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ld-renowned Lingnan School rose in Guangzhou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founders, Gao Jianfu, Gao Qifeng and Chen Shuren, were honored as the three great masters of Lingnan. They paid much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cepts of new Chinese painting, cultivate lots of talents of fine arts and create plenty of excellent artworks, becoming the earliest models reforming Chinese paint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世紀初,震動中外的嶺南畫派在廣州崛起,其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被譽為“嶺南三杰”,又稱“二高一陳”。高劍父所著《我的現代繪畫觀》成為嶺南畫派的理論綱領,旨在創立反映時代精神、雅俗共賞的“新國畫”,其核心為:以“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為道路,師法自然,改革舊國畫。早年間“二高一陳”積極投身于民主革命,廣州、上海、南京、澳門、桂林等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辦刊撰文,開辦畫院、畫館,舉辦畫展,收授門人弟子,在大學、美術專科學校任職和講學。“嶺南三杰”不遺余力地宣傳新國畫理念,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創作了大量具有開拓性、個人風格強烈的作品,成為“民初畫壇上最早革新中國畫的典范”。
寫生稿中見靈動

高劍父(1879~1951)字劍父,號爵廷,廣東番禺人,嶺南畫派領袖,是近代美術史上與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齊名的大家。
少年喪父的高劍父,家境蕭條,從廣東水陸師學堂及嶺南學堂肄業后,師從畫家居廉,繼而東渡日本學習,與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在東京相識,一起研究日本及歐洲繪畫,先后加入白馬會、太平洋畫會及水彩畫會,為中國畫的改革和創新前赴后繼。在廣州,高劍父設立“春睡畫院”,培養了不少美術人才。他先后任職中山大學國畫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現存高劍父畫稿以寫生稿為主,其中又以鉛筆速寫最多:簡單概括的線條勾勒出輪廓,捕捉對象的主要特征,時而在此基礎上施以些許水彩,看得出師傅居廉“撞水撞粉”的技法。高劍父讓線條色彩在畫作中自由行進,將心態情緒賦予不同的筆觸,營造出多變的節奏韻律,將許多稍縱即逝的形象與靈感,合著激情留存下來,往往更能表現出對象的神韻,表達高劍父當時的藝術直覺。其寫生稿題材大致可分為風景、植物、動物和人物四類,涉及地域之廣、囊括物種之多,在當時畫壇實為罕見。
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高劍父深知個人風格的重要,沒有自我獨立的藝術風格,是不能在畫壇立足的。高劍父在繪畫上集傳統和創新于一體,傳統基礎之外,將東、西洋繪畫的研究賦予作品新內涵。他大膽地將各種傳統繪畫技巧進行融合,再借鑒日本畫、西洋畫中著色大膽、透視、立體感等表現技法,確定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高劍父的畫作很少用中國畫線條表現,除樹、石等局部略用線條,天色、水光和云霧均以水墨渲染,表現其形象、質感,墨卷波濤,筆縮云煙,詩意盎然;工筆人物、花鳥依舊使用水墨表現,放縱甩筆,寥寥數筆,栩栩如生。
高劍父是一個目光深遠的藝術大家,正是他對傳統技法和東、西洋繪畫研究的融合并加以創新,才把嶺南畫派這面大旗扛得更高。
筆墨之間滿詩意
高奇峰(1889~1933)名嵡,字奇峰,廣東番禺人,其兄高劍父。少年時拜居廉為師習畫,后東渡日本,對京都畫派中名家的技藝有極深入的研究。他將傳統的筆墨功夫,結合“撞水撞粉”等花卉畫中的特殊技巧,用于描繪山水、飛禽走獸,構成了雄偉兼秀美的獨特風格,使其逼真而又有生氣。他是追求詩意的畫家,在詩和畫的雙重領汲吸取營養。

高奇峰認為,詩意是中國古代藝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學習中國古畫過程中必須虛心接受并保留下來的。高奇峰在研究中國古畫和西洋畫之后,羅列出中西繪畫的各自優勢。在《畫學不是一件死物》中他寫道:“我從前是單純學習中國古畫的,并且很專心去模仿那些唐宋各家的作品,后來覺得其優美之點固多,然傾向哲理,也易犯玄虛之病……所以我再研究西洋畫之寫生法及幾何、光影、遠近、比較各法,以一己之經驗,乃將中國古代畫的筆法、氣韻、水墨、賦色、比興、抒情、哲理、詩意,那幾種藝術上最高的機件通通保留著,至于世界畫學諸理法亦虛心去接受,擷中西畫學的所長互作微妙的結合,并參以天然之美、萬物之性,暨一己之精神而變為我現在之作品。”在高奇峰看來,中國古畫的精髓,不單指繪畫的技法,還應該包括“比興”和“詩意”。
高奇峰善于從生活事物中挖掘詩材和畫料,通過詩和畫兩種不同表達方式體現主題的美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再通過多種繪畫表現技法,強化畫面表現力,表達出大千世界的詩意,從而完成從“小我”到“大我”的超越。他在《畫學不是一件死物》中表達為:“感格社會”、“慰藉人生”、“陶淑性靈”。由此可見,高奇峰對詩意的追求,已上升為對社會理想的精神追求。
清新淡雅顯張力
陳樹人(1884~1948)名韶,字樹人,號葭外漁子、拈花微笑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等,廣東番禺人。17歲時拜師嶺南著名畫家居廉,由此為其一生藝術事業的開端。
陳樹人早年的畫作有著明顯的居氏風格,狀物精微、敷彩鮮麗。留學日本后,受日本畫風的影響,他將光影、色彩對比手法與傳統國畫技法相結合,清新自然的花鳥畫風應運而生。除了技法,在題材上陳樹人也有創新,汽車、輪船、飛機、大炮、公路、燈塔、洋燈等新事物都被其大膽地用作繪畫素材,帶來國畫革新的新鮮氣息。

陳樹人遠涉重洋,先是去了日本,后又到過加拿大、美國,返回國內后,先后在廣州、上海、桂林、重慶、成都、峨眉、廬山、南京、杭州之間輾轉。陳樹人看遍山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灑脫躍然于其畫作之上。其繪畫題材以山水、花鳥為主,注重寫生,畫中有物。
上世紀30年代初,陳樹人在流連自然風光之時,明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并將形式美的追求賦于其寫生作品之中。
反對墨守成規,主張革新創造,陳樹人在寫實主義道路上堅定地前進。描繪山水,他力求反映大自然的本來面目。他很少用皴擦,通過線條對畫面進行分割,簡潔明快地概括山石的輪廓,增添了幾何美感,再以敷彩加之,唯美傳神。唯有真摯的天性,才能有如此這般對藝術的忠實。杏花、春雨、紅棉、綠柳都是陳樹人喜愛的題材,畫作淡雅清新,畫中有詩。這與高奇峰的雄奇、高劍父的霸悍截然不同。
抗戰期間,陳樹人輾轉大江南北,親眼所見百姓生活的艱難,感時傷懷。于是,向來以花鳥、山水畫聞名的陳樹人,開始了人物畫的創作,題材多以農夫、農婦、牧童、樵夫、漁夫、船夫、獵人等底層勞動人民為主,如其摯友高劍父所說:“他的山水多綴上現代人物,尤以苦力為多。”將現代人物入畫是當時少見的題材,這也是陳樹人對國畫的大膽改革和創新,在其創作過程中,也表達出對勞苦黎民百姓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