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之前,落馬的“團干部”雖有先例,但極為罕見。
但是,“反腐無禁區”。據統計,在十八大后的“打虎行動”中落馬的45名副省部級以上高官中,曾經擔任過“團干部”者15人,有15名換屆后的省級黨委常委,均占33.3%。
在傳統的政治話語體系中,共青團被視作中國共產黨的后備軍,負有培養輸送后備官員之職責,因此被視為年輕干部成長的“快車道”。
“反腐無禁區”。在中共十八大后的“打虎拍蠅”中,不少昔日的“團干部”應聲落馬,引人深思。
實踐中,“干部年輕化”常被異化為“絕對化”。9月初,中組部負責人通過新華社稱,官員選拔任用不再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
這被視作對以往“干部年輕化”演變為“絕對化”的糾偏。同時,年輕官員在仕途中如何面對權力與誘惑,保持清廉拒絕腐蝕,仍有待制度、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重建。
一日射落兩“團干”
極富典型性的一天是2014年9月17日。在這一天,兩位曾經的共青團省委書記、仕途均曾被看好的“60后”明星官員,被宣布接受組織調查。
9時11分,福建省紀委監察廳官網通報稱,福建省龍巖市委原書記黃曉炎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14時40分,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通報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潘逸陽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一南一北,正廳副省,遙相呼應。兩人均曾任職于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均是“邊學邊升”的典型,均擔任過共青團省委書記,其中潘逸陽還曾經是共青團中央常委。
2002年12月,在經過5年的歷練之后,時任共青團省委副書記的黃曉炎“扶正”,出任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42歲的他,由此躋身正廳級官員序列。在此之前,黃曉炎在福建的共青團系統已摸爬滾打了17年,堪稱資深。
公開履歷顯示,黃曉炎生于1960年9月,祖籍泉州南安,系出名門。23歲自福建師范大學畢業后,黃曉炎即進入共青團系統,最初擔任家鄉南安縣碼頭公社的“專職團干”,一年后出任公社黨委副書記,但3個月后即重返共青團系統,任南安團縣委副書記,并在4個月后“扶正”書記,當時黃曉炎僅24歲。
盤點黃曉炎31年的仕途生涯不難發現,他曾先后6次進入團校和黨校培訓,幾乎在每次結束培訓后不久,都會出任更加重要的職位,可謂“邊學邊升”。
黃曉炎第一次在職培訓是1987年4月,時任南安團縣委書記的他進入中央團校干部培訓班學習了兩個月,之后被提拔為泉州團市委副書記,并在此職位上一干6年多。
任職期間,他曾作為泉州市直機關干部被派駐德化縣赤水鄉一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鄉黨委副書記。德化地處福建中部、泉州北部,是聞名中外的“中國瓷都”,素有“閩中寶庫”之稱。這是他的仕途首次與德化結緣。
1993年2月,時任泉州團市委副書記的黃曉炎首次進入福建省委黨校,在“學歷班”學習5個月。結束這段學習后3個月,黃曉炎轉崗出任德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在德化宣傳部長任上,黃曉炎干了一年半,并在1995年5月二度進入福建省委黨校,在“宣傳部長培訓班”學習兩個月。
還沒等到這次學習結束,黃曉炎就接到調令,重返共青團泉州市委并擔任書記。在這個正處級職位上,黃曉炎干了兩年半,并第三次進入福建省委黨校,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
1997年底,黃曉炎更進一步,調入共青團福建省委擔任副書記,從而成為副廳級官員。次年4月,黃曉炎兼任福建省青聯副主席,并于2001年12月兼任福建省青聯主席。
2002年3月,黃曉炎進入中央黨校“選調生班”學習兩個月,當年6月份即主持團省委工作,年底“扶正”任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從而成為正廳級官員,直至2004年8月平級調任福建省旅游局局長,告別共青團系統。
而他最后一次在職培訓,則是在擔任福建省旅游局局長期間,在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的學習。結束那次學習后4個月,黃曉炎“外放”福建“金都”龍巖,先后任代市長、市長、市委書記,主政龍巖6年,直至落馬。
龍巖又稱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客家人的聚居區,1997年5月撤地設市。龍巖礦業資源豐富,金、銅、鐵、煤等16種礦產儲量居全省首位。紫金山銅礦是中國第二大銅礦,馬坑鐵礦是華東第一大鐵礦,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紫金礦業就在龍巖治下。
今年8月11日下午,龍巖市委召開全委(擴大)會議,福建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袁毅宣布省委決定:梁建勇任中共龍巖市委委員、常委、書記;黃曉炎不再擔任龍巖市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另有任用。
此后不久,坊間也曾一度傳言黃曉炎將調至外省,擔任更重要的職位。不過隨著黃曉炎落馬的消息正式公布,一切都灰飛煙滅。
反腐再無禁區
在十八大之前,落馬的“團干部”雖有先例,但極為罕見。
如1982年5月至1983年6月曾任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的王厚宏,后任海南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因違紀被開除黨籍,但保留副廳級待遇。
而在任期間被查落馬的省級團委書記,據統計只有共青團寧夏原區委書記曹剛,2010年5月,因犯貪污罪、受賄罪,被銀川中院判處有期徒刑16年。
2011年到2012年,新一屆省級黨委常委班子換屆。據統計,換屆后產生的404名省級黨委常委中,有171人曾有過各級“團干部”任職經歷,占42.3%。
但是,“反腐無禁區”。據統計,在十八大后的“打虎行動”中落馬的45名副省部級以上高官中,曾經擔任過“團干部”者15人,有15名換屆后的省級黨委常委,均占33.3%。
在落馬的昔日“團干部”中,有正部級的申維辰,副省級的李春城、廖少華、陳安眾、童名謙、楊剛、金道銘、譚棲偉、萬慶良、韓先聰、武長順、陳鐵新、聶春玉、白云,以及最新落馬的潘逸陽。而在落馬廳官中,數字遠比這更多。
在這些落馬者中,擔任過省級團委書記的有廖少華、萬慶良、白云、潘逸陽、黃曉炎等。擔任過省級團委黨組書記的有楊剛,擔任過省級團委副書記的有申維辰、童名謙、陳衛民,等等。
針對上述問題,前不久中組部有關負責人重申,干部工作重點在于深化干部選拔任用和考核評價制度改革,解決“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取人問題;以完善從嚴管理干部隊伍制度體系為重點,加強干部管理監督,推動干部能上能下,解決干部管理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的問題;健全干部激勵保障制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創造性,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解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問題。
效果如何?仍有待時間和實踐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