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套房等于休斯頓六套?
來自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7月8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海外買家用于在美國買房的每1美元中,就有24美分出自中國人。而中國人在截至3月的以往一年間,共計花費220億美元在美國買房,環比增長72%,超過所有外國客戶群體。
蔣林:最近中國人在海外買房為什么這么熱呢?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是國內經濟放緩,樓市形勢不明朗,成交率比較低;而美國房價處于低谷,但開始呈現復蘇態勢。所以有很多人賣了國內房產,去國外投資。另外,美國房租確實比較高,而且還有不少家長為了子女出國留學方便而選擇海外置業。
王希怡:不同群體海外置業有不同的目的,原因很復雜。除了你剛才說的經濟方面的考量,有人通過海外置業作為移民跳板、有人希望借海外置業轉移財產等,都可能是動機。
李明波:國內房價太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最新報道稱上海、北京的生活成本已經超過倫敦和紐約,位居世界第十、十一位。這其中住房成本高肯定是推高整體生活成本的主要原因。
提防好處被夸大
蔣林:但其實在美國買房涉及很多雜費。除了請中介,美國買房子必須請律師,光律師的各項收費加起來就有好幾千美元。另外,當地政府征收的稅務服務費、貸款稅等加起來又是兩三千美元。有統計稱,在美國買房購房者需繳納一次性的房產交易稅、律師費、產權保險費、房屋估價費、房屋檢查費和登記費等,一般累計占房價的3%至5%。
李明波:最近的新聞說,一個北京人賣掉一套房子籌得300多萬元人民幣(6.2036,0.0009, 0.01%),然后用這筆錢在休斯頓成功入手了六套房。我覺得這可能是一條由房產中介制造出來的假新聞。我特地跟休斯頓的朋友打聽了一下,據說休斯頓好一點的房子一套至少三十萬美元,如果是幾萬美元的房子,比較難租出去。另外報道沒有提到的重要一點就是海外置業涉及的稅的問題。我個人懷疑這是一些無良中介忽悠出來的新聞。
王希怡:這條新聞不一定完全是假的,但確實有可能會對海外置業的一些細節,特別是其中隱藏的成本和風險選擇避而不談,而只是著重強調甚至夸大賬面上的“合算”。我覺得就像你質疑這條新聞一樣,我們對海外置業也應該保持一種審慎、合理懷疑的態度,特別是對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方案。
海外投資買房水很深
李明波:其實海外投資買房這個領域水很深。比較我去年在歐洲考察買房移民所觀察到的,感覺國內在宣傳買房移民方面很多資料都是中介提供的信息,很少有看到來自買房者本身一手的體驗和信息,而這些宣傳資料上的信息和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出入。
王希怡:所以說如果是以前的富豪階層,錢夠多虧得起,嘗試一下海外置業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是中產階級,在國內傾家蕩產去換一套國外的房子,就要特別慎重了。
蔣林:對,在美國炒房的成本很高。我看到一個報道說,甚至有移民投資公司的總經理估計:“到美國買樓的中國人,應該說賺的少,虧的多,七成虧了。”
多國政府給海外買家設限
李明波:2008年美國因為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次貸危機,樓市陷入低谷。而最近美國房市開始呈現復蘇跡象,我覺得這和來自海外特別是中國的買家對美國房地產的投資分不開。
王希怡:但是另一方面,英國、澳大利亞、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都有報道稱中國等外國買家的涌入推高當地房價。一些國家政府為了保護本國國民的利益,正研究推行一些針對外國買家的政策,方向無非是增加限制和提高成本,這些風向也是值得國內買家注意的。
李明波:比如在英國倫敦,就有市政官員提出多個應對方案,其中包括對外國人購房提高印花稅、對外國人購買的房產征收高額的地方房屋稅、對外國人在倫敦購房實施最少居住時間要求等等,希望借此能令海外購房潮降溫。
蔣林:另外外國的經濟形勢也是要密切注意的。比如說現在美國樓市出現復蘇跡象,但是如果像之前那樣不斷地炒,房產泡沫的風險又會重新出現,甚至會重蹈次貸危機的覆轍。
還有一點是買房和移民其實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如果投資項目失敗或者無法證明自己的項目直接或者間接提供了10個工作機會,綠卡也就和投資一起雞飛蛋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