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坐標:京劇“大碼頭”背后的名角兒
位于濟南市經二緯三路通惠街1號的北洋大戲院,是一座頗有民族風格的建筑,正門上邊是廡殿頂,上面覆蓋著綠色的琉璃瓦,整個建筑濃墨重彩,古樸厚重,美觀大方,氣勢磅礴。
北洋大戲院經理趙虹向本刊記者介紹,北洋大戲院始建于1905年,最初的名字叫“興華茶園”,1923年改為“聚華戲院”。初建時期,由濟南“慶樂班”為班底主演河北梆子,班主是董希珍。隨著發展,他的科班梆子,京劇的西皮和二黃兩個聲腔系統已修煉成仙,演員大都功夫瓷實、戲路寬廣。
當時,濟南的舞臺上出現了“梆子、皮黃兩下鍋”的格局。1932年,北洋大戲院又改名為“聚華戲院”,此時戲院有70余人。1934年,歷城人馬壽荃出任經理,將“聚華”定名為“北洋大戲院”。
馬壽荃組有70多人的演員班底。該班底以協助外地藝人來濟流動演出為主,并以接聘外地著名京劇演員名震濟南。
世所公認,濟南曾是與北京、天津、南京齊名的曲藝“碼頭”,號稱“曲山藝海”。濟南還是個京劇“大碼頭”,生旦凈丑,名家云集。
京劇在濟南真正繁榮,是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濟南老火車站鐘樓高聳起來的時候。這時候,距離火車站僅幾百米的興華茶園已存在了7年。
北京的戲班子在京滬穿梭演出,都要經過濟南這個“大站”,他們要先在濟南掙出路費和到京滬演出等各種費用。“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以及各個流派的京劇名家,幾乎都在濟南演出過,從而帶動了京劇在濟南的繁榮。
至于京劇科班,北京有著名“富連成”、濟南則有位于新市場的“慶樂班”以及“太平班”,培養出了大批京劇從業人員。最盛時,濟南有位于匯波寺閣子東南的“大舞臺”、位于司家碼頭的“富貴園”、位于新市場內的“民生戲園”、位于國貨商場內的“慶升戲園”等眾多劇場,不下二三十家。
當然,北洋大戲院是其中尤為火爆的一個演出場地。
從梅蘭芳到張火丁:
百年北洋的斷裂與傳承
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及金少山、余叔巖、李萬春、袁世海、張君秋、方榮翔、侯寶林等赫赫有名的名角兒都曾在此獻藝。
上世紀40年代,武生袁金凱、武旦俞硯霞、花臉蔣少奎加入了北洋的班底,更讓北洋如虎添翼。
北洋就像北京的吉祥、上海的天蟾,40余年,在濟南城執京劇牛耳之舞臺。該劇院在海內外梨園界和廣大戲迷中享有較高聲譽,至今也是戲迷票友聚集的場所。
戲迷們手中還有保存的戲單:早場為小白玉霜的書囊計,晚場為白玉霜的玉堂春。
新世紀以來,仍有一些名角應邀前來演出。第十七屆梅花獎得主張火丁曾來北洋演出。當時票價上百元,但演出卻場場爆滿。隨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馬廣祿、張建國等應邀來戲院進行過演出,受到戲迷熱烈歡迎。
然而,100多年來,隨著時間的淹沒,太多名伶往事淹沒于歷史。藝術家與劇場,本應留存下來的大量故事,已很少為外界所知。今天,我們只能在一個個名字面前,去想象他們當年叱咤舞臺的風姿。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
“打造名角的聲音在劇場回蕩的感覺”
曾經繁榮一時的北洋大戲院,近些年來不斷“隕落”。而北洋大戲院的重新復出,要歸功于十藝節。
“十藝節的舉辦,不但對山東、濟南的演藝界來講意義非凡,對北洋來講也一樣,甚至更為重要。由于十藝節的籌辦,北洋得以整修,政府投入兩千萬進行修繕。”趙虹告訴本刊記者。這次恢復修繕是按照1953年改建時的標準施工,改造后戲院觀眾廳重新恢復為兩層,座位從400個增加到653個。十藝節之后,伴隨著傳統藝術的復蘇,北洋又逐漸恢復為濟南的戲曲中心。
2月5日晚,大年初六,大雪,北洋大戲院上演經典呂劇《姊妹易嫁》。這是一出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劇目,雖然天氣寒冷,還有大雪,依舊有400余觀眾前來觀看。
從元旦前夕直到春節期間,類似的情境在北洋大戲院接連上演。“節假期間做的演出,打的都是文化惠民的公益牌,采用了惠民票價,給市民一場文化大餐,把我們的國粹京劇,地方戲呂劇中一些喜慶的經典的傳統劇目呈現出來,給市民增添節日的文化氛圍。”趙虹說。
趙虹一直在考慮,如何定位現在的北洋大戲院?它在城市中是一個什么符號?有人說,如果演出節目是商品的話,劇場則是賣場,然而趙虹并不認可這種說法:“一個城市的劇場,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首先應該是一個能讓人心靈棲息的地方,讓人在這里能得到藝術的熏陶,心靈的滋養;還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讓良好的文化倡導從這里借助藝術的魅力傳播出去。其內涵,不是作為一個經營者可以抹殺的。”
“京劇、呂劇等傳統的藝術,要發揚光大,再一個,符合現代化進程的精神食糧,我們有義務傳遞給市民。”劇場在整個演繹鏈條中是重要的環節,劇務、劇場、運作,劇場是主體。趙虹表示,面對艱難的生存現狀,作為劇場,在傳播文化之外,也要通過自身的運作,努力生存下去,“除了現有的戲曲演出,我們也會引進其他多種形式,比如兒童劇,現代減壓劇,甚至曲藝類的比賽,我們都會做。”
在演出現場,趙虹看到有些觀眾是閉著眼睛的,還有的邊聽邊跟著哼唱,他們是在仔細回味,有些老戲迷說他們懷念當年那種名角的聲音在劇場里回蕩的感覺。“我們要把那種感覺重新打造出來。”趙虹對這種感覺念念不忘,有時候她也會隨著觀眾閉上眼睛,去體會,去感覺。
她有一些想法,比如恢復老堂會。在過去,一些社會名流、紳士舉辦壽宴,辦堂會,“我們會找機會將之呈現出來。北洋作為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大戲院,它所承載的歷史,肯定要比其他劇場多一些,之前老百姓念念不忘的,比如樣板戲、堂會,和一些具有濟南本土特色的藝術形式,我們會盡可能地打造出它的原汁原味。很快,市民就會在煥發新生機的北洋看到樣板戲、堂會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