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東樹是桐城派重要的詩論家之一,著有《昭昧詹言》二十一卷,書中評價了諸多位詩人,當中不乏有獨到的見解。在漢魏詩人中他相當推崇阮籍,認為他的詩具有高古自然之美,并且文法高妙。
關鍵詞:方東樹;《昭昧詹言》;阮籍
作者簡介:楊祎夢(1985-),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專業: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1
方東樹(1772-1851),字植之,安徽桐城人,是清中葉桐城派著名的文學家,一生著述頗豐。他的詩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昭昧詹言》一書,此書也是桐城派“以文論詩”的代表性著作。方氏論詩的特點是以古文理論嫁接于詩歌之上,總體是以桐城派論文之法論詩,文法通詩法本是桐城派作家共同的看法,這一觀點在方東樹的《昭昧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1]462書中卷一至卷七集中評價漢魏兩晉以及南北朝詩人的作品,方氏對漢魏詩歌評價很高,尤其推崇阮籍。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論方東樹對阮籍詩的評價。
一.《詠懷》詩的發源
阮籍的《詠懷》詩受前代文學的影響,一般有兩種代表性看法:一是認為其源于《小雅》,鐘嶸《詩品》:“晉步兵阮籍詩,其源出于《小雅》”[2]41。二是認為其源出于《離騷》,沈德潛《古詩源》:“其源自《離騷》來”[3]118。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評論:“阮公似屈,兼似經”[4]5。“愚謂《騷》與《小雅》,特文體不同耳;其憫時病俗,憂傷之旨,豈有二哉?阮公之時與世,真《小雅》之時與世也,其心則屈子之心也。以為《騷》,以為《小雅》,皆無不可。”[4]80-81。方氏的觀點認為《騷》與《小雅》的區別只是在文體上,又認為阮籍所處之世與《小雅》的作者們相似。眾所周知阮籍所處的時代正是司馬氏弄權,朝代更迭之際,世事的巨大變遷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小雅》的憂懼交加之情,如《詠懷》其三十三:“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他感受到現實環境的危險,置身其中如同“履薄冰”。他的詩常有對人生短促的悲嘆,如《詠懷》其四:“清露被皋蘭,凝霜沾野草。朝為美少年,夕暮成丑老。”就其強烈的悲患意識來說與《小雅》和《離騷》確有相似之處,因此方氏認為“以為《騷》,以為《小雅》,皆無不可”,也是有道理的。
二.高古及自然之美
阮籍的詩歌幽深難測,很難探求明確主旨,正因如此,后世人對于文本就擁有了極大的闡釋空間和自由。方氏在《昭昧詹言》中認為:“漢、魏、阮公諸賢之作,皆深不可識”[4]6。“漢、魏、曹、杜、韓,非但陳義高深,意脈明白,而又無不文法高古硬札”[4]33。“子健、阮公,皆雄渾高古”[4]34。“子建渾邁,猶是漢人。阮公高邁,以去漢未遠”[4]36。可以看出方氏認為阮籍的詩歌具有高古的特點,將其與曹植并論,認為他承繼漢末余緒。嚴羽《滄浪詩話.詩評》:“黃初之后,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風骨。”就詩歌精神而言,阮籍的《詠懷》詩與建安風骨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除此之外,方氏在《昭昧詹言》中還認為阮籍的詩具有自然天成之美。“大約陶、阮諸公,皆不自學詩來”[4]35。“漢、魏、阮公、陶公,皆出之自然無成”[4]41“如阮公,陶公,曷嘗有意于為詩;內性既充,率其胸臆而發為德音耳”[4]98。方氏將阮籍與陶淵明相提并論,認為二人的詩歌都具有自然天成之美,非有意為之。他提出的無意作詩,可以看成是詩歌創作的一種心態論,也是文學創作中無意識的創作心理,這種無意識強調作家的個人修養,詩歌從胸臆而發,性靈自然的流露,所以不需要有意創作。
三.文法高妙說
方氏論詩突出一個“妙”字,他在《昭昧詹言》中提出:“用意高妙,興象高妙,文法高妙,而非深解古人不得”[4]30。姜夔在《白石道人詩說》中提出:“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力贊“妙悟”。方氏論詩又以“妙”解讀,可以說是承續姜、嚴二人對“妙”的運用并且有所拓展。《昭昧詹言》:“漢、魏、阮公、陶公、杜、韓皆全是自道己意,而筆力強,文法妙,言皆有本”[4]11。“今學漢、魏、阮公,當玩其文法高妙,氣體雄放”[4]81。他認為應當學習阮籍的文法高妙,筆力強勁,那究竟什么是“文法高妙”呢?“文法高妙”可以說是桐城派文法的精髓,也是方氏本人詩論的核心。用他的話說“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語接而意不接”[4]28。方氏論詩注重“文法”,并對此多有闡述發,他也注重“以文為詩”。他提出“用意高妙,興象高妙,文法高妙”作為詩歌審美的價值取向,“文法高妙”可以看成是對詩歌的章法要求,三個“高妙”應是環環相扣。在中國詩學史上,以“妙”論詩合乎古人在詩文評點的直覺性,更耐得起咀嚼品味。總體而言“文法高妙”應當是指“語接而意不接”,阮籍的詩歌正是符合方氏所提出的“文法高妙”。
方東樹論及魏晉南北朝詩人,于阮籍、陶淵明等著墨尤多。常將阮籍與其他詩人對比分析突出他詩歌的特點,認為:“阮公賢乎哉!六朝人學識旨趣,陶公外,未有及此者”[4]91,可以看出其對阮籍的推崇備至。
參考文獻:
[1]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鐘嶸.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沈德潛.古詩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