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被譽為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其中有15篇故事涉及婚姻和兩性關系。喬叟用朝圣這一宗教活動,借朝圣者之口講述了14世紀英國社會的婚姻狀況以及喬叟本人對婚愛觀和男女地位等問題的思考,《商人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篇。《坎特伯雷故事》在內容、思想和結構等方面都有對《圣經》的影射和反映,有對《圣經》精神的贊譽,也有對《圣經》精神的再思考。本文以《商人的故事》為例,分析喬叟筆下的婚姻愛情故事折射的婚姻觀與基督教婚姻觀的關系。
關鍵詞:《商人的故事》;《圣經》; 婚姻觀 ;喬叟
作者簡介:楊帆,女,1990年1月生,籍貫:湖北秭歸,職稱職務: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2
《商人的故事》講述的是六十歲的冬月老人娶不滿二十歲的春月姑娘為妻,后來春月紅杏出墻,欺騙冬月的故事。故事開篇并沒有直接講冬月如何娶妻,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借冬月之口闡述對婚姻的看法和對妻子角色的定位。另有冬月的兩個兄弟持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婚姻現實。最后代表男性利益的冥神普魯托和代表女性權益的冥后珀耳塞福涅爭論男性和女性誰更道德,誰更忠貞。喬叟借助兩位神的力量,讓冬月恢復了視力,看見了妻子春月與仆人達米恩的奸情,同時讓春月能言善辯,花言巧語地騙過冬月,最后皆大歡喜。不難發現,這個故事的中心就是對婚姻觀的探討和男女角色的定位。商人的這個故事是《坎特伯雷故事》中對于婚姻觀闡釋比較多且全面的故事,比較具有代表性。
1.婚姻是上帝的賜福
基督教認為,婚姻乃上帝所賜,是上帝對男女雙方保持長久親密關系合法性的安排。他吩咐亞當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婚姻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是上帝的旨意,神圣不可違背。在早期的基督教社會中,單身和不結婚被看做是不道德的。《商人的故事》中,冬月六十歲了幡然醒悟,“非結婚不可”,他“日夜不息,到處探尋對象;祈求上帝讓他過一下夫妻的幸福生活,想嘗試一下上帝當初所給予男女的神圣結合。”(喬叟,181)冬月認為婚姻是當初上帝給予的,他說“唯有結婚的生活是自然而純潔的,是人世間的天堂。” (喬叟,183)婚姻生活的幸福是說不完、想不盡的,它快樂、完善,是“值得稱許推崇的事” (喬叟,183)。這一觀點與基督教中婚姻是上帝的賜福極其吻合。
然而,喬叟并沒有一味地歌頌婚姻,而是讓冬月的兄弟朱斯丁納斯(Justinus)提出相反的看法。他說“娶一個妻絕不是一件兒戲的事”,“自我結婚以來,曾有多次暗中灑淚。盡管有人夸耀結婚的生活,我卻只知道其浪費和煩惱,還有多少嚕蘇事,并沒有半點幸福。” “有了妻子就是最傷人腦筋的事。”(喬叟,186)喬叟讓結過婚的朱斯丁納斯說出這番話,意在暗示冬月老人一廂情愿、狂熱追求的婚姻或許并不會像他想的那樣幸福快樂。這為后文作了鋪墊,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冬月會在失明后妒火攻心,對春月極其不放心,連走路都要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生怕她做出什么有損他尊嚴的事情來。然而,任憑冬月如何小心謹慎,也無法阻擋春月紅杏出墻。又或許是冬月的這種近乎癲狂的管束反而刺激了春月的叛逆心和挑戰欲,用此種方式來報復冬月對自己的占有和蹂躪。
2.不對等婚姻中的通奸
