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的政局中,從政治發聲到經濟支撐再到華文教育,華人正在成為一支重要力量,這既與馬來族群政治有關,也與中國崛起的大背景有關。用前總理馬哈蒂爾的話來說:“任何一個政黨得到華裔的支持,它將贏得選舉。”
富豪圈里的華人版圖:
十大富豪,華人占據了八席
綜觀馬來西亞的經濟版圖,占總人口25%的華人高居經濟金字塔的上層。在十大富豪排名上,華人占據了八席。
即便在中國餐館,也很少能看到華人服務員的身影。“領班可能會是華人,但端盤子的收入對華人沒有什么吸引力。”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說。
華人為何長于掙錢?總理納吉布曾在出席華人商界集會時總結:“在座諸位更富于企業家精神,更加腳踏實地,于是我們走上富裕之路。”
過去,這種經濟地位的分化曾引發族群關系的緊張,大馬政府也一度推行明顯重馬來輕華人的所謂“新經濟政策”。但隨著歧視性政策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政府意識到民間資本尤其是華人資本的重要性,華人企業的發展環境慢慢放寬了。
“由于主要的經濟命脈很多都掌握在華人手中,馬來西亞政府既重視華人,又總在擔心華人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黃一鳴說,“不過,隨著中國的崛起,這種對華人的負面觀點減少了很多。”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令大馬政府越來越依賴中國這個貿易伙伴,亦在無形中提升了華人的地位。
“悄悄告訴你,整個沙巴最有錢的就是福建人。”在位于馬來西亞沙巴州亞庇市中心的辦公室里,亞庇中華工商總會會長陳友仁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章桂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哥哥陳守仁也是當地知名的華人企業家,兩人的祖籍在福建泉州。
“如果芒果、蔬菜等農產品不能出口到中國大陸,那只能全都扔到海里去。如果失去了中國游客,馬來西亞經濟肯定受很大影響。”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副會長黃益隆說。
黃益隆從事電器行業,長年往來于中馬兩國。他同時擔任了許多家華人社團的領導職務,在這些社團,他也感受到了中國崛起帶來的改變:國家貧窮時,華人更加沒有地位;而現在,馬來西亞政府則對華人另眼相待,希望利用華人社團與中國大陸搞好關系。
除了經營出口貿易,因為招商引資的關系,華商更是成為許多中國地方政府的座上賓。不過,起于1990年代那一輪招商熱潮已漸漸退去。黃益隆現在在中國講得更多的,是怎樣將中國企業引向海外。“中國國內人口多、資源少,而東南亞的礦產、植物等資源豐富,所以我們現在也去中國‘招商引資’了。”
華人新一代:公開自己的政治主張
大家對東南亞華人有一個刻板印象,就是只是一味賺錢,在經濟上強勢,但在政治上弱勢。在過去或在東南亞其他國家,這可能還是對的,但在現在的馬來西亞,這已經是舊時黃歷了。
在過去,華人求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害怕。從1950年代開始東南亞歷次幾次排華浪潮,令華人刻骨銘心。“但是這個社會正在漸漸發生變化。”黃益隆說,“年輕一代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公開自己的政治主張。”
2013年5月的馬來西亞街頭,政治海嘯暗涌,一句如咒語般的口號在全國過半民眾心中被反復默念:“五月五,換政府”。
此次大選是馬來西亞國史上最激烈的一次大選。為爭取華裔選民的支持,執政黨國陣的納吉布和反對黨民聯的安華從2012年初便開設中文版的Facebook賬號,分別冠上“阿吉哥”和“阿華哥”的名稱。納吉布不僅牽手楊紫瓊同臺出席集會,還派出自己會說中文的兒子在華人社區拉票;安華則努力突出其對中國哲學和東方思想的了解,更以儒家思想的擁護者自居。競選雙方在爭取華裔選民方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華人選票為什么重要?馬來西亞總人口2800萬,華人有約700萬,是全國第二大族群,他們政治參與意識強烈,選民登記率達90%,而馬來族只有75%,印度族只有68%。
