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人才輩出的浪漫主義時代,肖邦格外顯眼。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中心人物之一,以及作為最具創造性的音樂家——肖邦給后人留下了不其數的不朽之作,其中數敘事曲算是肖邦音樂中形式最完美,內容最豐富的作品。而當中第一敘事曲是舒曼及肖邦本人最喜歡的作品。本文將從肖邦的生平、第一敘事曲創作背景、敘事曲的藝術特點、第一敘事曲的曲式分析及創作特點來分析第一敘事曲。
關鍵詞:浪漫主義;文學;敘事風格
作者簡介:原濤濤 (1988- ) ,男,碩士,貴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教師, 研究方向:鋼琴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2
一、第一敘事曲的創作背景
肖邦是所有音樂家中畢生經歷只創作鋼琴作品的唯一一個,所以被人們稱為“鋼琴詩人”。 他通過不同的音樂作品來表達他的音樂思想,作品包括波羅乃茲、瑪祖卡、華爾茲、夜曲、 即興曲、幻想曲、鋼琴練習曲、奏鳴曲、前奏曲、敘事曲、鋼琴協奏曲、回旋曲和變奏曲等。縱觀肖邦的藝術生涯,整體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與巴黎時期。肖邦在波蘭成長時期,正好是波蘭苦難的時期,所以,肖從小在祖國備受侵略的同時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熏陶。他的作品里無處不見愛國主義的影子,其中在華沙初期,創作了瑪祖卡及波羅涅茲等鋼琴小品,在沙俄侵略波蘭時期,肖邦在悲憤之余創作了《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 、《d小調前奏曲》等突顯愛國主義的作品。1831年,在巴黎時期,肖邦的創作達到了質的飛躍。當時的巴黎是歐洲的文化中心,在那里,肖邦結識了當時頂級的文化人及音樂家,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其他音樂家的影響,并有了更加獨創的風格突破。這時期大量的經典作品問世,其中包括《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E大調鋼琴練習曲》、《夜曲》等 ,其中四首敘事分別在這個時期寫成。在1831-1835年間,肖邦得知華沙已經淪陷,他的精神受到了刺激,這時他的作品風格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之前沙龍音樂以及單純具有波蘭民族特色的音樂開始轉向具有愛國情調的音樂,“我愿意使我的作品成為戰歌”,肖邦曾說過這句話,第一敘事曲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一種戰歌。肖邦正是受到密茨凱維茲的敘事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發而寫的第一敘事曲。《康拉德、華倫洛德》講述的是立陶宛少年倭爾特與日耳曼英勇斗爭的事跡,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里面。肖邦透過這首詩,高度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操。
二、肖邦鋼琴敘事曲的藝術特點
鋼琴敘事曲是肖邦獨創的藝術體裁。敘事曲最初來源于詩歌名稱,Ballade(法語) ,本來是文學的范疇,后來引用到聲樂曲和歌劇里,如音樂家舒伯特曾寫過這一體裁的聲樂歌曲。肖邦也是很喜歡文學詩歌的,他自小便受到熏陶,加上舒伯特的音樂對他的影響,于是,他把敘事這種文學體裁運用到了鋼琴作品上。前文擔到過,敘事曲是融合了肖邦各個鋼琴作品的大型作品,他巧妙地將圓舞曲、瑪祖卡甚至是諧謔曲借到此,形成一種單樂章的大型作品。他的敘事曲,往往有高強度的沖突性與戲劇性,通常在樂尾得以平衡和解決。第一敘事曲通常認為是受到詩歌《康德拉。華倫德洛》的啟發而寫成,第二敘事曲是受到詩歌《斯維德斯揚卡》的影響而作,第三首是對《水仙女》有感而作,第四首是根據前三首而表現出的悲愴情緒。
三、第一敘事曲的曲式分析及創作特點
1、曲式分析
第一敘事曲采用奏鳴曲式,但又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引子部分:開頭以沉重及深遠的C音奏出,兩個聲部以相同音型(分解和弦)由低音區上升至高音區,調性確不明確,這點突顯了肖邦獨特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開頭以LARGO廣板的速度,給人一種嚴肅的氛圍,上行的音符突然以變化音插入下行,又有一種悲壯的音調,從而暗示此曲為悲劇色彩。
