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維的詩,尤其是他的山水詩注重情與境的融合,既含蓄優雅,又具有表現力,為他奠定了在唐詩史上的大師地位。在創作山水詩的過程中,王詩不僅融入了詩人的情思,也滲透了對禪宗的深層領悟。雖然很多唐代詩人以禪入詩,但像王維這樣在詩中放入空靈禪境的詩人很少。王維山水詩以其空靈明秀的意境,使山水詩的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也因此使得王維成就了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本文將對王維山水詩的意境美進行分析,并分析其對前人陶淵明詩的繼承以及對后人的影響。
關鍵詞:王維;山水詩;意境;陶淵明
作者簡介:
田婷婷,1986年4月出生,女,漢族,陜西省太原市,在讀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高晨,1989年6月出生,女,漢族,遼寧省營口市人,在讀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2
在盛唐詩壇上,李白和杜甫可算是兩座高大的山峰。王維相較于杜甫、李白來說顯得稍遜一籌。但從審美角度來說,他的山水詩以幽靜恬淡的境界在盛唐詩壇占據一席之地。王維的山水詩,上承陶、謝,下開宋元山水詩風,其詩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在詩中構成了許多獨特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中的美學范疇,是對詩歌創作實踐的總結。意境萌芽于漢魏,成熟于唐代。對于“意境”一詞的定義,有人將其概括為情與景、意與象的統一;有人將意境概括為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環境和情義的統一;還有人用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其所創造的藝術形象來界定意境。劉勰《隱秀》篇中關于“文外之旨”和“義生文外”的論述,正是后來唐代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和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濫觴。此外,鐘嶸在《詩品序》中認為詩的最高境界在于表現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味,這一觀點的提出,對唐宋意境理論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意境的發展離不開詩人的創作,皎然的《詩式》、司空圖的《詩品》等探索詩的意境的論著,很多是據詩人的創作實踐概括而成。王昌齡在《詩格》中把詩的境界分為三種:“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維作為盛唐山水詩的代表詩人,他的山水詩達到了王昌齡所說的第三種境界,即有意境,并將山水詩的意境創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王維山水詩中的意境
王維的山水詩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這是由于王維對自然景物的真切感受和細致入微的描寫。他的山水詩主要以幽深靜穆為基調,這與他的佛教思想不無關系。王維因心境空明,以及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因而他的山水詩會有空靜的境界,他的這種意境與他的人生經歷有著直接的聯系。安史之亂之前,他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卻沒有勇氣決然離去,于是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天寶十五年,安史亂軍攻陷長安掌握政權,被俘的王維被迫接受偽職。李唐奪回政權后,他因此被定罪下獄,由于弟弟王縉的爭取,以及他的《凝碧池》一詩,最終得到赦免,不僅官復原職,還逐步升遷,官至尚書右丞。這成為他人生的分水嶺,形成了他前后迥異的心態。雖然官職不斷升遷,但由于之前失節,他已無意仕途,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晚年歸隱藍田輞川。
王維獨特的人生經歷影響到他的山水詩,他將隱逸生活寫的極具意境。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使人產生忘情于山水的隱逸情懷。這種隱逸于山水中的情懷對創造詩歌意境的十分重要。只有承受了寂寞,才能對自然有細致的觀察,從而能夠產生敏銳的感覺,才能以空靈的心境去體悟山水,發現山水的美。在王維的筆下,即使再普通的事物,都極富詩情畫意。無論一草一木還是一花一鳥,他都能抓住它們的形態,描繪出獨特的意境。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春天之夜,月白山空,桂花靜落,山鳥啼鳴,回響在寂靜的山谷中。詩人內心的閑靜與夜的寧靜躍然紙上,連桂花落地的細小聲音也能察覺。月光的出現驚擾了靜謐的山谷,連山鳥的鳴叫聲中顯得更加空寂,以動襯靜,展現出幽深寂靜的境界。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王維《酬張少府》)不關世事,歸隱于山林之中,與松風山月相伴,流露出閑適自得的心緒。因為靜而察覺到隱含自然的空明之美,從而追求超然脫俗的精神境界。
王維的山水詩創造了空寂閑靜的意境,在詩中,“空”字隨處可見,如“空山”、“空林”等。它們傳達出詩人對自然人生的獨特感受,在這里,虛實交錯,動靜結合,為我們創造出一種空靈明秀的詩境。
二、王維山水詩對陶淵明詩歌意境的繼承
陶淵明的詩以平淡自然影響著后世,古往今來,學陶者不計其數。王維的山水詩借鑒陶詩之處很多,比較突出的就是白描的手法以及“淡遠”的意境。陶、王詩歌在意境創作方面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詩人獨特的一面。他們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表現不同的思想和審美,創作出不同意境。
對于后人學陶詩,沈德潛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盂山人有其閑適,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竣浩,皆學陶焉,而得其性之所近。”這段話既說明了陶淵明與唐代詩人前后的師承關系,同時也指出了唐代詩人宗陶的事實。
