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在強直性脊柱炎(AS)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53例臨床確診的強直性脊柱炎的骶髂關節的CT表現并進行分級。結果:0級1例(占2%);I級11例(占21%);II級22例(占42%);III級16例(占29%);IV級3例(占6%)。在MDCT上病變多累及骶髂關節髂骨側,表現為關節面不整、毛糙,關節面下小囊狀變,間隙變窄或融合。結論:多層螺旋CT能夠準確分辨出AS不同階段的骶髂關節的表現,提出早期診斷,為臨床分期提供診斷依據。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 體層攝影術 骶髂關節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litis AS)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血清陰性的全身性慢性結締組織病,主要累及脊柱本身及其附屬組織,常見有骶髂關節、椎間關節、肋椎關節及其鄰近關節突、韌帶,較早于骶髂關節發病,最終導致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或畸形。筆者收集53例經臨床確診AS病例的骶髂關節的CT原始檢查資料,進行統一標準重建、分析、總結和探討。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骶髂關節CT檢查且經臨床確診為AS病人53例,其中女5例,男48例,男女比例為9.6∶1。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29歲。臨床主要癥狀:腰骶部疼痛不適、活動受限45例,髖部疼痛23例,腰部晨僵47例。實驗室檢查HLA-B27陽性48例,血沉加快44例,類風濕因子均為陰性。病程5個月至14年。53例病人的診斷均符合1984年修訂的紐約診斷標準。
1.2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門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掃描機,病人仰臥位,掃描范圍包括骶髂關節上下緣高分辨螺旋掃描,重建層厚0.75mm,重建間隔0.75mm,重建圖像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骨算法,卷積核采用B70s 銳利;窗寬采用1500~2000Hu,窗位采用300~400Hu。圖像處理:將重建圖像進行3D處理,重建出軸位及曲面重建圖像,將所獲得的圖像由兩位經驗豐富的CT醫師觀察分析。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的CT圖像上病變嚴重程度分為四級,0級:骶髂關節無異常;I級:骶髂關節面模糊或毛糙,但關節間隙無變化;II級:關節面毛糙,髂骨關節面白線中斷或消失,關節面區可見小囊狀變,關節面下骨質密度可增高,間隙內可見積氣;III級:關節面不規整、中斷、缺損,關節面下囊性骨質破壞及大片硬化區,關節間隙可變窄、可增寬;IV級:骶髂關節骨性融合,達到關節完全強直。
2結果
本組病例中:0級1例(占2%),骶髂關節無異常,骨白線清楚連續光滑;I級11例(占21%),骶髂關節面模糊或毛糙,髂骨關節面下硬化,關節間隙無變化;II級22例(占42%),關節面毛糙,髂骨關節面白線中斷或消失,關節面區可見小囊狀變,關節面下骨質密度可增高;III級16例(占29%),關節面不規整、缺損,關節面下囊性骨質破壞及大片骨質硬化,關節間隙變窄;IV級3例(占6%),骶髂關節骨性融合,關節間隙消失。
本組病例關節雙側受累48例,占91%;單側受累5例,占9%;本組病例均示髂骨受累,骶髂關節均受累8例,占15%;關節間隙積氣7例,占13%。
3討論
3.1強直性脊柱炎的多層螺旋CT檢查優勢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血清陰性的全身性慢性結締組織病,以脊柱中軸關節慢性炎癥為主要表現,原因不明;青少年男性多發;病變大多始于骶髂關節,上可累計脊柱,脊柱韌帶廣泛硬化骨化而致骨性強直,治療控制不佳時,致殘率較高。因此,AS的早期診斷尤顯重要,但該病的臨床早期表現復雜且不典型,相關的實驗室檢查項目如HLA-B27、血清類風濕因子及血沉等不具臨床特異性[1、2]。而AS最常首先累及骶髂關節,因此骶髂關節的影像檢查尤顯重要,多層螺旋CT容積掃描具有良好的密度與空間分辨率,尤其是骨算法在骨骼的顯示上具有獨到優勢,對于骶髂關節的細微結構顯示尤其清晰,能夠較早地顯示骨性結構的異常改變,如關節面毛糙不整、白線的中斷、關節面下硬化及局部小囊變、關節間隙積氣、間隙變窄及消失等等,非常有利于影像診斷及臨床的分期,能夠為臨床的診治提供客觀的依據。
3.2骶髂關節解剖
骶髂關節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關節面凹凸不平,彼此結合緊密,與身體矢狀面成角;骶髂關節具有相當大的穩固性,以適應支持、傳導體重的功能;關節軟骨:骶骨側為較厚的纖維軟骨,髂骨側為較薄的透明軟骨;關節囊緊張:緊張由骶髂前、后韌帶加強;關節后上方有骶髂骨間韌帶充填連結;滑膜主要位于前下部分[3]。
3.3臨床分期與CT分期的對應及CT表現
臨床按病程分為三期,早期:骶髂關節改變相當于CT分期的I級~II級,表現為,關節面毛糙不整,皮質中斷,白線消失,關節面下可見小囊腫骨質破壞,以髂骨側為明顯,病變部位常為骶髂關節前下1/3部分;進展期:骶髂關節改變相當于CT分期的III級,表現為關節面毛糙不整,可呈鋸齒樣或毛刷狀,關節面下囊狀破壞,骨質增生硬化,關節間隙可以變窄(間隙小于2mm);穩定期:骶髂關節改變相當于CT分期的IV級,表現為骶髂關節間隙消失、骨性融合,關節面下硬化減低或近于正常骨質。
綜上敘述,多層螺旋CT能夠準確反映出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關節時的不同階段的影像表現,CT掃描可以做出早期診斷;對于不同發病階段,CT掃描能夠做出分級,為臨床提供定性的客觀依據,有利于強直性脊柱炎的及時診斷及合理的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陳敏章.中華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5.
[2]吳恩慧.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17-417.
[3]張成龍.強直性脊柱炎100例骶髂關節CT分析[J].河北醫藥,2003,25(11):84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