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電子信息技術被應用到鐵路運輸系統之中,大大提高了鐵路運輸的自動化程度。在電子信息技術給鐵路運輸系統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電子設備也存在容易受外界干擾、對雷電的防護能力差等弊端,而鐵路信號在鐵路運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鐵路信號設備一旦受到破壞會對正常運輸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本文闡述了鐵路信號設備的室內防雷和室外防雷措施,探討了鐵路信號防雷需要考慮的問題,具體從進行整體考慮,做到系統實施;進行有效排流,加快入地速度;進行均衡連接,保證接地良好;進行合理接地,做好屏蔽工作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鐵路 信號設備 系統防雷
一、鐵路信號設備的防雷措施分析
1.1做好室內防雷工作
室內防雷是指對建筑物內部的一些弱電設備進行防護,主要是利用一些等電位的連接、保護隔離、設置過電壓的保護裝置、采取屏蔽措施等方法保護信號設備。如果遇到強大的電擊時,要注意使用等電位連接法來保護信號設備。因為雷擊產生的強大電流會經過接地物體進入大地,之后將這些電流以放射的形式分布開來,如果有電子設備接入,會使電子設備遭到破壞。要消滅這種等電位差就要為建筑物建立一種法拉第籠對等電位差進行屏蔽,從而破壞由雷電引起的等電位差,起到保護信號設備的作用。對弱電設備的電源設保護裝置,因為雷電主要是通過電源線路破壞設備的,所以在室內電子機柜的電源入口處安裝電壓保護裝置,就能起到保護這些設備的作用。對于高壓部分我國有專門的高壓避雷措施,在此我們主要研究380伏的低壓線路如何進行過電壓保護,依據國家的有關規定,380伏的低壓線路需要進行三級保護,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選擇合適優質的保護器裝置。在信號的線路接入口必須設置電流保護裝置,以避免電流進入設備造成破壞。另外,在數據通信和測控技術的電路中要注意選用光纖電纜作為傳輸線。
1.2做好室外防雷工作
室外設備防雷主要是改善雷電的電磁環境,涉及到三方面。一是在做室外防雷工作時,室外的信號設備要放到一個能與大地進行良好連接的金屬箱體中,這樣對于雷電的電磁脈沖就能夠起到一個良好的屏蔽作用,從而保證信號系統的安全。二是必須要用屏蔽電纜來連接信號設備,在使用屏蔽電纜時要保證電纜的屏蔽層接地良好。三是在做室外防雷工作時,對室外的信號設備要集中安裝避雷針,如果發生雷電直擊信號設備的情況,就能對設備起到最大程度的保護作用。
二、鐵路信號設備的系統防雷需要考慮的問題分析
2.1進行整體考慮,做到系統實施
鐵路信號設備是一項比較大的系統,如果對信號設備采取單一的防雷措施則意義不大。在做防雷工作時,對于需要實施的鐵路信號系統一定要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研究,制定一個詳細的整體防雷方案,在設計方案時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與規范進行。設計者在設計防雷方案的時候,要考慮到鐵路信號設備的內部與外部、天線與地線以及強電與弱電等方面因素,必須仔細周全地考慮信號設備的各類系統,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全面有效的防雷措施實施計劃。
2.2進行有效排流,加快入地速度
當前的鐵路信號設備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每個車站需要管轄的信號設備范圍也越來越大。鐵路信號設備通常都是與鐵軌連在一起的,由于鐵軌都是裸露在外面的,因此更容易受到雷電的侵襲,如果發生雷電侵襲鐵軌的情況,就會嚴重破壞鐵路信號設備。對于鐵軌進行防雷的措施最有效的就是進行雷電引流,這就需要在建筑物的屋頂、電源引入的地方、室外軌道電路等地方安裝防雷設備,通過這些設備將電流進行有效的分流,使電流以最快的速度導入到大地之中。
2.3進行均衡連接,保證接地良好
要注意進行均衡連接,保證接地良好,在信號樓里面需要做一道屏蔽網,對于信號設備做防雷措施的時候,要注意不僅對樓房的天面進行良好的均壓,另外還要將信號設備所在的機械室、計算機室、電源控制室等地方進行良好的均壓,使其能夠適應不同的雷擊情況。形成一個良好的接地網絡,進一步降低反擊電位。
2.4進行合理接地,做好屏蔽工作
由于鐵路信號電纜的鋪設較長,因此要做好各電纜之間的屏蔽連接,在屏蔽和連接時要盡量讓他們有多個接地點,最好能夠將電纜中和信號機中的屏蔽地線以及軌道中的防雷地線通過匯流的方式引入接地體中。屏蔽樓內的信號設備主要是靠信號樓的均壓環與避雷器以及分線盤的電纜,利用這些設備進行屏蔽時,要注意將屏蔽體進行有效接地。當前,我國鐵路信號設備的防雷主要采用兩種接地方式,即通過匯流排共接地、分開接地這兩種方式。通過匯流排共接地主是在R<1歐時,把建筑物中的各個單元通過匯流的方式進行共同接地,而進行分開接地時,要保證接地的地線符合要求標準,各接地體的間距要大于20米。
三、結語
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鐵路信號的作用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對于信號設備的防雷工作也越來越重要,做好鐵路信號設備的防雷工作,必須要保證設備的質量以及防雷網絡的結構設計等,從而保證鐵路信號設備的防雷效果。
參 考 文 獻
[1]赫明.鐵路信號防雷裝置設置分析[J].投資與創業,20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