王國維把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對比陶、王詩歌的創作可以發現,二人的詩歌皆體現出“無我之境”。
王維受陶淵明影響,自我與意境渾然一體,他的山水詩有很多都有“無我之境”。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飛轉,趣涂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菱,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譫如此;退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王維《青溪》)詩人用“入”、“逐”、“隨”、“轉”等字樣展示了自然生命的自在涌現。詩人不以“我”的角度去觀物,而是“以物觀物”,大自然得以呈現出它最為天然的姿態。 一個“閑”字,透露出此中奧秘。
但是,他們的詩中并不是真的“無我”,之所以放棄“我”的視角,是為了獲得一種自在空靈的生命形態。對他們來說,大自然的每一線陽光,每一片飛花,每一聲鳥啼,都有著詩人的靈魂存在。當詩人將自己完全寄托于山水時,他的性靈就會溶入其間,物我之間會進行深切的通感交流,這便是“無我之境”的哲學底蘊。
三、王維山水詩意境對后人的影響
王維通過對山水的觀照,以山水為媒介,不斷完善自我,在詩歌意境創作中寫出了不少“意與景渾”的佳作,為后代意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且為其理論的成熟提供了依據。
近代學者認為,唐代“意境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禪宗,無論是王昌齡《詩格》、皎然《詩式》、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都潛藏著禪宗的影響痕跡。唐代詩人多熱衷于禪宗,王維更是其中翹楚。楊巨源在《贈從弟茂卿》中說:“扣寂由來在淵思,搜奇本自通禪智。王維證時符水月,杜甫狂處遺天地。”王維被稱為一代“詩佛”是他把“見性”觀念融入山水詩的情境之中,創造出“詩中有禪”的意境。
王維以禪入詩的手法對蘇軾影響很大。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王維、蘇軾分別作為唐宋山水詩的代表人物,他們遠追陶淵明又都詩畫兼擅,思想上深受禪的影響,引禪入詩,融情入境,詩歌呈現出不同的意境。兩人在意境上的繼承和新變是一脈相承的。
“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蘇軾《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題》之一)此詩前兩句化用王維“四海方無事,三秋朋有年。”(《奉和圣制重陽節宰臣及群臣上壽應制》);后兩句則是王詩“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觀心亦解歌。”(《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圣恩,竊書鄙意,兼奉簡新除使君等諸公》)的寫意。
陸游很欣賞王維“掩門”而自隔于塵世的“心隱”,王詩中多見“掩”、“閉”語,如“終年無客長閉關”(王維《答張五弟》),“平生多掩扉”(王維《喜祖三至留宿》)。陸游在《小舟過吉澤效王右丞》詩中云:“澤園霜露晚,孤村煙火微。本去官道遠,自然人跡稀。木落山盡出,鐘鳴僧獨歸。漁家閑似我,未夕閉柴扉。”陸游所企求的主觀遁隱,是很典型的王維意境創作的方式。
王維山水詩的意境創作達促進了文學理論中的“意境論”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提出了“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這是意境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韻味說”。在《二十四詩品》中,司空圖通過對詩歌各種風格的品評,強調意境具有廣闊的藝術聯想空間這一審美特征。
到了宋朝,在以王維為代表的唐代詩人意境創作的影響下,嚴羽提出了“興趣說”,他所說的“興趣”其實就是指詩歌所蘊涵的“言有盡而義無窮”的意境。
王維詩的意境對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影響深遠。王士禎《書溪西堂詩序》云:“嚴滄浪以禪喻詩,余深契其說,而五言尤為近之。如王、裴《輞川絕句》,字字入禪。他如‘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及李白‘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常建‘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劉昚虛‘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通其解者,可語上乘。”(《續尾續文》卷2)可見其對王維推崇備至,在其編選之《唐賢三昧集》中選王維“輞川詩”十五首。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而其淵源則本于司空圖和嚴羽,而司空圖和嚴羽也多受王維的影響。
意境的集大成者是王國維,他對意境論述最全面、最充分。王國維認為意境就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而且只有優秀作品才有意境。意境不能僅僅只等同于一般情景交融的形象,它的美學特征是:一,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響”;二,意境的創造應為自然而真實的美;三,意境應該以傳神為美,重在神似而不是形似。
中國古代意境理論經過不斷發展完善最終趨于成熟,一方面是歷代批評家不斷繼承前人不斷完善而形成;另一方面與詩歌意境的創作者分不開。如果沒有意境創作的實踐,那么意境理論是無法發展的。而王維則在山水詩意境創作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王維山水詩對意境理論的形成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少康.《中國歷代文論精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32.
[2]王維,陳鐵明注.《王維詩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346.
[3]蘇軾.《蘇東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245.
[4]李浩.《唐詩美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