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亂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中,一個人要如何堅守與選擇?
什么樣的政治可以超越民族、派別和文化的差異,為民眾帶來福祉?
他是契丹皇族后裔,金國宰相之子,大元帝國的宰相,被成吉思汗譽為“此人天賜我家”。
生于亂世,效力于異族讓他難以認同自己的身份,血腥殘暴的現實讓他內心劇烈掙扎,帝國政治的險惡斗爭更是把他推向風口浪尖。
楚材,是指“在外國被任用的人才”。 這是在自己的國家遼滅亡之后,仕于金國的父親為他起的名字。
他擅長儒學、深諳佛法,當強不可擋的勢力從北方草原橫沖而來時,他立志必須保護生命和文明。
以耶律楚材為主人公的、陳舜臣先生的這部小說,在(日本)剛剛發行時,連續幾周居于“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之首位。聽起來實在難以置信。 這恰恰證明了陳舜臣筆下的耶律楚材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有不少評論文章將耶律楚材與三國時代的諸葛孔明并提,都是“輔佐為政者”的名相,同樣生活在歷史的動蕩期,較之孔明,楚材的人生就復雜曲折多了。
父親耶律履,在金朝為官,官至尚書右丞(相當于副首相), 也是編修《遼史》的責任者。楚材是其父晚年(過了六十歲)所得之子,從小生活在金朝的中都(現在的北京),自幼喜好學問,精通天文、地理、律歷、醫術、卜筮等諸學,信仰佛教。他自身也曾在金廷任職,公元1215年,蒙古軍攻陷了中都,楚材降于蒙古。他在成吉思汗身邊為相,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特別是在元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域的政策上,楚材留下了極大的功績。比如,他通過各種稅制改革減輕了民眾的稅務負擔;為了使更多的文化人得到任用,他竭力恢復了科舉考試等。
現在中國歷史上對楚材的評價大致如下:在蒙古軍的高壓政策下,耶律楚材為保全民眾的生命財產、保護中華文明的傳統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柯劭忞在《新元史》中,對楚材作了如下的評價:卒使中原百姓不致踐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傳所謂自貶損以行權者,楚材,其庶幾歟。
“自貶損以行權者”出典于《春秋公羊傳》,指的是行權者的應有姿態。認為楚材接近這個理想形象,無疑是對耶律楚材的最高評價。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知道耶律楚材其人其事的中國人并不太多。與諸葛孔明相比的話,他所受的“待遇”就顯得冷淡多了。他的著作《西游錄》很早就散佚了,現存的《西游錄》是傳入日本的翻抄本,它于本世紀初才廣為知曉。
為什么楚材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呢?其實理由很簡單。楚材是遼代契丹人的末裔,是遼代的創建者—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子孫,他卻在金廷為官;金朝被蒙古所滅后,他更是輔助了元朝立國立政。即使他作出再大的功績,也是以一身侍兩朝,而且,兩朝均為兩異族王朝。人們更愿意為孔明喝彩,蜀國雖敗,但孔明鞠躬盡瘁、從一而終。
提出“重新評價耶律楚材”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重修了已被人們遺忘的楚材墓,為其建造了祠堂,并親自撰寫碑文, 稱贊楚材所作的功績。在碑文中,乾隆帝還稱贊他“忠赤一心”。此后,耶律楚材的功績被再次提起并被重新評價。這股潮流一直延續到柯劭忞和王國維。
陳舜臣所描寫的楚材生活在宋、金、元等各王朝混戰的動蕩時代,他的一生都在嘔心瀝血地考慮著一件事,即:什么樣的政治才能超越民族之間的差異,使不得不遭遇亂世的天下民眾得以更安心地生活。
陳舜臣說:“楚材,是為我們指引未來之路的一顆啟明星。”他指的就是:超越民族和文化的差異、相互理解、友好共存。現在我們人類必須面對太多的難題,其中的一個難題就是由于民族、宗教、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和以及互不信任。正因這個原因, 我們的地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紛爭。
耶律楚材比我們早了八百年就面對這個難題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盡可能地將不可避免的摩擦減少到最低程度。
其實作者陳舜臣正是一位置身于異民族、異文化的夾縫中的、能夠親身體會到其中的差異的人,對此,他一直沒有停止過思考。耶律楚材降于蒙古并為此作了一些解釋。對此,有一部分人指責楚材虛偽。我想說的是,指責楚材的那些人,看問題過于淺薄了,他們根本理解不了肩負重大責任的楚材與楚材一族的沉重與苦澀。他們不會理解,在這個人世間,特別是在現在無法想象的苛酷社會中掙扎的人們的悲傷、哀痛和令人窒息的苦悶。作為一個人,他為什么必須生活在被撕裂的兩個世界之間呢? 更何況,他所做的一切,并非是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