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人們告別了小國寡民的時代,從而進入了一個大信息時代。然而伴隨著這樣一個趨勢,出現了所謂的網絡語言,并且被大眾廣泛接受和使用。這種趨勢,對現代漢語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促進了現代漢語的發展,另一方,也顯現出了網絡用語的弊病,阻礙了現代漢語的穩健前行。但是對于這種新興詞語,我們應該肯定其多元化,并且在針對其特性提出自己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語言;現代漢語;影響;對策
作者簡介:周薇,女(1991-),青海西寧人,學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2
一、網絡語言的含義
在漢語語境下,網絡語言即指以漢語為傳輸載體,網民在互聯網上進行溝通交流和信息處理時所采用的一套不同于現實生活用語的交際符號。網絡語言是隨著網絡的興起和普及出現的一種語言變異現象,是適應網絡媒體的言語交際方式。查閱相關資料表明,泛指在網絡傳播中所應用或觸及到的一切語言,它包括人類自然語言和物理技術語言,指信息時代出現的,與網絡和電子技術有關的信息符號系統,包括專業術語,常用詞語,新詞新語和表情視覺符號。網絡用語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人在意識的狀態下脫口而出,一方面是人們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創造性的發揮。
二、網絡語言對于現代漢語的影響
(一)網絡語言促進現代漢語的延伸
1.新生詞匯
現在人們常對舊詞進行揚棄,喜歡創造出一些新詞語來表示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社會的認知。語言的使用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具有無限的空間和潛力,會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王希杰指出:“語言存在著潛在的可能的部分而且其數量之大是人們所無法想象的,比顯現的那部分要多得多。它隨時準備破門而出,由潛而顯。”網絡語言的發展之快是因為網絡對人們生活的改變較大,同樣這也是傳統語言向外發展的一個結果。網絡語的流行,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的發展。例如“給力”一類的積極網絡詞語,表現除了當下社會和諧美好的一面。隨著“給力”一詞的廣泛使用與傳播,有的網民創造出了與之相對應的英文單詞,即“gelivable”和“ungelivable”。這兩個網絡英語新詞的出現,在網絡上得到了較高的使用率。如今,不管是網民還普通老百姓,對于新詞語的接受速度是越來越快了,傳播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啊。新詞語的使用不僅使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時尚的行為,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樂趣。而且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將一些在漢語中已經盡人皆知的高頻詞語作為漢語收錄到詞典,這是順應民意,更是文化包容、文化自信的表現,中國文化正需要這樣的包容和自信。
2.打破傳統
《BBS 成名要訣》的網絡作者老劍稱:“遣詞造句要極盡巧妙之能事,拋棄學語文時的規范,計算機已經向語文規范挑戰了”。 2012年前半年,我國詩人杜甫突然在網絡上爆紅,與傳統語文教材上的杜甫圖片不同的是,這時的杜甫手扛機槍,腳踩摩托,被網友稱為“杜甫很忙”。可最令人不解的是寧波市的中考中文試題,居然以此為試題,而相對于那些不熱心上網的老實考生非常不利,因為為了不讓上網沖擊讀書學習,很多家長設防不讓孩子迷戀網絡,而如今是信息的時代,如果學生只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不可抹殺的,需要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打開美好的未來。對于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這些新詞語,我們應該從容對待。語言不一定規規矩矩的,正如吃飯菜,不只是吃維生素,還需要色香味俱全,有時候還需要帶點小情感,這樣我們的語言環境才會更加的豐富。世界正是需要這些不同的色彩,才能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氛圍。對于舊詞,還是要有一定的規范要求,因為舊詞在我們的語言生活中已經占主要地位,它有具體的含義和意義,我們在使用中應當嚴格客觀。而對于新詞語來說,嚴格的限制就過于苛刻了,人民群眾使用它說明還是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的,因此應當給予發展空間。
(二)網絡語言侵蝕現代漢語的文化
1.錯別字橫行霸道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科技產品,例如手機和電腦,因此網絡語言在使用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把“拜拜”寫成“88”,把“好的”寫成“好滴”,把“這樣子”寫成“醬紫”,把“怎么了”寫成“腫么了。“叫獸”和“磚家”,本來是翻譯日本動畫片的一些年輕人搞出來的幾個 故意寫錯的同音詞而已,就像他們還把老師寫作“老濕”,同學寫作“童鞋”一樣,一開始只是好奇,給受眾一些新鮮感,并無惡意。但時至今日,情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教授們的種種禽獸不如的劣跡,使“教授”這個原本神圣的稱謂蒙上了“會叫的禽獸”的陰影。一些一輩子獻身教育事業的老一輩的教授們談起這類現象,只能痛心疾首地哀嘆一聲:“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現如今是信息時代,信息的傳播是無比之快的,而我們從小生活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被所謂的這種“錯別字信息”所包圍,直接糟蹋了現代漢語的精華,不利于讓使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正確的傳播。
2.語序詞性顛倒混亂
網絡語言,是怪詞、錯別字的天下。在聊天室或BBS版上的“造磚”、“灌水”并不是代表著建筑專業名詞,而是“用心寫”、“隨意寫”的意思。在網絡用語中,名詞作謂語、帶賓語是很常見的,會經常出現的。比如:我們很中國等等。2012年下半年,最火爆的是《航母Style》,其中的“走你”就是一個典型的語法錯誤,通常情況下是你走吧,或者我走了,這是正常的語序,可是當“走你”的出現,混淆了中國的正確語法,不利于孩子們的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的學習。這種網絡語言與規范的傳統語言有較大的區別,兩者之間的轉化利用關系還需要語言研究者不斷地研究。
