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五代導演漸漸淡出中國電影市場,張藝謀今日憑借《歸來》成功歸來,中國電影不能一味的追尋商業化道路,應該有自己的藝術追求和情感訴求。
關鍵詞:張藝謀;《歸來》;中國電影現狀;電影情感;票房
作者簡介: 徐德旺(1989-),曲阜師范大學研究生,影視藝術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1
時至今日,中國電影界無論從市場還是從創作者來看,已經沒有了任何有組織有紀律的幫規和派別,好聽點有點百家爭鳴的意味,說得難聽點則有點像沒有了城管監控的地攤菜市場。如今的電影市場資金流動大,“明星”多,“好片”也多,票房更是不用擔心,但是每部作品都有如就著窩頭吃牛排——回味無。回望改革開放之后的20年,是中國電影的輝煌時代,不僅可以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也不是難事。黃土地上看霸王別姬,紅高粱地里展民族豪情,這一切的一切要歸功于中國電影界真正的大師們——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們經歷過一個特殊的年代,作為電影從業人員,那豐富的經歷成為了他們一生獨特的寶貴財富,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們心中存在的那種情感激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藝片盛行,也許票房相比現在來說真的很一般,可是對于他們這群人來說,金錢真的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能把自己的情感經歷用鏡頭語言呈現給觀眾,成為了他們畢生最大的追求。
張藝謀絕對是第五代導演甚至是中國導演歷史上最好的一位,應該沒有之一。《英雄》之前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拿來視為中國文藝片的扛鼎之作。從紅高粱看秋菊打官司,從菊豆演繹活著,從父母看美麗愛情。每一部都成為了中國電影人心中那經典的夢。進入21世紀之后的他以及第五代導演開始了改變,商業化,娛樂化占據了影片創作的核心和目的。從《英雄》到《黃金甲》,再到后來的《三槍》,有人甚至戲稱《三槍》搶走了本該屬于《無極》的中國最爛電影的寶座,更加諷刺的是,《無極》也是陳凱歌導演轉型后的第一部“大片”。21世紀的這十年,第五代導演承受著越來越大的輿論壓力。很多人稱贊張藝謀的電影幫助中國足球吸引了更多的罵聲和壓力,是中國足球的好朋友。可見,張藝謀在前20年中積攢的輝煌和聲譽已經所剩無幾。《歸來》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商業化與傳統電影直接的鴻溝。
首先,中國電影市場不再是傳統的制片廠道路,電影也已經脫離了教化工具的束縛。市場化運作,爭取更多的票房和收入成為了不止制片人,更是導演和演員的首要任務。而這樣的方法和路子對于以自我情感意識來拍電影的張藝謀們來說,太過于陌生了。既要在銀幕上展現歷史人性意識的涌動,又要吸引大部分觀眾掏錢到電影院來看電影。就必須徹頭徹尾的改變以往電影的創作模式,無論是劇本還是劇情的設計,再或者是演員的選擇,這一切的電影元素,都不再是為了自己內心的那種情感而服務,一切都變成了向錢看齊。很多人都認為,《歸來》是張藝謀在藝術領域上的歸來,商業化電影的不成功,不如就回到傳統的文藝電影的道路上去。依照張藝謀的電影創作能力來看,或許他沒有離開過大家的舞臺和視線,《歸來》的上映,真的就是宣告了他的“歸來”。
其次,觀眾的改變。現在的時代是年輕人的時代,新媒體,新思維,新電影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熱潮。《泰囧》,《小時代》等一系列“非電影式”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在很多年輕人眼里,張藝謀們的電影和思維已經過時了,年輕人理解不了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和經歷,更明白不了為什么電影要這樣拍,而不是直截了當的把愛情公之于眾。張藝謀在談到《歸來》時說過,不論何時何地,電影中表達的情感通用于每一代人,情感的共鳴只有表達方式的不同,沒有接受難易的不同。《那些年》的愛情是單純的,美好的;《歸來》的愛情是艱辛的,苦澀的,但是總而言之,愛情作為人類情愫的一部分,表達的內容都是一樣的。所以,《歸來》的票房成功,源自于張藝謀電影把握受眾心理的成功。
票房的良好保證成為了《歸來》最現實的成功所在。相比《英雄》和《黃金甲》,《歸來》則是口碑鈔票一起賺。對于老謀子來講沒有比這更欣喜的了。對于他這個新世紀50后來說,沖擊奧斯卡的雄心依然健在,但是為了奧斯卡而拍電影的想法已經不再是謀式路線了。做到票房和口碑的成功,對于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來說不難,難的是這樣的電影不忘初心,不改初心。
近年來得益于市場化經濟體制的運作,拍電影貌似成了一種導演和演員吸金的項目和舞臺。只要能夠抓住年輕觀眾的錢包,就能完成依靠電影掙錢的目的。商業化是電影發展中無可獲取的元素,但是不能以商業化來取代電影的創作。沒有信仰,沒有追求,電影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張藝謀憑借《歸來》強勢歸來,或許很難撼動中國電影目前的現狀,最起碼給年輕的觀眾和電影創作人帶來無盡的思考。老張可能老了,可是藝術創作的心依然在跳動。他能做的只是依靠自己的鏡頭和畫面來展現中國電影應該具有的思考,人性和情感沖擊,而不僅僅是為了一紙票房數據委曲求全。哈哈一笑的電影不難拍,難的是笑完之后后人誰還記起。這次的歸來,不止是張藝謀一個人的歸來,而是一種中國電影情感精神的歸來。因為,中國電影觀眾等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