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式情懷”像一碗純正的婁底三合湯,其色為英雄色,心之所系,以夢仗步,是壯志下的家國理想。其香為血性香,激情浩蕩,特立獨行,是信步中的率性風貌。其味為人情味,人道德澤,無疆大愛,是感恩中的慈悲情懷……
一場被廖廠長點燃的關于夢想、情懷的討論持續升溫。是啊,為什么“只有廖廠長例外”呢?其實,要探討這個問題,除了考察整個上世紀宏大的時代背景,廖廠長身處的婁邵地區的梅山文化以及商業文明也不得不被提及。
首先你得是個廠長
廖廠長為什么在那個年代能一擲七千金資助吳曉波等一干青年學子?辦公室一個美女脫口而出:首先你得是一個廠長。并且,是個相對成功的廠長。廠長這個詞,在上世紀和現在的CEO一樣流行。總之,是成功的工商之子。而婁邵地區,正是盛產“廠長”“經理”一類產品的富礦。
婁邵地區,歷史上曾被稱為寶慶府。廣為外界熟知的是,邵陽人被稱作湖南的猶太人,以會做生意著稱。實際上,并不是所有邵陽人都會做生意,外界所認知的會做生意的“邵陽人”也不盡是邵陽的,而是包括婁邵地區,如果把這個地區的商業版圖做個梳理,真正秉承了寶慶府商業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邵陽的邵東和婁底的漣源。
所以,談到婁邵地區商業文明,就撇不開婁底。和“邵商”一樣,近年來,以漣源人為代表的婁底人,也正式對外打出了“婁商”的旗幟。婁底,不僅有三國名相蔣琬(其故鄉湘鄉與婁底毗鄰,可劃入大婁底區)、清末中興重臣曾國藩、近代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蔡和森、婦女運動領袖蔡暢、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等歷史名人,還涌現出了一大批“愛國愛鄉、敢闖敢干、追求卓越、勇于致勝”的商界精英。
雖然深處內陸,交通不便、環境不佳,與外界交流相對封閉,但這些并沒有阻滯婁商尋找發展的思路與出路,反而激發了婁商敢為天下先的闖勁。早在清朝亂世,婁底商人就胸懷天下,敢于走出湖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把生意做到了五湖四海。特別是近三十年來,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婁商大膽搏擊商海,不畏懼于創業艱難、不困囿于固有思維,充分把握市場機遇和政策機遇,借機發展、借力壯大、借勢而為,積極深化合作、抱團共進,形成了婁商在全國遍地開花的生動局面。
更讓人折服的,是“婁商”涌現出了一批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中國第一”,中國首富梁穩根、中國首善彭立珊、中國專利第一人邱則有、中國搪瓷第一人肖自江、中國電解錳業大王曾赳雄……
而參看“婁商”的發展軌跡,他們的成長,與十大商幫之一——浙江龍游商幫相似。當年,晉商、徽商商場爭霸,浙江龍游商幫卻在此時悄然興起。出偏僻之地,無官家宗族支持,而能自立,龍游商幫全賴其開放的心態、新潮的觀念。龍游商幫注重實業,不排斥與外地商幫同臺唱戲,且相互吸收共圖發展。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肚量,在百年之后也成就了婁邵商業文明。
從茅塘農軍闖市場,到洋溪農民走天下,抓住改革開放的新機遇,“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的湖南人,從戰場轉戰商場,在湘中梅山和漣水間別開生面,讓原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改變行走的方式與速度,經過這一代人的努力,使得婁商群體已具規模和聲望。
廖廠長就正是婁底漣源人,而現在,他也正是他們“婁商”組織的“長沙漣源商會”的負責人之一。
婁底漣源的商業文明有多盛?初步統計,在湖南省城長沙,漣源個體戶超過了5萬人,私營企業、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也超過5000戶,在長沙形成了龐大的漣商群體。如今,在長沙就業的漣源人超過了10萬,是長沙從事小商品小百貨的主流群體,為長沙經濟發展特別是零售、服務業發展做出了不可小覷的貢獻。大家應該知道,長沙紅星商圈有個漣源百貨城,就是漣商做起來的。
