子到三毛:中國百年漫畫史
2011年春晚,“美女漫畫家”夏達以醬油身份在鏡頭前走了個過場,卻給無數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讓久違的中國漫畫業重回大眾視野。
繪畫在中國自古有之,但漫畫卻不足百年歷史。最早推至清朝末年,陳師曾氏在上海刊行的《太平洋報》上有即興隨意之作,頗有“漫畫之余韻”;到了二十年代中期,更準確地是到了1925年,豐子愷有畫刊載于《文學周報》,編者特稱之為“漫畫 ”,漫畫之名始見于大眾。
這一年,沿著連環畫和四格漫畫兩條軌跡發展,上海世界書局率先出版了《三國志》、《水滸》、《西游記》、《封神榜》、《說岳》和《紅樓夢》等6部連環圖畫,明白宣稱它“男女老幼,娛樂大眾”的性質。正是這一大眾文化的定位,才使連環畫在十幾年間迅速發展。
四格漫圖差不多和連環圖同時起步。1928年,葉淺予的《王先生》開始在《上海漫圖》雜志上連載,隨后又推出了《小陳留京外史》。兩部作品先后連載10年,在中國漫畫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1937年,馮棣開始在《銀線畫報》上發表《老白薯》,1941年又在《天津畫報》上連載《老夫子》;50年代起,身居香港的王澤接著創作《老夫子》,使老夫子和老白薯(大番薯)名揚海外。至此,中國漫畫開始邁入百花齊放的瑰麗時期。
1935年,張樂平筆下的流浪兒三毛在《小晨報》上出現,1945年開始連載《三毛從軍記》,1947年連載《三毛流浪記》。這個只有三根頭發的枯瘦流浪兒用悲戚又淘氣頑強的生活態度牽動著千百萬讀者的心,成了一個時代的明星。
20世紀初,動畫片引入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漫畫和動畫都是相互改編,相互融合,難分你我。彼時的漫畫已經不似小人書里黑白的色調,印刷技術在還不完美的情況下印制出稍有失真的色調,反倒成了中國漫畫的特色。1961-1964年制作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的巔峰之作,之后七八十年代《葫蘆兄弟》、《黑貓警長》、《哪吒傳奇》相繼誕生;極富中國韻致的《九色鹿》、《天書奇譚》、《三個和尚》也爭相露面。這些獲得成功的動畫片同樣也有相應的漫畫書,中國漫畫到了峰頂。
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黑鐵時代”,中國開始引入大量的國外漫畫和動畫,與此同時中國漫畫漸漸漂離大眾土壤,在模仿的道路上失卻中國元素,變得不日不美。孫悟空、三毛們徹底成了孤島。
“孤島”時代:
漫畫巨頭的隔空對話
說起漫畫不能不提日美。
1938年,一個身著藍色緊身衣,身披紅色斗篷,胸口盾形標志上一個大大的“S”,雙手托著一輛汽車的男人出現在《動作漫畫》第一期封面上。同當時的許多連載漫畫不同,超人的故事并不是發生在遙遠的叢林或者虛構的奇幻世界里,而是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大都會。
無論是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還是在今天看來都沒有過時,超人始終是極為優秀的科幻主題。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幾個天才科學家戶外的聚集地之一,就是屌絲史都華開的一家漫畫店。美國漫畫不像日本漫畫一樣繁復多樣,基本以超級英雄為題材。
遵從這條規律,美國超人式漫畫鋪陳開來。蝙蝠俠的出現讓《偵探漫畫》或將成為DC持續歷史最長的漫畫系列,同時衍生出貓女、羅賓等人物。《變形金剛4》、《超凡蜘蛛俠2》、《X戰警》……只要你能想到的科幻大片,多多少少都是根據美國漫畫改編而成。美國的漫畫英雄有7000多個,包括漫畫讀本在內,衍生出的玩偶、影視作品、廣告所帶來的價值已經不可估量,更成為國家軟實力的一支重要軍隊。
