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里發表了《只有廖廠長例外》一文,講述了他在讀大學期間,受一位湖南婁底廖姓廠長7000元的資助得以進行社會考察的經歷。
《只有廖廠長例外》的微信發出后,引發了不少媒體人、特別是湖南媒體人的熱烈關注。“我們找尋的是一種正在悄然流逝的家國情懷,是一束不能遺忘、亟需傳承的理想之光。”9月26日,網友“pigeon_618”在微信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經過廣泛轉發和尋找后,短短3個小時就有了好消息:三湘都市報記者率先找到了“廖廠長”!
廖廠長,全名廖群洪,今年52歲,婁底漣源人,現居長沙,從事過機械業、地產業,現從事礦業,任長沙市漣源商會副會長。
吳曉波與廖廠長,25年前的一段過往,因為前者的記憶,成為近日的網絡熱點話題。廖廠長找到了,但關于理想主義、家國情懷的討論仍在持續發酵。之所以“熱”,是因為帶著理想主義的溫度,而倘若置之于上世紀80年代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兩個陌生人的相遇相交,不過是時代大潮中的一朵微小浪花,以至于古道熱腸的廖廠長已經記不清當年。而吳曉波的深刻回憶,與其說是懷念廖廠長,莫如說是回憶一段青春歲月,回望一個漸行漸遠的理想主義時代,帶著季節性的惆悵,唏噓感慨,溫暖入懷。
假使可以隨著吳曉波的記憶逆轉時光,回到25年前,還原故事中兩個人的身份——那時的吳曉波,不是著名財經評論員,只是一名帶著理想出發的普通大學生,而廖廠長那時已經是廖廠長,換言之,是一名商人。但那時的商人,不僅在商言商,甚或見利忘義,而同樣可以人在商場,眼望星空。
“理想算個屁呀,愛情又算什么東西”——當汪峰唱著這首名為《覺醒》的歌重回舞臺中央時,心中并非只想著上頭條,而是要吶喊著唱出“可我還是個人啊”——這嘶吼里有與吳曉波一樣的緬懷與呼喚:理想主義者在殘酷現實面前,不僅要從迷惘中覺醒,更要用理想主義重建信仰。
讀完這故事時,你是否問過自己:我的理想在哪,它燃著還是熄了?
愿你,今生有一個不熄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