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規范血站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纖維蛋白原的檢測方法,簡化操作步驟,提高準確性。方法:根據Von Clauss法的原理,結合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纖維蛋白原的濃度較高特點,將待測或參比血漿稀釋比例由原來的10倍稀釋調整為20倍稀釋。結果:纖維蛋白原的濃度對數與凝固時間的對數呈現良好的線性關系,相關系數r=-0.999,線性達到1.24~9.92g/L。結論:血站使用的半自動或全自動血凝儀,內置的纖維蛋白原檢測方法為經典的Von Clauss法,但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纖維蛋白原的濃度已超出其線性范圍,檢測前需手工稀釋,將Von Clauss法進行改良后,樣本無需稀釋,其線性范圍完全滿足需求,既減少了試驗步驟,又減少了因手工稀釋帶來的誤差,提高了準確性。
【關鍵詞】改良Von Clauss法 冷沉淀凝血因子 纖維蛋白原
隨著輸血醫學的不斷發展,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臨床應用倍受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1]。冷沉淀凝血因子中含Ⅷ因子、纖維蛋白原、纖維結合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目前廣泛應用于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纖維蛋白缺乏癥、DIC、燒傷以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治療。冷沉淀凝血因子中Ⅷ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以2個單位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為例,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中要求纖維蛋白原含量≥150mg,Ⅷ因子含量≥80IU[2]。血站質控科每月都會對按照制備量的1%或至少4袋進行抽樣檢測[3],離心法制備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容量為20~30ml,纖維蛋白原濃度一般至少在5g/L以上。傳統的檢測方法為將樣本進行稀釋后檢測,為了更好地對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的纖維蛋白原進行質量控制,保證準確性,現對Von Clauss試驗方法進行改良,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希森美康生物科技(無錫)有限公司提供的纖維蛋白原測定試劑、TC緩沖液,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CA CLEAN I、標準血漿。
1.2儀器
全自動血凝儀(制造商:希森美康,型號:CA-510)
1.3方法
1.3.1準備試劑:按試劑說明書要求復溶纖維蛋白原測定試劑和標準血漿。
1.3.2方法設置:在儀器主界面依次按“Setting”“Analysis Setting”“Test Protocol”“Fbg”,此時“End Point”設置為50%,“Sensitivity.”設置為High Gain,“SampleVol”設置為5μl,“Dil.Vol.”設置為95μl,“Reagent 1”設置為180sec,“Reag.Vol.”設置為50μl,“Post.Rinse”設置為“1”,其他設置不變,按“Fix”保存。
1.3.3 標準曲線的設定:將各試劑按位置放好,復溶好的標準血漿放到“1號”標本位。在儀器主界面依次按“Standard Curve”“Select Test”“Fbg”“Standard Analysis”,連續按“Select Dil.Set”選擇第11種稀釋模式,“Replic.”調成2次,在“Fbg”處按標準血漿說明書鍵入靶值濃度,按“Start”開始定標。
2結果
相關系數r=-0.999,線性范圍1.24~9.92g/L,表明纖維蛋白原濃度對數與凝固時間的對數呈很好的線性關系,且線性范圍適合測定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的纖維蛋白原。
3討論
幾乎所有的血凝儀都是針對臨床實驗室設計的,Von Clauss法為經典的測定纖維蛋白原方法,依據健康人群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設計的稀釋比例,即10倍稀釋,10μl樣本與90μlTC緩沖液混合后37℃預熱3分鐘,再加入50μl的凝血酶(纖維蛋白原測定試劑),然后儀器判定凝固時間,一般都取50%凝固點時間為凝固時間,因為“S型”凝固曲線此時最為敏感,纖維蛋白原的濃度對數和凝固時間的對數呈線性關系。筆者根據血站的實際工作需要,對上述方法進行改良,改為20倍稀釋,即5μl樣本與95μl TC緩沖液混合,其他步驟沒變,該型號的血凝儀加樣靈敏度為1μl,完全滿足準確度需求,減少了手工預稀釋帶來的誤差,提高了準確性。血凝儀在定標時大多提供多個稀釋模式,筆者也嘗試了在未改變稀釋倍數的前提下,在定標時,選擇較小稀釋倍數的模式,即線性范圍適合較高纖維蛋白原濃度的曲線,結果纖維蛋白原的濃度對數和凝固時間的對數的線性關系很差,r值不理想。其原因為在測定濃度較高的點時,凝固時間很短,只有幾秒,因此兩對數之間線性很差。更改了方法學里的稀釋倍數后,重新定標解決了這一問題,對Ⅷ因子的檢測也用類似的思路加以改進,成分血液和正常血漿中的一部分檢測項目的濃度有很大差別,而大多數的儀器設備、試劑都是針對臨床的,相對于血站來說,只有我們不斷的改進方法,才能找到適合成分血液檢測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畢紹華,李永志,等.冷沉淀制劑治療Ⅱ度燒傷的臨床觀察[J].中國輸血雜志,2007,20(3):31.
[2]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S].
[3]衛醫政發〔2012〕1號附件,血站技術操作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