如果喜歡強悍的個人主義,美漫是正確的選擇;如果想要廣泛涉獵,就需要考慮一下日漫。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日本漫畫誕生于“二戰”后,1952年,日本“漫畫之神”手冢治蟲一《鐵臂阿童木》賦予漫畫新的含義。隨后,日本陸續為世界呈上標識意義的漫畫形象:多啦A夢、龍珠、美少女戰士、柯南,乃至圣斗士星矢。無論角色怎么變,日漫傳遞的不畏艱難、樂觀生活的信念是共享的。
在以后五六十年的發展里,無數日本漫畫家的堆積,成就了今天全球數一數二的超級動漫帝國。尋找久違的中國漫畫,并非朝夕之事。
從1993年國內首本新漫畫雜志《畫書大王》創刊算起,這十余年恰是中國原創漫畫起步的重要階段。作為漫畫作品傳播的主要載體,大約有近百種漫畫雜志在其間粉墨登場,但多數以停刊休刊轉型收場。
創意失聯:中國漫畫的文化之殤
漫畫是社會夸張的折射,是人們面對殘酷現實想笑而笑不出的一劑催產針。
長久以來,中國對漫畫有了誤讀,認為漫畫是畫給孩子看的,也的確,現在有些漫畫就是孩子看了也浪費智商。太多漫畫在“寓教于樂”的創作宗旨下,走上過分追求“教化”的邪道,例如教科書般的藍貓淘氣三千問,故事內容僅限于漫畫人物的一問一答,情節延展不夠。美國塑造的卡通人物,既有以友情為主線的《獅子王》,也有以愛情為主線的《美女與野獸》,《貓和老鼠》天天追來打去,飽含美式幽默,至今大人小孩都愛看。
在日本,漫畫有著嚴謹的“等級制度”,按讀者對象可以分為兒童、少男、少女、青年(男性)、淑女(女性)、BL/耽美、成人。這只是粗淺的分層,日本漫畫覆蓋太廣,從科幻到現實,從搞笑到煽情,從光明到黑暗,因為架構太龐大,太遼闊,什么種類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看動漫在日本是一種全民運動,哪怕是老年人都會在地鐵上捧著漫畫看,歐美的動畫傳統更不用說,全球最出色的動畫公司都來自歐美的創造者。中國沒有成人觀看本土動畫的傳統,都是孩子在看,而中國動畫在一開始就設定了低齡化內容、靠動畫周邊產品賺錢的這種傳統,也制造了中國動畫最終是要從小孩子身上賺錢的這種假象。
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是:在中國能拿到投資做動畫片的,往往不是創作能力強的創作者,有一部分動畫片,早已混為洗錢和受賄的必經之路。
日本人還十分注重包裝漫畫家明星,每年都有好幾處大的出版社主辦的漫畫賞和新人賞,漫畫家們走星光大道,紅地毯,上臺作秀搞怪等等,漫畫家們出席什么場合都會有報道,自然這樣的調動觀眾的目光也有利于推動自己漫畫作品的流行。
而中國漫畫者面臨的尷尬是,國內的環境導致能在雜志上連載的機會不是很多。漫畫家們經常接一些來自日本的訂單,比如為《高達》這樣著名的作品繪制背景,或者將《蠟筆小新》這樣知名的漫畫作品制作成動畫片。“墻里開花墻外香”成為這個行業的窘相。
《動漫周刊》主編鐘路明在點評“喜羊羊”創造的票房奇跡時表示,國內的動漫缺GDP,不是因為差錢,而是缺創意人才。“藝術家太多,但懂管理懂營銷的王石、潘石屹、馬云太少!”
中國漫畫產業龐大的市場與從業人員收入窘迫之間不成比例的關系,人們觀念中“不好看”的國產漫畫作品和才華橫溢的從業人員之間奇特的對比,一本本漫畫雜志火爆創刊卻黯然停刊的悲情循環,成為這些年中國漫畫攻堅的唯一課題。什么時候開始,中國漫畫如此捉襟見肘了?
好在,蓋在中國漫畫業上的浮土正慢慢吹散:阿貍、兔斯基、張小盒排排站;幾米的陽光灑在澀女郎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