冬月和春月的結合是典型的老夫少妻。“紅顏白發”的婚姻在中世紀歐洲非常常見,這種年齡不當的婚姻常常遭到表現于文字和圖畫的嘲笑,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是明白這個矛盾的。(愛德華·傅克斯,196)這種婚姻模式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多次出現,如《磨坊主的故事》中的木匠夫婦,巴斯婦的前三次婚姻等。商人的故事與磨坊主的故事十分相似,年老的木匠娶了年輕漂亮的姑娘愛麗絲為妻,妻子與情夫串通起來欺騙和愚弄木匠,使木匠落得被滿街的人笑話的下場。冬月被春月戴了綠帽子,還被她的信口雌黃騙得團團轉。這類故事的相通點就在于:丈夫都是年老富裕渴望肉欲的人,妻子都是年輕貌美而輕佻的人,丈夫被妻子及其情人欺騙愚弄而被笑話,妻子卻并沒有因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受到懲罰。
在《圣經》中,“妻子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哥林多前書7:4)《圣經》特別強調忠貞,基督教認為夫妻雙方都要忠于自己的伴侶,自己的身體由對方而不是自己掌控,性愛只能在婚姻中發生。摩西十誡中的第七誡就是“不可奸淫”。其實,冬月的花園就是另一個“伊甸園”,春月是夏娃,達米恩是撒旦,梨樹就是伊甸園中的蘋果樹,而婚外性行為這一“禁果”就是伊甸園中的蘋果。春月并未因其墮落受到懲罰,是喬叟對女性的同情,肯定了女人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冬月突然失明,后又突然恢復視力并看見妻子與仆人在樹上通奸,這是對冬月不尊重女性的懲罰。冬月老人和春月姑娘這種雙方條件不對等的婚姻反映了早期人文主義主張人人平等思想。(馬曉敏,2011)一個關鍵問題是什么樣的婚姻才是理想的婚姻?顯然,冬月老人和春月姑娘、木匠與愛麗絲的結合都不是理想的婚姻,因而妻子才會與人私通。喬叟不懲罰妻子,反而嘲笑受害者丈夫,其實是在表達他對“紅顏白發”式婚姻的質疑。
3.婚姻的目的
圣·奧古斯丁認為婚姻的目的有三個:繁衍子孫、維持忠誠和建立圣禮。生育是婚姻的終極目的。猶太人非常重視多產,在《創世記》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上帝都不斷地強調“繁殖”“多產”。繁殖是為了生命的延續,也是為了繼承上一輩的家業財產。冬月老人就以此為結婚的主要目的之一。他說,“我很懂得結婚的目的是為的什么,”“我若不能生個兒子;我告訴你們大家,我寧愿被野狗吞了,卻不愿讓旁人坐享我的遺產。” (喬叟,184)冬月是一位富裕的老爵士,他年輕的時候風流成性,六十歲的時候想起了兒子對于繼承產業的重要性,于是“非結婚不可”。
然而,故事中體現得更多的則是冬月貪婪卑下的性欲,他選中春月做妻子是因為他被春月的青春美貌吸引。婚禮之夜他迫不及待地趕走宴會上的客人,客人走后他貪婪地親吻新娘,與之親熱,“他輕佻得像只喳喳的斑鳩。”(喬叟,191)為了掩蓋自己強烈的欲望,減輕自己的罪責,他說:“我倆玩耍該有多久都不相干;我倆已真正結合在一起了;祝福我倆這個束縛,這行動不算是什么罪惡。”(喬叟,191)婚姻的好處就是將不體面的縱欲化為孕育子女的體面功能。這樣,夫妻關系便將淫欲之惡轉化為善。當夫妻間的性行為是針對生育時,它便不再是一種罪惡;當為了滿足性欲并作為夫妻間忠誠的保證而有性行為時,它是一種輕罪。當性行為以純粹的快感為目的時,它便罪莫大焉。冬月的婚姻既是為了生育,也是為了滿足他旺盛的性欲。但是這并沒有構成維持夫妻間忠誠的方法。
“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6)中世紀神學家一致認為:婚姻的持久性完全依賴于夫妻間的相互感情;只有在夫妻關系被注入堅定的宗教信念和對上帝的強烈的愛時,夫妻感情才有可能成長起來,婚姻才得以長期維持。冬月老人說婚姻是上帝賜予的“神圣結合”,帕萊西波也說冬月老人的決定是“順從天意”的,是他的幸福所在。冬月與春月在教堂舉行了婚禮,完成了一切圣儀。牧師還叮囑春月要學習《圣經》中的人物利百加和撒拉“忠于婚誓,明白為妻之道。”(喬叟,189)新娘春月并按照習俗,在婚后前三天足不出戶,一直在臥室,直到第四天才出來進餐。冬月老人的婚姻體現了他對圣禮的遵從。
4.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
