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能量范圍早已不止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科技、航天等等男人的傳統天地里也已經滲入“玫瑰色彩”。3月4日, 人大女發言人傅穎在回答中國婦女權益提問的時候,便提及女宇航員的出現,成功勾勒出當代中國女性的精英面孔,提升了中國女人的國際形象。
從天上到地下,“神女”們又過著怎樣的世俗生活?
□方言
劉洋的世俗生活
在中國航天員拍攝第一人朱九通眼中,劉洋是 “陽光、甚至有點俏皮的鄰家女孩”。從2010年劉洋到達國家航天訓練中心起,朱九通的鏡頭一直在對著她。就在出征前一天,劉洋還和隊友景海鵬玩起了投飛鏢游戲。兩個人約定,誰輸了就得做俯臥撐。“剛開始是劉洋做上下蹲,后來她說太空環境不分男女,也改做俯臥撐。”
朱九通有一張劉洋小時候的照片,簡單的化妝,正在唱豫劇。他說劉洋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她是一個愛干凈的人,家里非常干凈整潔,一切井然有序。”
“下一步希望他們能盡快生個孩子。”2012年6月神九升天之后,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的婆婆曾如此表達她對媳婦的盼望,“他們兩口子是在部隊認識的,自由戀愛。兒子材料寫得好,媳婦演講講得好。”劉洋婆婆說。
2004年,劉洋和湖北老公在武漢舉行了婚禮,2009年曾準備要孩子,后來因為工作關系,劉洋需要北京、武漢兩地奔波,做母親的事兒便耽擱下來。
1978年10月,劉洋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個普通人家。“老實,懂事,具備傳統女性的美德”是周圍人對劉洋的一致評價。
劉洋的父親劉石林,是鄭州某機械廠的工人,據老家的長輩說,“人老實,不會來事”。劉洋在鄭州第十一中學念高中的時候,父親的廠子瀕臨破產,劉石林在閑暇時,就拿著氣筒、錘子等工具,在貨站北街街頭擺攤修自行車,賺錢養家供劉洋讀書。
劉洋似乎繼承了父親的性格,“內向、文靜、中規中矩”,高中班主任武秋月如此評價。成為空軍飛行員以后,劉洋還帶著自己積攢的飛行員巧克力來看望武秋月。“她來的時候沒穿軍裝,很樸素的。”
不過,外表溫和的劉洋其實性格頗有男性的堅韌與倔強。1997年初,十一中開報告大會,某航空公司招飛行員,但附加了一個條件:“只收男生,不收女生。”劉洋在自述中,回憶了當時心中的“不屑”:“有什么了不起,憑什么認為女的就不行。”
2003年9月10日,劉洋參加飛行訓練,“收起落架”的口令剛落,忽聽“砰”一聲巨響,飛機劇烈抖動,一股燒焦的味道充滿整個座艙。鳥撞飛機了——劉洋迅速判斷。鎮靜的劉洋迅速將情況報告塔臺,聽指揮員命令,最終著陸成功化解18只飛鴿撞機危機——九死一生的經歷十年對母親只字未提,航校四年更是從未讓父母探望。
王亞平:喜歡攝影、愛聽音樂、愛吃櫻桃的煙臺“大嫚兒”
在結束神十飛行之后,王亞平這位一心要探尋奇妙太空的漂亮姑娘還有個小小心愿:陪丈夫吃頓飯,逛逛街,看一場電影。
2013年6月,神十發射。“80后”煙臺姑娘王亞平成為第二位飛天的中國女宇航員。王亞平出生于煙臺福山區的張格莊鎮。
張格莊鎮山并不高,馬路邊、山坡上,隨處可見的是櫻桃樹。王亞平的家在鎮上,是一座老舊的院落,院門灰瓦蓋頂,墻上斑斑駁駁,院內擺放著三輪車和農具,屋外墻角堆放著成捆的柴火。
村民們告訴記者,王亞平父母家和別人一樣,收入來源主要是靠種櫻桃。“要我說,這航天員就是從小吃櫻桃吃出來的。咱煙臺出產的櫻桃、蘋果,全國有名。”
王云然曾是張格莊完小的校長,“每次學校、區縣組織活動和比賽,都能看到王亞平,都是參加長跑項目。她從小就挺活潑,學習好。”王云然說。2006年,王亞平回家鄉擺喜宴,新郎是兄弟部隊的飛行員。那一次,王云然也去了。經過那么多年,她坦言“王亞平變化不大”。
王亞平就讀的中學是煙臺第二十三中學,初中班主任曹美娜回憶:“就是普通一個農村孩子,讀書的時候不算最突出。我當時教語文,王亞平是我的語文課代表。語文成績很好。長得挺好看,扎著長辮子,皮膚稍微有點黑。”
不過在王亞平曾經的戰友的敘述里,她常常露出“嬌氣和脆弱”的一面。第一次跳傘,王亞平和女同學看著地面上的人越來越小,興奮不已。指令一下,一個接一個稀里糊涂跳了下去。接著跳第二次,機艙里突然間鴉雀無聲——第一次的新鮮與好退褪去后,襲來的是恐懼……那天返回的車上,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亞平和戰友們一樣淚流滿面。
據記者了解,王亞平小時候想當醫生、當律師,從沒想過當飛行員。和很多年輕人一樣,王亞平喜歡攝影,愛聽音樂。在滿是男選手的籃球場上,她還是進球率很高的優秀前鋒。剛加入航天員隊伍時,王亞平曾經一直沒能突破二級,“有點兒怕身體的極限”。
大國“女一號”:張欣們的慈善沉思
如果說當上世紀80年代財富的制度禁忌被打破之后,企業家已是民間文化中完全的男一號,那么她們詮釋的角色則是“女一號”——快速發展的社會為她們提供了與男性幾乎等同的創業機會,當擁有的財富只剩下一堆數字的增長刺激時,女富豪們的生活又應該何去何從——她們的慈善思考,也記錄了女人由物質世界向精神世界的痛苦轉型。
