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呼萬喚之后,民營銀行終于即將批量誕生。中國銀監會宣布:2014年試辦由純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銀行。首批試點三至五家,成熟一家批設一家。
這是眾多民營銀行湮滅半個多世紀后,中國銀行業行將開啟的又一個新時代。世所矚目的民營銀行,在中國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去,又將有著怎樣的未來?
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不同領域爬摸滾打成長起來了大批民營企業家。然而,民營銀行家的面影卻模糊不清。國營公司、民營公司和外資公司三股力量此消彼長、相互博弈,推動著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然而,國有商業銀行網點遍布城鄉,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也接近1000家,由純民資發起設立的銀行依然呼之待出。銀行民營化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民營化的壯大。
民間資本進入銀行的大門,是敞開的。當一些銀行增資擴股、重組改制時,當村鎮銀行開門營業時,都是民資進入銀行業的渠道和方式。銀監會統計,目前民資占比超過50%的中小銀行已有一百多家,全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民資占比超過90%。
不過,在大中型銀行控制權方面,國有資本仍處主導地位,民間資本在整個銀行業中僅占10%左右。這種高度集中的銀行業態,并非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是民資在市場準入方面受到額外限制所致。
與此同時,銀行高層多由政府任命。在地方,銀行被當作“金娃娃”一樣,被地方政府攬在懷中。政府干預銀行業務運營和人事任免,既不利于市場資源的配置,也不利于競爭機制的形成。
銀監會公布2014年工作重點時強調,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渠道和方式,一方面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現有銀行重組改制,另一方面試辦由純民資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銀行。
從民間資本入股銀行,到純民資發起設立的銀行誕生,已經只有一步之遙。
輝煌
回望歷史,民營銀行曾經有過輝煌的時刻。民國時期涌現過大批民營銀行,并由此產生了一批優秀的銀行家。最著名的,是以上海為基地的“南三行”(上海銀行、浙江興業銀行與浙江實業銀行),和以華北為重心的“北四行”(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與大陸銀行)。經營這些銀行的銀行家,視野廣闊,搏擊市場,以服務社會為根本目標,以改革創新為發展路徑,創造了近代銀行史上的黃金時代。
從浙江實業銀行商股替代官股、上海銀行發展壯大,可窺見民營銀行發展興盛之一斑。
浙實銀行前身,是1908年開設的浙江官錢局。第二年,政府招商引資,將官錢局改組為銀行,官、商集股合辦。辛亥革命后,浙江軍政府接收官股,實行改組,實收資本72萬元,官股、商股各為47萬和25萬元。當時,受軍政府指派前往銀行接收的,正是留學回國的李銘等人。
李銘對銀行大膽改革,引發官股與商股沖突。在李銘等人努力下,銀行通過增資,商股股份增至八成多。1923年,銀行拆分為官辦的浙江地方銀行和商辦的浙江實業銀行。浙實銀行由36歲的李銘出任總經理,開始向大型商業銀行邁進。
李銘執掌的浙實銀行,專攻外企與外匯業務,實行差異化競爭和專業化經營。即使全盛時期,浙實銀行也只有4個分行,不到500名員工。對浙實銀行而言,不盲目擴張,注重發揮自身優勢和業務特長,以較少的營運資本和分支機構取得了較高的業務總量和營業利潤。
浙實銀行是民國時期民營資本參與銀行重組改制成功的代表,上海銀行則是民間資本發起設立并發展壯大的典范。
1915年6月,上海銀行開張時,辦事人員只有7人,額定資本10萬元。這家“小小銀行”的總經理,是從官辦的江蘇銀行總經理位置上辭職“下海”的陳光甫。他提出服務是銀行的生命線,創新是銀行的命脈,使這家成立時上海最小的銀行,一二十年間發展成了中國最大的民營銀行。
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數年后,中國經濟金融形勢日益惡化,從1935年開始,中國發生“白銀風潮”,政府加強金融管制,民營銀行發展受阻,銀行業不復當年之勇。抗日戰爭爆發,更使民營銀行飽受摧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整頓改造民族資本金融業陸續展開,民營銀行于是消失無影。
周折
改革開放以來,民間資本曾經有過幾次參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機會。遺憾的是,均沒有很好的表現。
在城市,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起城市信用社時,并無身份限制,一些民資紛紛進入。但是,隨著城信社迅速膨脹,問題叢生,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擠兌風波,致使政府予以清理整頓。
在農村,1984年試辦農村合作基金會,作為社區內的資金互助組織。十多年后,農基會遍布全國。然而,一些農基會吸儲放貸,基層政府行政干預及缺乏必要的金融監管,形成大面積兌付風險,致使中央出手全面清理。
