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新聞采訪效率,藝術地向被采訪者提問,挖掘新聞事實的本質,現已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新聞;采訪;提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1
作為記者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采訪,而在采訪過程中最多的工作就是向被采訪者提問,作為新聞采訪的提問與其他的提問有著本質的不同,記者進行采訪是為了獲取最重要的新聞事實材料,而這些新聞事實被采訪者有時并不情愿告訴你,而有時則是不能恰到好處的告訴記者,為此記者采訪要講究方式方法。
一、提問要具體
提問具體,采訪對象才容易回答,容易得到實質性的材料。提問籠統,采訪對象會感到難以回答,有種老虎吞天,無從下口的感覺。
記者想了解一個大的問題,提問的時候要善于化整為零,把大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小的問題串。例如:1983年中國新聞代表團到日本訪問,把東京大田區石臺中學采訪時,有位記者向參加座談的五位中學生問道:你們對中國有什么了解?學生們面面相覷,無從回答。這時候代表團團長安崗立時把話頭接了過來,問:你們知道中國有一條長江嗎?五位學生一起舉手。你們知道中國有一個孔子嗎?全部舉手。你們知道魯迅嗎?聽過這個名字。你們知道毛澤東嗎?知道。這樣,話匣子打開了,采訪得以順利進行。
二、提問要簡潔
要善于言簡意賅地提出問題,提問時盡量使用單句,不用復句。冗長而復雜的問題,采訪對象往往記不住,聽不清,如再重問,影響采訪效果。記者采訪時往往要先闡述一下有關的背景,要注意把問題和背景分開。不但所提出來的問題不突出,而且整句問話勢必啰唆沉悶,一時難以聽得清楚。
例如:記者這樣問:請問你對目前不少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時眼睛只盯著大城市及富裕地區,擇業趨向以州為中心,以佛山為半徑的范圍內的這種現象,是怎么看的?采訪對象可能一時記不住。相反,換個問法:現在不少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時眼睛只盯著大城市及富裕地區,只考慮在以廣州為中心,以佛山為半徑的范圍內就業。請問你對這種現象是怎么看的?由于背景和問題分離了,提問便顯得一目了然了。
三、提問題要有特殊性
問題有特殊性也意味著問題有針對性。這種問題的針對性可以增強訪問內容的新聞性。
有的時候,一些記者無論采訪什么人,都問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誰回答都沒有什么分別,這種問題就沒有特殊性,回答也沒有個性,幾乎千篇一律。1980年美聯社記者約翰·羅德里采訪鄧小平時問出“您何時退休”這樣敏感的問題,就非常具有特殊性。因為鄧小平當時已是75歲的高齡,仍在擔任國家領導職務,而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不搞終身制,這個問題由他回答自然最具典型意義。如果換了別人回答,訪問效果會大大受損。
四、問題要有新意
所謂有新意,一方面是指針對新出現的事物、現象、觀念發問,體現出新聞的“新”,另一方面是指尋找與眾不同的角度發問,問出新的觀點和材料,體現出記者視角的“新”和“巧”。這種新意表現在任何場合的提問上。無論是對新政策出臺的提問,還是對一種新觀念、新學術思想的提問,都是如此。比如,2002年底,中國第一部《美國通史》出版了,消息震動了海內外史學界。這套6卷本近300萬字的書,自1979年起開始策劃編撰,到2002年才得以全本出版,歷經漫漫24年長旅。這套書與以往美國歷史著作最大的不同是,在此之前我國學者編寫的世界史或國別史,幾乎沒有人敢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寫到二戰結束就趕緊截止了,這套書沖破了這個慣例,一直寫到2000年。《武漢晚報》記者范春歌采訪這套書的總編之一、著名美國史史學家劉緒貽教授時,對一些敏感的問題進行了提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劉緒貽教授的思想鋒芒,而且為讀者提供了許多新的信息。這篇《他把美國史寫到了2000年——和著名美國史史學家劉緒貽面對面》,有如下幾段對話:
五、提問要問到關鍵點
記者在提問時,無論是采取迂回包抄的辦法還是直奔主題的辦法提問,落腳點都是要對最關鍵的內容提問,得到最關鍵的材料。這里最重要的是,記者在提問時要有一股鍥而不舍的勁頭,層層設問,步步緊逼。遇到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要緊追不放,刨根問底。這就要求記者對采訪的主題有充分的把握,知道什么是最要害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凸現新聞主題必不可少的關鍵。有時候,記者提出的問題尤其是敏感的問題,會被采訪對象一句似是而非或大而化之的回答一閃而過,如果此時記者不繼續追問,真正的答案就無法得到。
記者采訪時只問到一般的材料是不夠的,訪問時不能忘記此行的主要目的,只要關鍵的問題尚未獲得答案,訪問便不能結束。記者提問題,一開口就要讓人覺得你這個記者是有思想的,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對方談問題就不好打馬虎眼,想三言兩語搪塞也搪塞不過去。能否問出關鍵性問題,是記者采訪水平的直接表現。
例如:1980年8月法拉奇就國內國際問題分兩次采訪鄧小平,有關國內問題部分,她所提的第一個問題是: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這就是關鍵問題,它關系到中國今后的政治路線,關系到對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問題。
在全國人大六屆一交會議上,香港記者向中國領導人提問:香港的主權收回以后,要不要在香港駐軍?這出是個要害問題,關系到我國將如何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鄧小平在接見港澳代表時特別指出,香港回歸后,中央要在香港駐軍,因為駐軍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象征。
參考文獻:
[1]葉晗.大學寫作[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蔣莉.當代傳播[N].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5)
[3]何志武.新聞采訪[M].長春: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