此外,中國早已經是馬來西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2年的雙邊貿易總額上升8%,達1800億令吉。中國也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占馬來西亞出口總額的12.6%,中國游客人數為各國訪馬游客之冠。因此,兩大陣營從一開始便從對手的對華關系中尋找漏洞,盡量破壞對方在華裔心中的形象,為自己加分。雙方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一旦對方當選,將為馬來西亞和中國兩國關系帶來不利的影響,并使馬來西亞的經濟付出代價。
大選之所以膠著和受人關注,正是因為近80%的華人支持反對黨。令華人不滿的是馬來人政黨巫統的一黨獨大,制度上的不少細節設計均對華人不利。現在,馬來人群體也發出了要求改變的聲音,引發他們不滿情緒的主要是日益嚴重的貪腐問題。
對于大多數華人而言,改變要靠大選,但他們更堅持:國家必須實行“兩線制”,即形成一個執政聯盟,一個反對聯盟。“這樣一來,包括中華大會堂在內的中立的非政府組織就能發揮重要作用,有很大的選擇空間。”黃益隆說。
遙想1969年大選時,爭取華人支持的反對派勢力大增,害怕失去制度特權的馬來人與上街慶祝勝利的華人發生流血沖突,史稱“5·13”種族騷亂,此次事件也成為了馬來西亞政治、經濟制度的分水嶺。
此后,馬來政府推出新政策平亂,比之前更加保護、強調馬來人作為“土地之子”的權益與社會地位,進一步把“馬來人優先”制度化。盡管前總理馬哈蒂爾曾痛心疾首地說“華人交的稅最多”;而且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馬來政府也較少采取強制同化措施,但華人依然遭受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制度。
可貴的是,華人社會在權利危機的逼迫下,不再一門心思只顧賺錢,而是鍥而不舍地強調普遍人權意識;不再僅僅依靠族群立場和族群選票來拉攏人心,而是將目標放在了重構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
正是由于當地華人抱有這種心態,使得他們在“馬來族群分裂”的當下,更加自然地成為政治版圖中的關鍵政治力量。
母語教育:“整個馬來西亞的華人對中國有歸宿感,得益于華文教育的發展”
在華文小學讀書的學生占馬來西亞小學生總數的22%,但政府撥款僅占3.6%。
“以前,政府要宣布為華文學校撥款都會被認為是一件敏感的事情。”東馬最大的華文報紙《詩華日報》一位高層說。
政府撥款不足,華人企業家和華人社團便成為華文學校的堅強后盾。戰亂年代出生的陳友仁沒怎么讀過書,但他說,“我們華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留再多的財產給子孫都沒有用。”現在,僅他一人捐資設立的幾所學校就已經招收了一萬多名學生。
重視文化教育,尤其是母語特色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共同點。2012年8月,黃益隆組織了80位大馬各省的年輕華人到山東曲阜,“熏陶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母族認同。
“我們這一代人最注重的就是母語教育。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母語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和祖籍國、和同胞的一種親切感。”黃益隆說。
眼下,一些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其原因同樣是因為中國的崛起。
這種變化的表現之一,是不少土著居民選擇華文學校,以致華文學校的課室緊張。學了漢語,他們可以去中國找機會發展。即便留在本地也有用武之地,畢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來到大馬旅游。
多元化教育開放的趨勢逐漸明顯。每年,都有馬來西亞華文老師到中國進行培訓。不過,中馬華文教育合作還集中于軟件方面,馬來西亞不少教育界人士建議中國政府對華文教育投入更多的硬件支持——即使不便直接捐款援助,也可以嘗試由走出國門經營的國企承擔為當地建設華文學校的職責。
就在2012年3月份,馬來西亞學術鑒定局宣布:承認146所中國大學學士或學士以上學位文憑。這一重要的政策變化,使得很多原本希望到臺灣留學的馬來西亞人,改而選擇前往中國大陸。“教育讓我們一條心,整個馬來西亞的華人對中國有歸宿感,就得益于華文教育的發展。”在黃一鳴看來,華文教育、華人社會已經對當地政府的政策產生積極的影響。
黃一鳴說,“馬來西亞的領導人為什么比較傾向與中國友好?除了這里的華人多之外,另外就是華文教育的影響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