就民營企業而言,“中國第一民企”德隆系控股城市商業銀行同樣令人印象深刻。1990年代組建城商行時,監管部門向民資敞開,德隆系得以入主。隨著資金鏈斷裂,德隆系坍塌。2004年中國華融托管后清查,德隆系參控股的13家金融機構中,即包括南昌、長沙、株洲、昆明城商行。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成功案例,是1996年1月開業的中國民生銀行。如今,民生銀行已經成為民間資本入主銀行的標桿。但是,民生銀行當初獲準設立時情況較為特殊,而且亦如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撰文所說,“民生銀行的支持者是工商聯,組建民生銀行的經營管理者基本上由工商聯推薦產生。人民銀行的副行長、大區分行的行長等專業人才‘轉會’到了民生銀行。”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銀行業如何應對“狼來了”、如何打破國有銀行壟斷、如何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設立民營銀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批學者和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其中。
2000年成立的中國長城金融研究所牽頭做出的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尤為引人注目。2003年7月,5家民營銀行的試點方案初步完成。然而,在尚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退出機制的背景下,在中央確定主攻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信社改革的情況下,民資發起設立銀行的目標當時并未實現。
監管機構選擇的依然是民資參與銀行增資擴股和重組改制。2004年8月,由民企參股組建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13家民企控股85.7%,有人稱之為“國內銀行吸收民間資本的‘第一號重組’”。
2007年3月,銀監會允許民間資本參與新設村鎮銀行,同時規定須有主發起銀行,其最低持股比例要達到20%。5年后,銀監會放寬民資入股比例,將主發起行最低持股比例降 至15%。
2013年6月19日,由民資發起設立銀行取得突破。在當天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銀行。半個月后,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金融國十條”),民營銀行的提法再次得到明確。
民營銀行又一次來到了歷史機遇的門口。
踴躍
自“金融國十條”頒布以來,半年間,民營企業或在國家工商總局搶注民營銀行名稱,或熱切表達設立民營銀行愿望,民營銀行概念股更是遭到資本市場輪番炒作。
民營企業緣何熱衷試水銀行?劉鴻生創辦銀行的動機,有一定代表性:“吃銀行飯的人最勢利,當你需要款子的時候,總是推說銀根緊,不大愿意借給你,即使借給你了,因為利息高,自己所得的利潤,大部分變為銀行的利息,而且到期還催得很緊。”因此,劉鴻生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家銀行,免得仰人鼻息。同時吸收游資,充實企業資金來源。1931年,這位民國時期著名的企業家,發起設立了中國企業銀行。
毋庸諱言,銀行豐厚的利潤和超強的融資能力,是一些民營企業趨之若鶩的原因。近年來,每次上市公司年報發布,十幾家上市銀行的利潤常常占去兩千多家上市公司利潤總和的半壁江山。不過,中國金融領域正在“四改并舉”——利率市場化改革、匯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金融機構破產機制,銀行高額利潤和穩賺不賠的時代正在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目前,有些人對開辦銀行熱情很高,但實際上真正投資銀行業也不見得那么好賺錢。他同時強調“開辦銀行不準替自己辦事,也就是禁止關聯交易”。
與此同時,互聯網和第三方支付技術的發展,為一些民營企業帶來了發展新金融模式的可能,新技術的發展為民營銀行施展拳腳提供了無限想象的空間。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均表達了試水民營銀行的意愿。
與民資躍躍欲試相對應的,是監管部門的謹慎。“銀行是高風險行業,任何一家新設銀行都面臨風險如何管控,特別是經營失敗后風險由誰承擔、存款人利益怎樣保護的問題。”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說,試點先行,探索經驗,穩妥推進,不能一哄而起。
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初期放行的民營銀行只是三五家,并且頒發有限業務牌照。同時,綜合考慮發起人資質條件及當地經濟、信用環境、監管能力等因素,由試點銀行所在銀監局負試點責任。這意味著試點銀行在地域、業務范圍上都將受到嚴格規定。
崛起
民營銀行2014年僅試點三五家,不免讓企業家們失望。然而,純民資發起設立銀行本身,卻意味著民營銀行魂兮歸來。走市場經濟之路,就應該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為各類投資主體提供公平的市場環境和投資機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應該首先在市場準入上平等開放,在同樣的環境下開展經營,實現公平的市場競爭。
可以預計,由于新設數量有限、利率市場化改革依然在繼續,兩三年內民營銀行對改變小微企業融資難、促進銀行業競爭等,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改變。但同樣可以預計,隨著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退出機制的建立,利率市場化改革快速推進,以及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其發展空間必將進一步擴大。雖然還只是試點,但假以時日,民營銀行必將在中國銀行業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營銀行發展壯大,必將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促進國有控股銀行加快改革,更有效地配置市場資源和金融人才,從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銀行家群體終將崛起。
(作者為新華社記者、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