□許諾
張欣的女性慈善:尋找“城市的靈魂”
無論是潘石屹蓋公益廁所,還是李連杰讓災民按手印,被美國《福布斯》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富豪”之一的張欣說,“我覺得人最關鍵的還是要有一個靈性的光芒,能夠參與到人類的進步中來。”
袁岳說:“白手起家的男性企業家做慈善的時候會比較苛刻,他們推崇自我奮斗,更希望捐贈對象靠自己的能力。女性則要溫和很多,她幫你是因為她愛你。”
這樣的話接近一名信徒——張欣就是一名信徒。2005年,張欣在劉索拉的影響下接觸到了巴哈依教。該教“人類一家”的教旨與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相通,跟現代文明也并不矛盾。它直接影響了張欣近些年的狀態,“因為我現在有信仰,我覺得生活每一天、工作每一分鐘都是一種祈禱。”
再往前幾年,張欣被馮侖說成地產圈的“大野洋子”,是查建英眼中“龜的故事”,優雅的沙龍女主人,喜歡與文化人藝術家為伍,熱衷于談論“城市的靈魂”……但她自己后來承認,回國改變了她,從一個浪漫主義者變成了“一個追逐市場的人”。中國商人從富到貴的進化之怪現象,也一度使她迷失。
直到她專心做起慈善,選擇教育的現代化(尤其是精神教育)作為SOHO中國基金會的重點。
像很多企業家做慈善一樣,張欣一開始也屬于事件驅動型,“非典”時搞“中國精神”活動,東南亞海嘯時也捐款,但后來發現這種目標不明確、沒有系統性的做法效率不高。軟硬件也要結合——他們在潘石屹的老家甘肅天水推廣“兒童美德工程項目”,但這些貧困學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一個像樣的廁所,于是后來就有了老潘要花100萬元建廁所的爭論。 “財富今天在你這兒,明天可以到別人那里去。在的時候不要太歡喜,去的時候也不要太憂傷。”
用宗教滋養慈善:
女首富的“信仰”內核
代表人物:張茵、王雪紅
關于快樂這個問題,中國第一個女首富、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曾經認真的思考過。她發現,與數字和效益掛鉤的西方經濟學不能給出圓滿答案,但東方的佛教思想卻如一把可以讓人從不快樂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的鑰匙。
她成為身家億萬、卻無比虔誠的佛教徒:“我相信以善為本。當然作為一個企業家,不能完全以佛教來衡量具體的工作,但它在精神上給了我一個好的心態。”
迄今,張茵辦了八屆的玖龍學生班,給剛剛就業的學生講述環保理念,同時為偏遠山區提供愛心午餐大專學生到玖龍就業,玉樹等突發事件時也有不同數額的捐助。雖然她現階段還不能像李嘉誠那樣成立基金會,但張茵認為慈善不在大小,用心最重要。
臺灣地區女首富王雪紅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她準備著多本《圣經》,隨時與人分享上帝的話語,企業員工1/3都是基督徒。
王雪紅拿出很大精力來做慈善。2011年6月,王雪紅通過威盛信望愛公益基金會捐資1.8億元創辦貴州盛華職業學院,開設有酒店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茶生產加工技術(營銷方向)、康復治療技術等實用專業。“盛華”是中國第一所民辦慈善高等學府,其章程里明文規定創辦者永遠不分紅和不要求任何回報。
楊綿綿們的“野蠻生長“
代表人物:楊綿綿、董明珠
2013年12月12日,號稱家電業“鐵娘子”的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獲選2013年度經濟人物。幾乎同時,海爾集團元老高管楊綿綿要低調得多,這位72歲的家電巾幗就要退隱了。
商界“女二號”也許是中國30年來女性進步最顯著的標志之一,也是中國商界區別于西方獨特的管理和社會學現象。
由于其女性特質,她們在慈善方面卻是說一不二的“女一號”。楊綿綿認為社會責任是企業最具挑戰性的“硬指標”,慈善和公益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海爾的慈善活動涉及助學、救助空巢老人、植樹環保等不同領域。
與楊綿綿不同,董明珠更多的以個人名義做慈善。同行戲謔“董明珠走過的路不長草”,在董明珠看來,“剛”只是手腕,“柔”是情懷。
在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董明珠為殘疾兒童提供了更好的教學設施;在山東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每年都有優秀學子獲得董明珠設立的助學金:迄今為止,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援建了近10所希望學校,為多所殘疾兒童學校改善了教學設施。同時,在她的帶領下,格力電器通過各種形式共向社會各界捐款捐物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