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女作家遲子建以悲天憫人的情懷提筆寫下《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每一個字,描述我國東北部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昔日大興安嶺中這只游牧民族的繁榮與輝煌在相待文明的沖擊下逐漸式微,最終在人類的侵擾下被動的走入現代文明圈,卻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與活力,
關鍵詞:遲子建;悲天憫人;現代文明;薩滿文化
作者簡介:孫淑奇,遼寧省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博士,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1
這個部落居住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他們信奉薩滿教,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他們在嚴寒,猛獸,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文革”的陰云籠罩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他們有大愛,有打斗,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也有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的萬般無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一、現代文明與傳統的博弈
自從現代博物學興起,自然科學知識體系逐漸完善,人類已經不需要以宗教般虔誠的態度與自然溝通。在人類面前,隨著商品經濟、工業科技的飛速發展,自然已經越來越被物質化加以衡量。神圣、神秘這類詞語經由現代文明的推敲之后,不僅僅遠離了自然,更是人與自然從疏離轉向決裂的注腳。體現在作品中的證據便是,與神靈相通的薩滿巫師的衰敗,而且是無可挽回的“一敗涂地”!小說一直籠罩在神秘主義之中,兩代薩滿巫師以鄂溫克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儀式,解決諸多人世間的紛爭和疾苦。然而,即便是神秘主義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化解族人在生活中遭遇的種種磨難,卻仍無力抵消現代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的沖擊,而最致命的則來自人的思想轉變時對原始認知體系的懷疑。現代文明所提供的便捷、舒適、富足,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長時間在艱苦生活中苦熬的人們。物質形式的沖擊緊隨其后的是精神面貌的顛覆,久在墓穴中封閉的棺槨很容易在遇到新鮮空氣之后迅速腐朽。
從自然與人的關系中,薩滿巫師認識到一切行為追求的結果必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為此妮浩將自己的兒女接二連三地作為與神靈相通的祭品,去拯救他人的生命,直到將自己祭出,換取整個部族在兇災之中幸存下來。長久以來,我們的現代文明思維方式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常常忽略了平等性。即我們人類是站在索取者的位置,將自然視為無期限的ATM機。即便當下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人不能凌駕自然之上,但是,事實證明,我們的文明正常運行的基礎,恰是建立在對自然的消耗之上。我們的改變仍然微乎其微,或者說改變的程度仍不能讓跑的過快的機車用相對緩慢的速度前進。因為這個時代是一個不斷要求前進、前進、再前進的時代?,F代工業文明的進化論邏輯就是:前進是唯一的方向。我們不能回頭,也沒有必要回頭。只有開足馬力,拼命向前發展才是唯一的出路。世界各國衡量自身發展的主要價值標準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二、人力與自然的對抗
《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鄂溫克部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人數較少的民族之一,大興安嶺是他們賴以棲身并形成自己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故鄉。然而山林的過度開發迫使迷茫、失落的鄂溫克人帶著悲哀和無奈的告別了大興安嶺那片廣袤的森林,寄居在現代文明的屋檐下。失去了自己文化依傍的鄂溫克人,他們的生存本能和生活趣味也隨之失去了色彩和根由。于是他們又順著馴鹿的腳印重返山林。
這樣的一種悲哀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鄂溫克族傳統的生活方式中所蘊含的價值體系,也許會為我們現代人困惑于物質文明泥沼卻不能自拔的尷尬境地帶來啟示,哪怕這是最原始的!馴鹿在山林中自由覓食,相對固定的放牧時間與靈活的放牧地點把握的恰到好處,所取的量是相對穩定的。對捕獲到的大型動物,人們會以宗教般虔誠的方式,感謝它的生命奉獻換來自己和族人的溫飽,而全然不是現代物質文明眼中純粹商品性質的等價交換物。這種勞動生產不僅是身體上的勞作,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勞作。人們會在感恩和冥想中,完成物質的滿足。人們需要在享用物質成果之前,與萬物的神靈進行溝通,感謝上蒼的恩賜,潛移默化中尊重自然所能承載的容量,在滿足自身的同時并不攪擾自然的規律。這遠比現代文明的快餐文化、消費主義麻煩得多。
看似無能為力的順應,卻好過無往不勝的改造!現代科學經過精密推算和邏輯推理、并經過長期梳理經驗教訓得出的生態學成果,卻在物質文明程度絕對落后的鄂溫克人手里世代守護著,諷刺現代文明的同時,警示我們細心呵護民族文化,傳承祖輩衣缽,在發展與繼承中穩步成長。藝術家或是具有藝術氣質的思想家確信是歷史的前進導致道德的退化、美德的喪失,遲子建便是秉持這樣觀點的作家。她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游離出時代商品意識形態,猶如曲牧歌飄蕩在工業文明的上空,昭示文明的堅守比現代文明籠罩下的利益追逐更有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跋[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2]胡殷紅,遲子建.與遲子建談新作《額爾古納河右岸》[N].文藝報,2006-3-9(2).
[3]逄增玉.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杜書瀛.文學原理·創作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