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的偉大不僅源于他創作了許多經典詩詞歌賦,更源于他超然的人生哲學,本文通過對蘇軾詞的解讀,使讀者了解蘇軾的人生哲學,并為現代人提供借鑒。
關鍵詞:宋詞 蘇軾 人生哲學
宋代是一個矛盾的年代,既有豪放曠達的豪放派,又有婉轉含蓄的婉約派,兩種風格的詞都在宋代這個社會達到巔峰,同時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和諧效果。宋代的詞人也是矛盾的,豪放派的詞人未嘗沒有百轉柔腸,婉約派的詞人未必沒有慷慨悲涼之作。
千百年過去了,許多詞或許已經失去了它的價值,成為一堆無用的文字,但是有的詞卻可以永遠保留它的魅力,被人們傳頌。蘇軾的詞就是如此,蘇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為我們提供了人生的最佳范本。
首先,蘇軾教會我們要有遠大的抱負,堅持自己的原則,其中也蘊含著深沉的愛國之情。《江城子》表達了蘇軾渴望保衛邊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是他首先教給我們的,因為一個人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也是基礎便是理想和抱負,還需要對自己有信心,蘇軾已經“鬢微霜”但是那又何妨,還是可以“會挽雕弓如滿月”。同樣的自信,辛棄疾也表達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用廉頗自比,即使年老也是老當益壯。他們當時已不年輕,卻有著比年輕人更大的壯志,和更滿的自信,這確實會讓現在的許多年輕人慚愧,他們年紀輕輕,卻拈輕怕重,畏首畏尾,想當年的豪氣雄心早已不在。或許是因為時代太過安定,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早已沒有了憂患意識,早已被安穩富足的社會馴化得沒有了“霸氣”,在這種情況下,更加需要多讀蘇軾、辛棄疾的詞,以此來激發青年的豪情和愛國之氣。
其次,蘇軾教給我們面對挫折逆境的正確態度——樂觀曠達。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劇增,無論學習、工作、生活都會面臨失敗,動輒就有自殺的事情發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個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蘇軾在《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面對逆境,與其咒罵恐懼,倒不如坦然對待,挫折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不被挫折嚇倒,勇敢前進,說不定前面就是光明。隨后“一蓑煙雨任平生”,一件蓑衣就可以在煙雨中度過自己的一生,更是強調了要在風雨中保持本心,這是多么平和淡然的心態,何必追求那么多呢!簡簡單單就是福。自然界風雨陰晴瞬息萬變,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以不變應萬變或許才是最合適的處世態度。何必擔心那么多呢?永遠不要被失敗左右,要永遠做自己的主人。
同時蘇軾還為我們展示了對待親情和愛情的態度。蘇軾對他的弟弟蘇轍可謂感情極深,在烏臺詩案后,蘇軾在知道自己兇多吉少后,悲痛地寫下“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只有今生與你為兄弟還不夠,我要生生世世與你為兄弟。蘇軾對弟弟深沉的愛深深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想到現代,商業化社會來襲,親情已經淡薄了,別說兄弟之情,就是親生的父子還有不少反目成仇的。看了太多的孤獨終老的老人,真情似乎已經成了彌足珍貴的東西。這時不妨看看蘇軾的詩歌,體會一下真摯的兄弟之情,我想即使殘忍的人也會得到一種沖擊與震撼。在《水調歌頭》中,蘇軾希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所有像他與子由一樣飽受離別之苦的人可以得到慰藉,希望月亮把自己和弟弟的心溝通在一起。現在的兄弟姐妹很多都各奔東西,也少了這份對月懷人的深沉之愛。更多的是利益的牽絆和無事不登三寶殿的冷漠,讓人聞之心寒不已。所以我們需要蘇軾詩歌,給我們那種滌蕩心靈的感動與凈化。
對待愛情,同樣是如此。蘇軾對待他的妻子王弗可謂深情至極,妻子去世十年,他對妻子的思念依舊如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已經十年了,與妻子已經天人永隔了整整十年,強迫自己不去思念,思念卻越加深入骨髓,難以忘懷。沒有辦法,只有夢中才能與妻子相見,但“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樣的場景比任何甜言蜜語更能打動我們,夫妻相見,語言已不足以表達深情,只能呆呆的看著對方淚流滿面。在我們心中,似乎但凡有些權勢的男人,身邊總少不了鶯鶯燕燕,卻把結發妻子拋諸腦后,即使是普通人的愛情又能維持多久呢?“七年之癢”現在又有幾個人能堅持住呢,堅持住了又有幾個人的愛情能永遠那么濃烈甜蜜呢?現代人做不到的蘇軾可以,他做到了十年如一日的思念,盡管蘇軾為我們展示的這種深情太過夢幻,但是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對待愛情的態度——深情。現在社會無論是對待親情,愛情都可能摻雜功利在里面,但是蘇軾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沒有功利,只有真摯。我覺得讀蘇軾的詩可以找回人之初就具備的純真感情,沒有雜質,只有晶瑩。
說到底,蘇軾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做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蘇軾教給我們的做人哲學既有剛的一面,對理想豪情萬丈,對國家忠肝義膽,也有柔的一面,對親人關愛有加,對愛人柔情萬種,于是一個陽剛又不失溫柔的蘇軾便出現在我們面前。確實蘇軾的人生哲學不是單一的,受到儒釋道三家的共同影響,有著儒家的積極入世,釋道的自由超脫。這就使蘇軾的人生得以中和,不會太剛,也絕不孱弱。對于現代人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既要有對事業的拼搏之心,也要有遭遇挫折時的曠達之情。不要因為對事業的追求而忽視人對感情的需要,也不要因為感情的沉淪而忽視事業的追求。總之,剛和柔都是為人處世需要學習的手段,太剛則易折,太柔又顯得沒有氣魄,剛柔并濟,則可以生活得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