婁商精神和廖式情懷
在關于婁商文明的表述中,婁商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有血性,有情懷。
婁底人禹之謨棄筆從戎投湘軍因功以縣主簿候選,他辭不受命,毅然赴日留學,尋求實業救國的道路。歸國后他創辦湘潭毛巾廠,為湖南近代紡織業的開端。分別被推舉為同盟會湖南分會會長、湘學會會長、湖南商會會董。陳天華以身殉國后,禹之謨組織學生商界掀起反清浪潮,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在獄中他寫下《告在世同胞遺書》大聲疾呼:“前途莽莽……我同胞其圖之,終必底于成也。”從軍、留學、經商、回報、反清,最終為民族革命捐軀,禹之謨的傳奇人生堪稱婁商典型。
婁商恪守“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三分毛利吃個飽、七分毛利餓死人”,所以他們做生意,歷來貨不二價、從量取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一字兩頭平、戥稱不虧人”,盡力做到少賺不貪,讓利招客。“厚利非吾利,輕財是吾財”。相傳近代茶商巨鱷朱紫桂做茶葉生意時,為防短斤缺兩,在埠頭設立公磅,“以彰公道、顯正義”,“用誠信結交四方友朋”。一次,他的一批茶葉受潮發霉,有人主張降價銷售,而朱紫桂卻將這批茶葉全部傾倒于長江。
及至近現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開化較早的商業文明孕育了包括廖廠長在內的一大批投身市場經濟的企業家。他們繼承和發揚了“婁商”早期的全部優良傳統。
如果說婁商文化的外在體現是經世致用,那么其內在基調就是勇于擔當和家國情懷。心憂天下、勇于擔當、樂于奉獻,可以說是婁商最鮮明的標志之一。比廖廠長更為著名的是,同為婁底漣源人的全球14大慈善家之一、“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余彭年(彭立珊),他承諾將投資18個億建成的五星級酒店——彭年大廈收益的純利潤全部永久地捐獻給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他啟動“彭年光明行動”,使3萬多貧困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他那句著名的家訓“兒子強于我留錢做什么,兒子弱于我留錢做什么”早已深入人心。除了直接捐錢,彭立珊在湖南省城長沙,還做了一件和廖廠長一樣有情懷有腔調的事,從長沙火車站到岳麓山腳下的大學城,一條“立珊公交專線”見證了一批批外地來長沙求學的學子從遠方來到長沙,又從長沙走向各地。
吃過婁底三合湯的人都知道,其色,絲滑鮮紅且斑斕絢麗;其香,濃烈新鮮又沁人心脾;其味,辛酸至辣而口感厚重。色以飾己,香以怡人,味以自救。它不僅僅是婁底地方特色小吃,同時也是體現婁底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側面。
廖式情懷也正像一碗純正的三合湯,其色為英雄色,心之所系,以夢仗步,是壯志下的家國理想。其香為血性香,激情浩蕩,特立獨行,是信步中的率性風貌。其味為人情味,人道德澤,無疆大愛,是感恩中的慈悲情懷。
歷史發展浩浩湯湯,從梅山文化到婁邵文明,有些固有的精神氣質得以一脈流傳,這種開拓創新,同時又帶有強烈家國情懷的精氣神,從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身上可以窺見,從“御史在途”陸群疾聲為民鼓與呼中得以映照,從不畏權貴,扛起網絡反腐大旗的羅昌平的凜然正氣中激蕩回響,時代精英仍在前行,他們踏下的每一個或深或淺的腳步,都能輕易撼動世人,振奮人心。婁邵精英們所背負的,除了時代際會寄予他們的使命與責任,還有投身事業過程中眾志合抱以期繼承弘揚的商業文明。
時代成就了像廖廠長一樣的婁商;而婁商,也在幫助吳曉波等青年學子一樣的“小事”中改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