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美學是在生態學人文轉向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通過整合西方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藝術批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觀念建立起來的一種理論。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到今天已經將近20年,作為一門比較年輕的理論,要想保持活力并健康的發展,其出路在于走出理論,走向實踐。本文嘗試從生態美學的性質說起,對比西方的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討論中國式“生態美學”的出路。
關鍵詞:生態美學;理論建設;生態批評;實踐
作者簡介:邵琳琳(1989-),山東泰安人,專業:文藝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1
我國美學的研究,大多是以西方理論范疇為指導進行重新闡釋,這實際上是一種中國美學“失語”的尷尬狀況。生態美學的產生與發展,為打破這種“失語”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所以生態美學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學界的迅速關注。作為一門比較年輕的理論,要想在將來的發展中更有活力,需要做到兩點:一是自身的建設、弘揚,二是其發展目的要落實到解決時代、現實問題上。而后者是重中之重,因為任何一個學科、文化都不應以自身的建設、弘揚為根本目的,它們的根本目的還應該落實到時代的、現實問題的解決上。
一、中國式“生態美學”的性質
想理解中國式“生態美學”,先要回顧一下其發展。首先是生態學的提出,19世紀誕生的生態學本是一門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自然科學,到了20世紀中期,因為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影響的增大,所以生態學出現了人文轉向,在這一背景下西方形成了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學者首提生態美學概念,90年代我們提出了自己的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是基于生態存在論,以生態學的整體性、主體間性的思維方式,反思當下美學領域的理論困境,以建立新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存在論美學理論形態。其研究對象是生態系統的審美,包括人的整個系統。曾繁仁認為“他是后現代語境下,以嶄新的生態世界觀為指導,以探索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為出發點,涉及人與社會,人與宇宙以及人與自身等多重審美關系,最后落腳到改善人類當下的非美的存在狀態,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審美存在狀態。”經二十多年的努力,學術界建立起進步的理念以及一整套概念、范疇、體系,增進了中國美學的自身特色等,這是我們在美學領域的成就。但是也有其不足之處,生態美學自建立以來,學者們的眼光更多地放在了理論構建上,從中國傳統觀念中挖掘生態智慧,但是沒有很好地落實到生態危機的現實解決上,最多只停留在觀念解決上。
二、西方生態哲學、倫理學的生態批評走向
在生態學的人文轉向中,國外首先形成的是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的概念,并且迅速走上了生態批評的道路。因為其最初的著眼點即是以一種改變生態現狀的訴求。因此國外的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雖然稱為“學”,實際上都具有文化批判的性質,即通過藝術批評尤其是文學批評的方式,抨擊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那些造成生態危機的不良觀念。并且在理論的探究、討論中,喚起了學者、作家乃至社會學家的注意,出現了關于一系列關于生態的文藝作品,如《寂靜的春天》,引起了人們的反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是不是已經被我們忽視了。通過理論提倡文藝,進而影響人們的觀念,這就會使人類反思當今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實際問題,并且探求其解決方法。魯樞元曾提出,文學是一種恢弘的弱效應。正是這種“恢弘的弱效應”能改變人們的觀念,影響人們的行為,促進生態問題的改善。
三、中國生態美學的出路在于走出理論、走向實踐
當前,中國式“生態美學”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理念以及一整套概念、范疇、體系,但是我們要想真正解決我們在美學界的失語現狀,就不能只把目光放到學科建設上,為學問而學問是不可取的。并且要想使生態美學走得更遠,就必須而且應該把它們運用于現實問題中,使之實踐化,轉向生態批評。
當前我們的生態危機是相當嚴峻的,大氣污染、水資源緊缺、土地沙化……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發展,中國作為資源緊缺型國家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和資源壓力,而這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存狀態。在此社會背景下,中國式“生態美學”的走向就需要借鑒西方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學的發展模式,走出理論,走向現實。劉小楓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學’不是一門學問(甚至不應是一門學科),而是身臨現代型社會困境時的一種生存論態度。”在21世紀,當我們從哲學美學角度思考如何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時,我們所要堅持的必定是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生態美學觀,這種生存態度是需要我們去實踐的,而不是坐在書齋里去完善。
為了保持人類的繼續生存,必須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要想可持續的發展,首先要轉變人類的價值觀和生態觀,而生態美學就是一種對人的生命具有終極關懷的途徑和思想,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其走向就是回歸現實,走向實踐。
參考文獻:
[1]徐恒醇.生態美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張華.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艾倫·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鄒廣文.審美文化的未來走向[J].哲學動態,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