3.中英文混搭
在現代社會里人們追求個性,追求與眾不同,在網絡中網民們也經常使用一些中英混合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值得稱贊的。但如果使用過度頻繁的話,對于傳統漢語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不好影響。2011年暑假期間,臺灣的一個很普通的詞語“Hold住”在大陸的網絡上迅速流行。這種所謂的中英合璧的詞語,到底意義何在?過多地使用中英合璧的詞語,不但不利于英語的學習,更是糟蹋了中國的文字,阻礙了漢語言文化的傳播。中英合璧的詞語過得的使用,對于漢語的使用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的。
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網絡語言的發展。語言的規范與不規范應該在一個適當的語境下去檢測,而且它們之間應還存在一個可以轉化的問題,如果過早的去規范網絡語言是不合理的。如“恢復疲勞”、“打掃衛生”,剛剛出來時有人說不規范,但是前者可以理解為動詞帶原因賓語,后為動詞帶目的賓語。另外,我們可以說“讀大學”、“讀高中”,卻不能把“讀研究生”說成“讀研究生院”,其實“讀研究生院”是帶目的賓語 。因此,作為語言教學和研究工作者應積極對新的語言現象予以解釋和追認,進行研究,在生活中豐富和發展語言學理論學。
三、漢語語境下規范網絡語言的對策
網絡語言作為一門新的語言有較強的創造性,增加了傳統漢語的語料,推動了現代漢語的進一步發展,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帶來新意的同時也破壞了傳統漢語的規范性和純潔性。在漢語語境下,網絡語言的發展離不開有效并且可行的規范,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必去采取對策。
(一)保持語言純潔性,規定網絡用語的使用范圍
語言的純潔從表面上看似乎意味著人類文化的純潔,但其更深一層則代表著人類價值觀念的純潔。網絡語言中的很多詞語來自社會方言,其中可能會包含著一些社區語言。在現實生活中聊天時如果離開現代的一些網絡工具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那么我們在使用網絡語言時不僅不易表達清楚,而且會產生交流障礙。而書面交往中,夾雜大量網絡語言的奇怪表達,不但不能很好地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原本的意思,因為獲取信息才是追求的第一要義。其實,漢語純潔性的討論早在2012年就被討論,因為商務印書館新出的《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收入了“NBA”等239個以外文字母開頭的詞語,遭到了許多專家的反對,以保護漢語純潔性為由舉報。其實文化石兼容的,一定范圍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中國人發明的“you can up”“no zuo no die”都被錄入了美國在線詞典。而大翻譯家傅雷《傅雷家書》都有七八百處外文,由此可見,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真正意義上的保持漢語言的純潔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基石,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規范科學的語言文字,是維系這種文化的重要紐帶。
(二) 正面引導,規范網絡文明
現代社會以溝通為主,溝通也逐漸成為互聯網的一個顯著的特征,那么進一步溝通就應該建立在一定的禮節和規則之上,作為科學發展文明的一個產物,在互聯網的使用上,多數網民會維護和發展互聯網的這些特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而是說就互聯網的本身以及眾多網民自身的需求而言,它可以維護和發展這些特性,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出臺一些有利于網絡健康穩定發展的有利措施。對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語言現象要制止,對一些特別的語言表達方法要觀察、分析、探討,因為并不是不好的就代表著整體不好,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豐富當代語言有價值。網絡語言的發展反映了我國中上層次人群生活語言的現狀。要想提高網絡語言的文明程度,我們應在提高總體人群生活語言上下工夫。首先,應提升網絡的技術安全;其次,應當對網民實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網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法制這一重要的部分,應當根據網絡世界的特性,面向廣大網民制定嚴格的法律,例如,倡導綠色網絡,文明用語。
(三)提高全民素質,開設網絡道德課程
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質,必須從根本抓起。一個人的思想恰如其分的表現這個人的素質,因此規范網絡語言要從網民的思想上入手。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在虛擬的世界里溝通缺少一定的安全感以及會出現道德底線降低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網民進行道德意識教育。從而提高全社會的國民道德水準。例如,我們可以開設網絡道德課程,加強網民對于網絡道德的認識,從而在本質上改變現在網絡不文明的局面。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指日可待,從而也就有效地避免了網絡語言對傳統漢語的毀壞。
語言需要的是一個開放性的環境,凡是需要開放性環境的東西都不可能完全的標準化。語言的規則并不是客觀的自然規則,它有一定的隨性性,主觀性,因此語言是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語言應用的角度來說,網絡用語的出現其實其實是一件好事,在實質上激發了國民對現代漢語的思考,并在深層次上促進了現代漢語的發展,而這個新詞語的出現,帶著一定的規范和不規范,我們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應該和對待我們的普通語言一樣,要主體化和多樣化相結合,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現代漢語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燕.網絡語言[M].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