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語言與性別”是社會語言學熱門主題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話題之一。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簡要分析語言性別差異的表現,造成語言性別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語言;性別;差異;原因;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于金池(1990.10-),女,遼寧本溪人。渤海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應用問題。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1
一、性別語言差異的表現
男女對于語言使用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男女語言差異的現象,有些可以從社會、文化、心里、生理等因素上得到解釋,而有些則難以解釋。
(一)在語音方面
1.聲音的高低,取決于發音體振動的快慢。聲音的高低和發音體的大小、粗細、厚薄、長短、松緊有關,大的、粗的、厚的、長的、松的發音體振動頻率小,因此聲音低;小的、細的、薄的、短的、緊的發音振動頻率大,因而聲音高。女性的聲帶短而薄,所以說話的聲音高。女性的聲音頻率為150~300赫茲,平均為240赫茲。男性的聲帶長而厚,所以說話的聲音低,聲音頻率為60~200赫茲,平均為150赫茲。例如在發漢語普通話的a時,成年女性的頻率為300~400赫茲,而成年男性的頻率為160~200赫茲。[1]
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分辨聲源的位置,女性聽覺的絕對感受比男性強,因此,她們辨別聲音頻率的能力強于男性。
(二)在詞匯方面
1.色彩詞語
與男性相比,女性知道更多表示顏色的詞匯,顏色識別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也要比男性強。
2.情感詞語
女性平時用情感詞語比較多,她們的言語常常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據研究,女性使用感嘆詞的頻率恰好是男性的兩倍。女性使用情感詞語表達或抒發自己的情感,在男性眼中,這類情感詞語在對話中毫無意義,他們更重視那些表達實在意義的實體詞。
3.粗俗語
男性在平時交際中使用粗俗語比較多,粗俗語的基本特點和女性的氣質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由于粗俗語所具有的強烈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感情色彩,女性有時也會利用它們宣泄情緒。男性對于粗俗語的使用是直接的、廣泛的,女性的使用則是間接的、有限的。
4.稱謂語
男性女性對于稱謂都有自己的表達形式。男性更喜歡對異性用昵稱稱呼,女性在相同場合下則顯得比較謹慎。異性稱謂的情況男女都有,兩性分別傾向于用自己性別一致的稱呼來表達心理上的接近和接受。
(三)在句式方面
1.女性一般都使用語法結構正確的句式。這與女性的謹慎、穩重、婉轉氣質相符,女性往往有意識地注意語言的規范化,自覺地采用標準的句法形式,女性往往用“你好、打擾、麻煩、勞駕”等禮貌用語,保證句子的完整性,而男性則相反,比較隨意。
2.女性比較喜歡使用疑問句,就是陳述句之后也往往要帶上疑問的形式,以此表明對事情、問的不確定性,需要他人的意見加以肯定。疑問句可以表現出女性的謙遜和禮貌,可以避免直接沖突,有些語言學家認為,這是女性缺乏自信的表現。男性交際中比較常用的是命令句與陳述句,男性愿意表述自己的意見,命令他人做事,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2]
3.男性喜歡使用夸張的語言來加強表達效果,去感染對方融入其中,與其產生互動,而女性在此方面就比較處于弱勢地位。
(四)交談差異。
1.兩性談論話題的內容存在差異。女性談論的話題一般都比較生活、隨意,帶有主觀色彩,而男性一般談論政治、體育等,比較正式的話題,這種差異是由男女在社會中所占的地位所導致的。
2.在問問題或者回答問題的時候女性一般都比較委婉而男性則比較直接,不拖泥帶水。女性用比較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一般很少直接拒絕或者接受。
二、性別語言差異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兩性在生理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而且從生命開始的那一時刻起,這種差異就已經存在了:染色體的差別決定了兩者不同的遺傳特征,使兩性在體貌特征和大腦發育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美國神經心理學家米爾·列維指出,兩性的大腦皮層在結構和活動方式上也有所不同——男性的大腦活動以右半球為主,女性的以左半球為主。兩性發音器官的解剖構造不同直接導致了語音上的某些差別。女性大腦左半球的活動比男性的活躍,而且左半球是主要負責言語活動的部分,這也許就是女性語言能力較男性更高的直接原因。而且兩性荷爾蒙的分泌周期不同,其中女性的呈周期性波動,有人由此認為女性是易邊的和感情脆弱的。[3]
(二)心理因素
從古至今,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一直都低于男性,普遍形成了女性第二性的觀點。這種觀念也深深地融入了語言交際中,造成了言語交際中的性別差異。一般社會要求男性有男子漢氣概、果斷、有膽量,比較有威嚴,而女性則要有禮貌、保守、服從、溫柔,女性一直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她們在心理上就造成了自卑。而且女性比較情緒化,男性則比較沉穩。
(三)社會文化差異
受社會文化的影響,男性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是權利的象征。從原始社會父系時代的開始,一直就是男主內女主外,男人更多地使用體力去解決問題,而女性則則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做家務,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演變出如今男性和女性在語言方面的差異。男性較為經常地使用那些有較強進攻性的言語行為,如吼叫、咒罵、威脅等。這也是男性性別原型在語言中的反映,男性作為攻擊者和反叛者的角色得到社會認可,而女性則被認為處于從屬地位,具有順從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趙蓉暉.《語言與性別—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孫汝建.《漢語的性別歧視與性別差異》[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3]祝畹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