主部從第八小節開始,以D音出現,隨即出現的和聲走向,D到T確定了其小調的特征。主部旋律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呈現,級進下行有種嘆息的感覺,好似在敘述悲慘的故事。經過肖邦典型的華彩樂句,曲子進入了連接部,連接部的旋律肖邦巧妙的采用了切分音,仿佛在敘述中話中有話。其中,低音和中聲部,旋律聲部都級進下行。到了40小節,肖邦寫上了agitate(激動地),低音變成八度,中聲部由單音變為雙音,高聲部變為二分音符保留音,這樣把此樂段推向了新的高度。從45小節開始旋律聲部變為流暢地琶音跑動,樂句確止于T56和弦,仿佛欲言又止,直到48小節又變化為不和諧的雙音跑動,配和不安的低聲部,如同在激烈的抗爭。到56小節開始,低聲部才平息,旋律是流暢的主和弦分解和弦跑動,隨著低音的級進,把七級和弦引出,將進入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由上連接部最后一個雙音C和F保持到副部主題,低聲部降B的出現使和聲調性確立,五級到一級的進行,確定了降E大調的調性。此處肖邦標上了Menno moss(比之前較慢),以及sotto roce(輕聲的),這樣跟前一部分有了明顯的對比,并且是大調性,同時旋律又演奏出溫和安靜的主調,配上左手給的復調式琶音,給人一種回憶的感覺。與主部的悲傷情緒相比,副部主題是截然不同的情緒,安靜而祥和。這里可以理解為,肖邦在回憶祖國安靜的生活的片段。接下來, 平靜的生活被不諧和音E(副部主題為降E大調)所打破,曲子也進行到了展開部,不諧和的音程與和弦不斷地出現,力度也不斷的加大,這演示著悲劇正在到來,欲發強烈,最后一個強有力的和弦(ff),整曲中的英雄形象出現了,事實上,它是副部主題的變體,副部主題是祥和平靜的,而這里,它化身為強壯的勇士站了起來,好像是祖國的人民本來平靜的生活著,結果戰爭的到來,人民便化身英雄來拯救國家。119小結離調的八度級進上行,暗示著與敵人激烈地斗爭,到124小節,不和諧的音程出現,表明進入絕境。138小節開始,旋律變為諧謔的風格,左手有圓舞曲的影子,其中,左手有級進下行及上行的隱藏旋律。150小節是模進式的旋律,左手的八度進行,不斷地進行變調,一層一層的上升,到154一個強力度和弦解決,右手變為流暢的半音階上行,然后變為琶音,不斷地變化著調性。到158小節回歸到降E大調,輕巧的旋律跑動。162小節是華麗的半音階下行,隨著調性的轉變,進入到再現部。
166小節開始再現部,副部主題先現,是典型的倒裝再現。左手流動的琶音伴奏,加上和弦的副部主題,加之冠予變化音裝飾,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卷著巨浪的大海,波濤洶涌,激情澎湃。193小節,D音引出了主部主題再現。不和諧的音程解決到六度雙音的級進下行,好像在述說,悲劇就要到來。
208小節進入尾聲,快速的急板,截然不同的曲風,在音響上給聽眾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憾。在尾聲,沖突,矛盾,將漸漸得到解決,后半段以華麗的音階作為過渡,253的宣敘,最后以半音階下行暗示著悲劇的完結,結束在g小調的主和弦。
2、第一敘事曲的創作特點
旋律:肖邦雖然前期受到音樂家貝利尼影響,但是在此曲,他的旋律線條有了更加大膽的創新。主部一問一答的形式,副部復調式的進行,尤其是再現副部加上了和弦,更加豐富了旋律。
和聲:肖邦在此曲中運用大量的屬9弦,拿波里和弦等,在副部主題又創造性地加入了很多離調和弦與和弦外音,使得整曲錦上添花。他在主部和副部旋律上都運用了五級到一級的進行,別具一格。整曲有不清晰的轉調或者遠關系轉調,在聽覺上造成新的效果。
音響:肖邦總是在音響上大膽創新,主部安排三個聲部,三個不同的音響空間,在聽覺上更加飽滿。副部采用了雙線條式的發展,相互填充,聲部也達到平衡。展開部低音的延留加上左手的雙音襯托,右手的和弦效果達到升華。
總之,肖邦的敘事曲是一個創新的鋼琴體裁,它高度融合了肖邦各時期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1]錢任康.肖邦敘事曲解讀 [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1月
[2]高為杰 陳丹布 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沈旋 谷文嫻 西方音樂簡編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