《商人的故事》對妻子的地位角色并未蓋棺定論。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妻子依附于丈夫,女人是男人的后援;二是妻子帶來磨難;三是丈夫要聽從于妻子,愛護妻子。冬月說“娶一個妻確是光榮的” (喬叟,181),這句話源自《哥林多前書》“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神的形象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他還說“一個妻是上帝的恩賜”,并將妻子與田畝、房屋等財產相提并論。冬月引用上帝造夏娃的故事,認為“妻子就是男人的助手,男人的寄托,是他在世間的樂園,也是他的消遣處所。” (喬叟,182-183)在此基礎上兩人能成為一體,同一條心。他認為妻子應該是順從的,是用來幫助丈夫處理家業、代替仆人的位置的。而他之所以娶年輕的春月也是因為年輕人就好比“烘熱了的臘”可以“隨心捏弄”。在冬月眼里,妻子是丈夫的財產、仆人,是丈夫發泄性欲的場所和繁衍子孫的工具。這反映了圣經父權制(Biblical patriarchy)的觀點1:丈夫是家庭的領導者和保護者,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并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哥林多前書11:8-9)創世記中上帝對女人說:“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創世記3:16)
當冬月不斷地贊譽妻子時,朱斯丁納斯卻說:看起來最忠誠卑順的妻子其實最傷人腦筋。他認為妻子是上帝派來的“磨難使者”,婚姻生活并無偌大的幸福。最諷刺的是,春月剛剛發誓若自己作了任何不貞的事,愿意衣不遮體,淹死在河流中;下一秒,她就爬上樹與達米恩通奸,完全不顧自己的“名譽”“妻道”了。因此冥王說女子水性楊花,慣于陷害男子,并引用所羅門的話說女子都不正直。而冥后卻反駁道:“且看那些基督門下的女子們,她們都能苦命殉難,堅貞到底,”所羅門之所以說沒有正直的女子,是因為最高的美德只有上帝才具備。冥后還說:“你們男子所寫的一切羞辱女子的話,我卻滿不放在心上。”喬叟似乎在借冥后之口暗示讀者,他寫的有關女子道德敗壞的故事都不是真的,只是另有所指。這是在為女人辯護,“是對春月大膽追求和諧性愛和自由愛情的基本肯定”。(馬曉敏,2011) 喬叟對女人的肯定還表現在告誡男人要聽妻子的忠言。“凡是聽妻子話的人決不會受騙;妻子是忠實謹慎的,你盡可昂步前進,無憂無慮。” (喬叟,183)并引用了《圣經》中的多個故事來證明女人的聰明和決斷,告誡男人要像基督愛自己一樣愛自己的妻。
5.結語
《商人的故事》既有對圣經故事的直接引用和化用,也有對圣經精神的反映和再思考。在喬叟所有的作品中,他從未對婚姻觀和女人的地位做出過定論。而是在故事中將許多的觀點都表達出來而不予明確評價。喬叟的創作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也從未脫離圣經基督教的浸染。事實上,喬叟身處社會變革時期,他的創作也反映了其思想的過渡性。他為女人辯護,提倡男女平等,卻又不否定男性權威。喬叟的文學創作中頻現基督精神,其有關婚姻的作品中既有對基督教婚姻觀的順應,也有對基督教婚姻觀的反思。
注釋:
[1]整理自維基百科網站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_views_on_marriage
參考文獻:
[1]愛德華·傅克斯.歐洲風化史[M].侯煥閡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奧古斯丁.《道德論集》[M].石敏敏譯.上海:三聯書店, 2009.
[3]馬曉敏. 從《坎特伯雷故事》看喬叟婚姻倫理觀的矛盾性[D]. 華中師范大學,2011
[4]喬叟.坎特伯雷故事[M],方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5]肖明翰.《坎特伯雷故事》的朝圣旅程與基督教傳統[J].外國文學,2004(6)
[6]中文和合本圣經[M]
[7]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_views_on_marri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