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地方兩會,成為落實與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觀察窗口。
截至本刊發稿前,除湖南、安徽、海南3省之外,1月份已經召開兩會的28個省區市,試圖繪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改革路線圖。
與以往倚重經濟發展不同,大多數省份2014年都對目標增速進行微調,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而“改革”也已成了各省兩會的高頻詞。
資源稟賦不同而實力懸殊的各省區市,將怎樣共創改革發展的新時代?
微調增速預期
經濟目標的制定,是地方兩會的一個重點。根據201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近段時間的許多機構、專家預測,2014年全國GDP增速預期目標在7.5%左右,與2013年一致。
在全國兩會上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公布之前,地方兩會透露出的信息也預先釋放出GDP增速的信號。
1月14日,陜西省省長婁勤儉在陜西省人代會上表示,2014年該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并明確表示這個增長目標高出全國3.5個百分點。此前幾年,陜西省的經濟增長一直高出全國3-4個百分點。
目前已經公布政府工作報告的28個省區市中,下調增速目標的有21個,目標增速達到兩位數的僅有13個省份,遠遠低于2013年的24個省,并以中西部省份為主。北京下調增速預期至7.5%,與上海一同墊底??傮w而言,2014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格局。
上年經濟狀況是影響預期的重要原因。在預期下調的省份中,有14個省份2013年的實際增速并未達到當年預期。其中,內蒙古以3%的幅度位居降幅第一,而該省2013年的實際增幅與當年預期的差距也剛好是3個百分點。
廣東是目前唯一將目標增速調高的省份,該省2013年預期目標為8%,實際增幅為8.5%,于是2014年增速也調高到8.5%。
盡管增速預期普遍下調,許多省份并沒有下調投資和出口的主要指標。福建和甘肅等地,在調低預期經濟增速的同時,外貿增長目標還比2013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培育消費熱點
調結構勢在必行的背景下,加快發展電子商務與擴大信息消費,成為許多地方促內需的現實選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聯網終端、智能終端已廣泛應用于金融、教育、衛生、交通、商貿流通、社會保障等領域,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逐步深入,信息消費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也是地方兩會的熱門話題。
目前召開兩會的28個省區市中,已有14個地方明確表示支持電子商務。其中,廣東、陜西、吉林等強調建設多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重慶、遼寧表示將推進形成電子商務集聚區,河北、內蒙古提出加快寬帶工程建設,而西北地區物流水平比較落后的青海、甘肅、寧夏等地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
在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過程中,養老家政、醫療保健、休閑養生、教育培訓等新興服務性消費,正日益受到重視。而與消費相關的收入分配改革,鼓勵居民消費的財稅、信貸和信用消費政策,以及有利于改善消費環境的商貿流通等相關方面,也被許多地方列入2014年的工作重點。
此外,不少省市區都把金融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紛紛表示要在本地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即便是深處內陸的貴州,也把金融業視為“彎道超車”的抓手,希望能夠爭取中央金融體制改革先行先試。
大多數省份都鼓勵本地或國內商人設立小微金融機構和民營銀行,包括村鎮銀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將現有的農信社等改組為農村商業銀行等。
爭創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的掛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地方試點自由貿易園(港)區,使得爭取設立自貿區成為各地方普遍的政策訴求。
近期地方兩會信息顯示,已有包括浙江、廣東、天津、山東、遼寧、河南、福建、四川、廣西、云南、合肥、蘇州、無錫等在內的十余個地方,均把申報自貿區列為2014年政府重點工作。
這其中,沿海地區熱情最高。福建省提出要“主動對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推動設立自由貿易園區”,遼寧希望“爭取國家批準設立大連自由貿易實驗區”,而天津則要“探索建立自由貿易實驗區”。在廣東,對接粵港澳則是其最突出的特色,2014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申報設立自由貿易園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在岸結算試點?!?/p>
沿邊地區的自貿區訴求,多以邊境貿易和經濟合作為特點。比如,云南提出要探索建設沿邊自由貿易區;廣西則希望以欽州保稅港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為平臺,積極開展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的前期工作。
在內陸,河南、四川、重慶等省市也紛紛提出設立自貿區的目標,希望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其中,河南提出要做好鄭州自由貿易實驗區和藥品、汽車指定口岸申報工作,四川支持成都爭創西部內陸自貿區。
拔得頭籌的上海自貿區建設也在不斷推進改革的力度和開放的程度。1月23日下午,上海市長楊雄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2014年版負面清單將于上半年推出,將更透明、更開放。同時,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方面,2014年將試行一批新的制度。
力推城市群
新型城鎮化作為深化改革的抓手,是多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內容,而城市群則是重中之重。京津冀城市群、首都經濟圈、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等,都是當前區域經濟合作的熱點,也是地方政府落實和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以區域合作為例,北京市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配合編制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抓緊編制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專項規劃,建立健全區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主動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發展。
除天津、河北外,希望承接首都經濟輻射的還有山西。該省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袁純清在參加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審議時指出,太原要改革發展,可通過打造北京“副中心”來實現。
跨越省份的合作之外,省內區域合作也是各地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比如,江西省就在提出抓住長江經濟帶發展機遇,參與好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同時,更將著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長極,推進九江沿江開放開發,加快建設共青先導區和南昌臨空經濟區,全力推進昌九一體化。
寧夏更是提出,要用把整個寧夏作為一個城市的理念來統籌空間規劃,優化城鎮布局。
此外,內蒙古提出建設呼包鄂城市群,福建發展福州閩江口金三角區域經濟體,陜西主推關中城市群等。
防治大氣污染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之際,霧霾等環境污染卻日益凸顯,這也成為各地兩會關注的焦點。目前公布政府工作報告的28個省區市中,有26地涉及空氣污染治理內容,其中明確提到治理霧霾天氣和監測PM2.5的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廣東等省份達到15個,范圍空前。
1月18日,備受關注的《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在北京市人大會上進行審議,條例將降低PM2.5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目標,首次納入立法予以明確。在公布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時,北京市也首次明確寫入PM2.5年均濃度的下降指標,提出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5%以上,大氣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5%左右。
“去年我代表北京市跟中央簽訂了責任狀,也立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如果空氣污染(控制目標)到2017年實現不了,領導說了既是句玩笑話,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話,‘提頭來見’。”北京市長王安順說。
像北京這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M2.5、PM10等下降幅度,甚至空氣質量合格天數的,還包括河北、陜西、山西、廣西、青海等地。湖北、浙江、黑龍江等12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均指出,要以更有力的、空前的姿態對付“霧霾”、換取藍天。
各地政府表達鐵腕治污決心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區域聯防聯控,河北、上海、山西、四川等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的概念。
大氣污染并非生態環境問題的全部,寧夏、西藏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側重提到風沙防治及植樹造林方面治理環境問題?!皟灻拉h境是寧夏最大優勢?!睂幭幕刈遄灾螀^主席劉慧1月7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