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有常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重要范疇,是強身延年的重要途徑。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作息有時、活動中節、勞逸適度及順應天時等環節。中老年人要想少生病,多添壽,就必須做到起居有常。
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身體本應更加健康,但是從我接觸到的一些退休老人來看,不少人的情況正好相反,退休以后健康情況反倒不如以前了。何以如此?其中一個較普遍的原因就是退休以后生活失去了規律,因此我認為有必要談一談起居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春秋左氏傳》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薄秲冉洝犯鼜娬{指出,起居有常能夠“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什么是起居有常?起居,就是作息;有常,是指具有一定的規律。起居有常,就是生活作息規律化。無論自然現象或生命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節律。古人提出的“日出商作,日入而息”,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建立的作息制度,這就是最早提出的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保健康
人到中年以后,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氣管炎、神經衰弱、心律失常、腫瘤、胃潰瘍、胃炎、糖尿病、便秘等患病率增加,這大多與起居無常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要想少生病,多添壽,就必須做到起居有常。清朝一長壽老者,聯系自已養生實際,總結出“養生五事:一曰眠食,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千步”,在這養生五事中,多半是起居有常的具體運用。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格言是:“體欲常勞”“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說明勞動是健康的源泉,經常合理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有利于通調氣血,促進新陳代謝,健腦強神,從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緒,增進身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
起居有常還有利于健腦養神。古代醫家指出:“起居者,養其神也?!闭f明生活作息的規律化,對于保護大腦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保護腦的健康呢?最好的措施是主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做到:每日定時進餐,定時勞作,定時學習,定時睡眠,定時鍛煉身體,定時洗漱,定時排大便,結合自已的情況,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生活作息制度,并進而形成規律,養成習慣,使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事實證明,起居有常的人,就不容易產生疲勞。這對促進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傊鹁佑谐?梢允谷松鷼獠?,充滿生活樂趣,雖暮年而精神不衰,從而推遲衰老的到來。
起居無常可致病
過度安逸可以致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完全不參加勞動和體育鍛煉,“四體不勤,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會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筋骨脆弱,脾胃消化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身體軟弱無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癥,還可以繼發各種病癥。清代大醫學家陸九芝說:“自逸病之不講,而世只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少也。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與勞相反?!薄秲冉洝匪岬降模骸熬门P傷氣”“久坐傷肉”,久臥、久坐都是指過度安逸而言。中國傳統養生很重視睡眠,認為:“凡睡到適可而止,則寧神氣足,大為有益。多臥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頭暈食少。久坐是指飽食終日,不事勞作,以致肌肉松弛,消化不良,氣短乏力,動則汗出等多病纏身。
筆者在診治老年病的實踐中,發現不少退休老人,在工作時沒有什么大病或者很少得病,可是在退休之后,由于不曉得起居有常的重要性,以至于生活作息隨意化,晚睡晚起,四肢不勤,不事勞作,貪吃貪睡,以為這樣是享清福,誰知得到的是病魔纏身,后患無窮,加速衰老的到來。
《老老恒言》說:“學不因老而廢”,提倡人至老年,仍然要不斷的學習。孫思邈在《攝生枕中方》中指出:“夫養性之道……不得大安無所為也”,說明老年人不要過度安逸,而要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孫氏能身體力行,在一百歲時,還在診病,著書立說,寫出醫學照著《千金翼方》。
當然,過度疲勞也可以致病。古代養生家葛洪的《抱樸子內篇》指出:“不欲甚勞,不欲甚逸”??傊?,一切都不可太過,過則傷人,所謂“勞則氣耗”“久視傷血”,是說長期過度的體力或腦力的疲勞,可以使氣血傷耗,出現氣短,四肢困倦,動則氣喘,自汗心悸,失眠健忘等癥??磿?、看電視,不宜時間太久,否則會造成血虛,引起頭暈目眩,兩目干澀等癥,“久行傷筋”“久立傷骨”,說明過度疲勞,不僅耗傷氣血,甚至傷至筋骨,進而引起各種病癥。過度疲勞還包括縱欲傷腎,因此要節欲養精,“房室勿令竭乏”。再有《壽世保元》提出的:“行住量力,勿為形勞”“坐臥順時,勿令身怠”“動止有常,言談有節”等皆“可以延年”,對我們安排生活起居有一定現實意義。
如何做到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要做到起居作息符合自然界陽氣消長的規律及人體的生理常規,其中最重要的是晝夜節律,否則,會引起早衰與損壽?!饵S帝內經》說“夜臥早起,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說沒太陽的時候你別折騰,多睡覺。然后等日上三桿的時候,你再出來活動。這就是說你的生活規律是跟著太陽走的。古代養生家認為,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因此,春季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季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成秀”;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起居有常還要做到勞逸適度,就要學會多種形式的休息。休息可分文化式的休息和靜式休息兩大類。文化式休息主要是指文體活動,如聽音樂,看戲劇,聽相聲,散步,打太極拳,賞花,觀魚,下象棋等,隨其喜好而選用之。靜式休息,主要指睡眠,其次還有兩種:“閑目養神”和“打盹”。眼為心靈之窗戶,因此閉目排除雜念,是一種常用的休息法。老人習慣常用的“打盹”,也是解除疲勞的好辦法,片刻小睡,可以像睡大覺似的使人精神爽快。《老老恒言》一書很稱贊此法,說:“坐而假寐,醒時彌覺神清氣爽,較之就枕而臥,更為有益?!睂τ谀晔乱迅撸嗖◇w衰者,當以靜式休息為主,動靜結合為宜。只有會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學習,做到精神飽滿,使生活充滿樂趣。
此外,還要注意個人衛生與衣服添減。經常保持手、面與口腔的清潔衛生。每日刷牙、飯前、便后洗手,勤修指甲等。衣服添減要適應冷暖及季節的遞變。古今養生學家認為,服裝宜寬不宜緊,并提出:“春穿紗,夏著綢,秋天穿呢絨,冬裝是棉毛。”老年人代謝低、循環差,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很敏感,應及時增減衣著。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