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伎回憶錄》是典型的以西方視角解讀和詮釋東方文化的影片,雖然影片成功塑造了三種類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東方文化,但仍沒有打破西方對東方的刻板印象。通過對影片所用符號的分析,本文將主要研究《藝伎回憶錄》對主要人物的再現,及影片對東方女性和東方文化的刻板印象,并探究其原因。
關鍵詞:藝伎回憶錄;刻板印象;東方文化;再現分析
[中圖分類號]: 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2
近些年來,亞洲文化開始在逐漸受到西方世界的關注,西方人以他們的視角詮釋東方文化。日本的藝伎文化在西方往往存在誤讀,電影《藝伎回憶錄》試圖糾正偏見,展現東方文化。影片以藝伎小百合回憶自己一生的角度切入,講述自己成長為一代名藝伎的傳奇一生,展現藝伎鮮為人知的生活。而影片整體沒有擺脫西方固有觀念,再現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刻板印象。
1、對藝伎的刻板印象
日本的藝伎文化在西方往往存在誤讀,藝伎會被認為是等同于妓女的一種社會角色,而電影《藝伎回憶錄》正是要打破這種刻板印象,試圖展現和恢復這種古老的日本傳統藝伎文化。
日本藝伎文化已有三百多年,成為了日本文化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原則上,藝伎賣藝不賣身,她們從小要經受嚴格訓練,藝伎不僅要精通各種歌舞樂器,還需要對國際新聞、花邊消息了如指掌,懂得如何迎合客人的喜好,善于察言觀色,并能維護客人的自尊。在經濟高速發展、流行文化逐漸趨同的現代社會,藝伎已經作為代表日本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受到人們的珍視。
導演羅伯·馬歇爾在接受采訪時稱:“藝伎”的實際意思是藝術家。雖然她們取悅男人,但更重要的是,她們是偉大的舞蹈家和音樂家,是非常善于交流的人。他們也是一個時代時尚潮流的引導者,就像超級名模那樣?!?在這部電影中,導演謹慎地刻畫了藝伎形象,并在情節中表現了人們對藝伎行規的格守。比如在小百合成名之后,男爵想要將她占為己有,為此他頗費周折將她騙入無人的房間,但他的最終所為止步于解開她的和服。之后只有按照行規加入對小百合“初夜權”的競爭。男爵對欲望的克制和小百合的反抗都表現出藝伎行規的不可冒犯,為藝伎在西方受眾的觀念中進行重新定位和歸類。
然而,想要擺脫刻板印象并不容易。這部電影雖然為了解除已有的“藝妓是妓女”誤解,突出再現她們經過嚴格培訓,但卻創建了新的刻板印象,即“藝伎是奴隸”。小百合被迫接受訓練,初桃不能自由地戀愛,置屋中的媽媽和奶奶掌控藝伎的經濟事務,這些情節都創造了一種藝伎被奴役、被脅迫的悲慘生活。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傳統日本,藝伎雖然要從小經受嚴格的訓練,但她們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很多普通日本女性接受不到的。此外,藝伎有屬于自己的收入,這也是其他女性所不能的。因此,日本的藝伎多來源于喜歡這一充滿浪漫情調行業的女子,許多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家庭也以女兒能進入藝伎這個行當為榮。
2、東方主義
東方主義是西方人研究如何再現東方的一個關鍵術語。原意是指西方對近及遠東社會文化、語言及人文的研究,也可意西方作家、設計師及藝術家對東方的模仿及描繪,或是對東方文化的同情欣賞。 它是19世紀西方一批東方學家通過描述與研究東方的不同文本和領域,建立起的有關東方的詞匯、意象和思考,從而構成的有關東方的觀念和知識體系,以及最終形成的西方人想象、思考和理解東方的框架。 在東方主義的框架下,東方世界經常被丑化、弱化、野蠻化、女性化和異國情調化。一方面,東方人是歐美人眼中的“非我族類”,欠缺理性,道德淪喪;另一方面,東方又不無某種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這種東方形象是西方人的創造,早已使東方形象偏離真實??傊?,東方主義是一整套觀念體系,是近代西方對東方刻板印象的來源和表現。
任何西方的個別表述都受制于東方主義這一整體框架,即使再有想象力、個性與獨特的思考都無法擺脫這種話語的控制,只能作為一個側面重新安排已有的素材,參與東方主義話語的生產。 《藝伎回憶錄》雖然力求真實展現東方文化,但仍散發著濃濃的東方主義氣息,這種偏頗的刻板印象在影片中十分明顯。
