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前,《開心麻花》就開始上春晚,歷經了兩屆春晚總導演,一個是哈文,一個是馮小剛。
有兩件事決定我們持續在春晚的舞臺上。我們專注自己的主業,專注在核心競爭力上。我們10年前就在做喜劇類的戲劇,今天我們應該是喜劇類戲劇演出場次最多的一家。2014年的演出應該能夠達到1000場。
但其實這說明不了什么,在這個行業里,這個數據其實太小了,它可能還比不上一個小小的電視劇帶來的觀眾數。但核心問題是,只有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去發力,而且要堅持一段時間才可能成功,除此之外沒有什么稀奇的途徑可走。
說兩個例子:央視里面所有年輕人都會看《開心麻花》,所以有人建議我們去試試吧,結果一試我們就成功了。當時馮小剛導演對我們整個團隊的創作其實不是很了解,審查節目的時候,在他看來我們什么都沒有,我覺得他有要放棄的意思。但是兩天以后,我們拿出了3部優秀的產品,讓他非常驚訝。他說你們為什么這么快就能夠調整過來,而且能拿出這么高水準的作品?這得益于我們對做喜劇這件事的堅持,而且堅持的原因是因為有龐大的團隊,都是非常優秀的喜劇類演員。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剛剛結束的浙江衛視《中國喜劇星》欄目,我們一共有4個人參加,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我們。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此外,我們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我們自己把這個事想得很清楚,就是賣笑的公司。喜劇藝術有很多種類,我們從戲劇開始做起,一直在關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也有過教訓。我們做了20多年都是喜劇,但每一個搞創意的人都想突破自己,為此導致了很多不成功的案例。有些大導演做喜劇非常拿手,突然想做一出偉大的悲劇給觀眾看看,證明自己的市場能力。我對這樣的導演非常有敬意,但未必真的會成功。
我們做過一部音樂劇,一開始是我本人在負責這個項目,在題材上,我做成了一出自認為很壯烈的悲劇。但市場慘敗,也成了一個悲劇。
后來,作為一位導演,同時也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我在兩個角度之間做了一次平衡,把現在的戲進行了重大創意方面的調整——在原創音樂劇市場上,我把它改成了開心麻花基因和風格的喜劇。到目前為止,在北京又是一票難求。
但市場的成功不代表創意者個人的成功。我還是想回到我的主要觀點,對于創意公司來說一定要堅持自己,當你公司足夠大的時候,你才有能力承受那個失敗,才可以去做不同風格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