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求乞者》中,魯迅為我們塑造了用“沉默”和“無所作為”求乞的主體形象,這與其在現實中的“斗士”風格似相矛盾、相沖突。但從文學與現實交互影響的角度來看,這正體現了魯迅在抽離現實語境的文學虛擬中暫時逃避,體現了文學理想對現實殘酷的治愈。
關鍵詞:文學理想;現實殘酷;治愈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1
現實往往是一個與理想相距甚遠的存在,與理想的美好相比,它總是或多或少地向我們呈現著殘酷的一面。對殘酷現實的不滿或是調解,人們往往各以其道——有人選擇逃遁到另一個世界,好酒者如李煜,借酒澆愁;絕望者如屈原,付命汨羅。有人選擇奮起抗爭,錚錚者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視死如歸者如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但也有另外一種人如魯迅一樣,選擇用文學虛構的方式來暫時逃避現實,尋求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平和狀態,并借以治愈現實的殘酷與艱難。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的東西表達出來”1。文學便是這樣一種存在,它借助于自身一定的獨立性把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東西構建出來,并賦予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它是“根據現實世界而鑄成另一超現實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現實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現實人生得超脫”2。文學一定程度上來自于現實,卻又從正面、反面地反映著現實,積極、消極地改造著現實,抑或是如同《求乞者》展示的那樣偏安一隅地逃避、治愈著現實。
《求乞者》中,魯迅用想象主體的視角構建了一種冷卻、死寂、充滿灰土的“現實”,主人公一方面冷眼識破現實的偽裝,“但居布施者之上,給予煩膩、疑心、憎惡”3,另一方面又思考自己應該用什么方式乞討。但是,正如求乞者識破他人一樣,“我”又被他人識破,“將得到但居布施者之上的煩膩、疑心、憎惡”。借此,一個精神荒蕪、人情罕至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灰土、虛假無情的偽裝、互相揭穿、疑心、憎惡。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魯迅創作的一個高峰期。1942年,他先后發表了《秋夜》、譯作《苦悶的象征》、《影的告別》、《求乞者》、《論雷峰塔的倒塌》、《文學救國法》等文章,不管是對舊社會黑暗的訣別,還是對于軍閥統治的不滿,魯迅都在總體趨勢中表現出抗爭的形象, 如 《秋夜》中所描寫的棗樹一樣——“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脥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4!毛澤東更評價魯迅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5顯而易見,魯迅并不是一個沉默和無所作為的人!
然而,當我們回歸文本,魯迅在《求乞者》中選擇了一種與現實截然不同的態度——“用無所作為和沉默求乞”!他不再像大部分文學作品中和現實中呈現的那樣對“現實”蕭條存有悲哀、憎惡,而是用虛無代替期望,用沉默和求乞代替抗爭!這似乎與一開始魯迅想像主體的斗爭傾向、與魯迅一直以來的斗爭精神背道而馳。但剛好相反,這其實正是他內心對自身的一種撫慰,一種訴諸于文學主題的衷腸流露,一種借助于文學理想對現實殘酷的治愈。
在一定文學世界中“崇高的精神力量、悟性和理性同社會性一道都失去了它們的意義,并讓位于本能;軀體越來越支配頭腦”6,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斗爭愈激烈,經歷的矛盾越深刻,在另一個構建的世界中對于和平、安寧的向往也就愈急切。
“有很多作家往往一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到另一個差異非常大的環境中,反而能夠弄清楚原來的生活環境,甚至透視地非常深刻”,“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在寫作他的作品時,在他的靈魂里總是包容著他的完全統一的方面”,文學便是現實與理想沖突點上的潤滑劑,一方面它使現實帶給人的挫敗感和絕望感大大減輕,使人們暫時抽離現實語境,達到理想的所在;另一方面它使理想更加貼近現實,拓展理想和現實交匯的廣度和深度,使人們在現實殘酷打壓下所受到的創傷得以借助于文學的力量稍加治愈。
正如魯迅所說:“戰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都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都有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求乞者的妥協,正是魯迅對于現實逃離式的戰斗。而其體現的文學理想對于現實殘酷的治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更為我們提供了在現實顛簸中找到未來的終南捷徑!
注釋:
[1] (俄)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張昕暢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5頁
[2]朱光潛:《談文學》,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5頁
[3]魯迅:《求乞者》,選自《魯迅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頁
[4]魯迅:《秋夜》,選自《魯迅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頁
[5]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頁
[6](匈)盧卡契:《盧卡契文學論文集》(第1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4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