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構國土資源空間規劃體系,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被決策層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不久前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國土資源部(以下簡稱“國土部”)副部長徐德明表示,國土部將完善國土資源空間規劃體系,在縣(市)層面探索實施“三規合一”或多規融合,推動《土地利用規劃條例》立法。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1-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已編制完成,國土部已著手推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1月15日,國土部下屬相關單位組織召開了“國土空間開發戰略及城鎮化研討暨國土規劃專題研究成果交流會”。國內規劃界的“大腦”們匯聚一堂,給出了對中國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張和建議。
生活高于建設
國土部副部長胡存智表示,目前中國國土開發利用矛盾突出,空間開發失衡,開發利用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加劇、區域和城鄉差距繼續擴大、陸海開發統籌協調不足、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突出。
而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優化,最重要的就是落實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綱要》由國土部和國家發改委牽頭、歷時3年編制完成,其根據資源環境綜合承載能力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統籌陸海、區域、城鄉發展,統籌各類產業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對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綜合部署。
“目前我國空間規劃碎片化問題突出,相關規劃各自為政、交叉重疊甚至相互沖突,未來空間規劃體系重構和規劃類型整合是大勢所趨。”參與《綱要》編制的國土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國土部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以“反規劃”的理念推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空間上的整合優化。
以往的規劃順序,通常是優先選定開發、建設空間,而后在余下的國土空間里尋找生態與農業空間。但“反規劃”的理念則與這一順序不同,是指把生態文明放在第一位,將生態和農業空間首先選定,而后再尋找開發、建設空間。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未來的空間規劃體系,在全國和省級層面應編制國土規劃,確定生態、經濟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農田保護的大空間;在市域和縣域層面做土地規劃,讓空間規劃落地,按照“反規劃”的理念優先劃定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劃定城市發展邊界;在具體的市、縣、鎮、村,做城鄉發展規劃。
他同時認為,重建空間規劃體系,樹立“反規劃”的理念同樣重要。
“過去地方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以發展主導一切,建設服從發展,用地安排服從建設。往往劃定很大的建設和發展的空間,把吃飯和生態的空間壓縮的很小。”
該負責人認為,推動“三規合一”,首先要轉變地方的這種規劃理念。“把生活安全和生態安全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優先劃定農業和生態空間,然后在剩下的空間中再考慮發展建設問題。”
徐德明表示,國土部將在2014年選擇部分市縣,開展“三規合一”或者“多規合一”的試點。據悉,廣州市兩年前已率先啟動了“三規合一”工作,北京市2014年在修改城市總體規劃時也要做到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兩規合一”。
劃定三條底線
按照《綱要》,目前中國國土空間格局已成“開”字形,“兩橫”是隴海蘭新沿線地帶、沿長江地帶,“兩縱”是京廣-京哈沿線地帶、東部沿海地帶。未來還將積極培育京蘭、滬昆、京九3條重要空間軸帶,推動形成多中心網絡型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
要實現上述理想開發格局,就必須要有科學而嚴格的空間管制措施。
在1月15日召開的“國土空間開發戰略及城鎮化研討暨國土規劃專題研究成果交流會”上,國土部信息中心研究員張麗君提出劃定“三線”管控,即生存線、生態線、保障線。
張麗君介紹,劃定“生存線”,是指明確耕地保護面積和水資源開發規模,主要目的是保障國家糧食和水資源安全;設置“生態線”,是指明確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各類國家級保護區范圍,提高生態環境安全水平;設置“保障線”,是指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健康發展,確定能源和重要礦產生產基地及運輸通道,確保國家能源資源持續有效供給。
據了解,上述“三條底線”理念已在相關層面取得了較大共識。國土部相關負責人透露,該部計劃2014年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開始進行落實。劃定城市發展邊界,劃定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然后調整現有規劃。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同時獲悉,重構空間規劃體系被決策層列為“第四類”改革,也就是研究基礎不夠需要抓緊研究的。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既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也需要制度保障和機制推動。”國土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認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還必須建立差別化的土地管控體系,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加快落實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財稅、投資、產業、土地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