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50歲,于2011年6月24日因左側肢體無力2小時入院。緣于2小時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左側肢體無力,左手不能持物,不能行走,未經特殊治療,病情無好轉。無發熱、頭痛、頭暈、意識障礙。既往患糖尿病13年,使用門冬胰島素治療5年。入院查體:T36.8℃,P86次/分,BP130/80mmHg,一般狀態尚可,查體合作,營養佳,自動體位,推入病房,查體合作,內科系統未見異常體征。神經系統檢查:神清語明,兩側瞳孔等大同圓,對光反射對稱存在,眼球各向運動正常,兩側額紋對稱,左側鼻唇溝變淺,伸舌左偏,左側肢體肌張力低,右側肢體肌張力正常,左側肢體肌力3級,右側肢體肌力5級,左側痛覺減退,左側肢體腱反射減弱,左側Babinski征陽性,左側Chaddock征陽性,無頸強,共濟試驗穩準。入院時頭部CT檢查顯示:兩側腔隙性腦梗塞,右側枕葉腦梗塞。入院后給予降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腦保護劑、胰島素等對癥治療。入院后第2天左側肢體無力逐漸加重,左側肢體肌力1級。患者入院后第3天,出現嗜睡癥狀,并出現表情淡漠,記憶力減退癥狀,呈間斷性、進行性加重,每次發作時間2~3小時不等,并呈進行性加重。發病第5天上述癥狀每次發作時間持續約7~8小時,并出現眼球上視不能,對光反射遲鈍,左側視野同向偏盲。復查頭部CT及查頭部MRI均顯示:右側丘腦、右枕葉、右側顳葉、右側中腦梗塞。
臨床診斷: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經降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腦保護劑、胰島素及對癥治療10天后未再出現嗜睡癥狀、表情淡漠、記憶力減退癥狀。治療40天后,左側肢體無力明顯好轉,左側肢體肌力4級,可自行行走,眼球上視不能、對光反射遲鈍癥狀消失。但遺留左側痛覺略減退及左側視野同向偏盲,基本痊愈出院。
2討論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是基底動脈尖端分出的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后動脈閉塞后導致眼球運動障礙及瞳孔異常、覺醒和行為障礙,可伴有記憶力喪失、對側偏盲或皮層盲。中老年人常突然發生意識障礙并較快恢復,出現瞳孔改變、動眼神經麻痹、垂直凝視麻痹,無明顯運動障礙,應想到該綜合征的可能,如有皮層盲或偏盲、嚴重記憶障礙更支持。CT及MRI顯示丘腦、枕葉、側顳葉和中腦多發病灶可確診。
出現眼球上視不能,眼球運動障礙為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主要特征之一。枕葉梗塞后使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根受累,可出現眼球運動障礙,對側偏盲或皮質盲。陣發性、進行性加重的嗜睡、表情淡漠及記憶力減退:病變部位在顳葉及中腦動脈閉塞導致腦干網狀結構受累,患者可表現突發昏迷,以后逐漸清醒,清醒后出現淡漠。由于上述結構均為深穿支供血,側支循環不易建立,恢復較慢。本病累及腦內多結構,尤其是腦干、丘腦,一般預后較差,治愈率低,致殘性高。本例患者左側肢體活動障礙,考慮與病灶或周圍水腫累及錐體束有關,而錐體束在腦內走形較長易被累及,丘腦梗死時癱瘓是因為水腫影響內囊所致,為不完全癱瘓,偏身感覺障礙持續時間長。偏身感覺障礙,偏盲或皮質盲,大腦后動脈近端深穿支的鼻塞或缺血導致大腦腳梗死可產生偏癱;偏身感覺障礙,雙側病變可導致四腳癱。丘腦梗死可持續長時間的偏身感覺障礙,水腫期可影響內囊導致對側偏癱。通過以上分析,患者可明確診斷為基底動脈尖綜合征。但此例以偏癱為首發癥狀,而且癱瘓較重的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較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