影片在敘事過程中始終貫穿揭開東方文化神秘面紗的思想,幽暗燈光始終在渲染神秘氣氛,而引領影片主線的旁白則更是直接地強化了東方主義觀念。在電影開場,小百合娓娓講道:“像我這樣的故事應該被人徹底遺忘,我的世界充滿禁忌,卻又異常脆弱,能夠延續至今,只因它太過神秘?!蔽淖种苯拥刂v述了藝伎生活的神秘,為整個影片奠定了這種東方主義的基調,并且表現出影片挖掘神秘東方文化的視角和出發點。影片結尾再一次強調:“藝伎是失落的世界的藝術家,她舞蹈,她歌唱,她取悅你,予取予求,她生命的其余部分是陰影,是秘密?!惫适陆Y束時,小百合說道:“對于一個男人,藝伎只能做半個妻子,我們是日暮之年的妻子。然而,在體驗了無數個不幸之后,學著去體驗幸福的感覺,去體會那個小姑娘所擁有的超乎想象的勇氣,發現自己的夢想終于成真,難道不是最大的快樂嗎?所有這些,不是皇后,也不是女王的回憶錄,這是另一種人的回憶?!毙“俸系淖詈笈园赘嬖V觀眾它是來自“另外一種人”的、十分神秘而奇異的故事。因此,雖然影片旨在向西方展現東方文化,但仍帶有文化意識形態色彩。《藝伎回憶錄》營造的“神秘”就是東方主義刻板印象存在的證明。
此外,在東方主義的影響下,《藝伎回憶錄》夸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本的影響。影片中穿插的電臺廣播向觀眾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真實歷史和虛構的電影情節聯系起來,而電影卻沒有真正客觀地反映出戰爭對日本的影響。二戰前,電影再現的大部分都是傳統日本符號,以狹窄街道和幽暗燈光為主;二戰后,女性角色幾乎都不再是傳統形象,她們普遍接受西方的發型服飾,場景也變得開闊明亮。比如,在賞櫻花的聚會上女性穿著西式服裝出現,這是整部影片唯一一段表現女性不是生活在藝伎世界的情節。這種明顯轉變背后的是想要表達的“戰爭迅速地摧毀了純粹的傳統世界”,但事實并非如此,這部電影沒有再現戰前日本的實際情況。總之,在東方主義的影響下,《藝伎回憶錄》再現了戰爭迅速將日本從傳統文化引至現代社會的假象,并強化了這種刻板印象。
3、刻板印象產生的原因
刻板印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種擁有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人難以客觀地認識和解讀其他文化。以往的好萊塢少有正面和積極展示東方文化的電影,好萊塢電影中最常見的亞洲刻板印象是“神秘東方”。不過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電影作為也開始出現全球化的趨勢。近十年來,以中國武俠電影為代表的亞洲文化開始進入西方社會,比如《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此外,西方人也試圖用西方視角解讀東方文化,《藝伎回憶錄》就是這樣一次嘗試。
盡管電影的主要內容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主演都是亞裔,且影片呈現了逼真的藝伎生活,并試圖在影片中對藝伎生活保持中立的態度,盡管制作團隊在眾多采訪和影片宣傳工作中始終強調,他們試圖再現和還原當時的日本,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以重建藝伎的生活環境,訓練演員像真正的藝伎一樣表現,但《藝伎回憶錄》并不是一部亞洲電影。它的制作團隊就證明了這一點。影片導演羅伯·馬歇爾和制片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都是美國人,其制作與發行公司也都來自美國,影片的17位服裝和化妝的工作人員中只有3個日本人,而且這部電影幾乎完全在加州拍攝。此外,電影改編所依據的同名原著由美國人阿瑟·金所寫。由此可見,《藝伎回憶錄》的全球化制作背景,決定了它是一種基于西方視角的再現。因此,影片出現了西方人對東方文化明顯的刻板印象。
參考文獻:
[1][英]利薩·泰勒、安德魯·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美]阿瑟·高登:《藝伎回憶錄》[M],金逸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4]周宇偲:《好萊塢“中國風”現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
[5]周麗娟:《淺析本土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以電影<藝妓回憶錄>為例》[J],《新聞世界》,2010(12)。
[6]鄭照魁:《充滿爭議的<藝伎回憶錄>》[N],《南方日報》,2005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