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和鞏義,是洛陽盆地中東部山水相連的兩個縣級市,分屬洛陽和鄭州。
橫亙在北邊的邙山,從洛陽經偃師逶迤至鞏義河洛交匯處,偃師南部的萬安山和鞏義南部的嵩山首尾相連,簡直就如一個山系。在北南二山呈弧形圍攏的這片盆地間,伊河和洛河合力蕩出一片狹長的沖積平原——伊洛川。兩河在流出偃師前交匯,鞏義則合稱伊洛河,沖過黑石關后,于河洛鎮神北村匯入黃河。
民謠曰:打開黑石關,露出夾河灘。黑石關在鞏義,嵩邙二山在此合攏,伊洛河奪關而出,而后匯入黃河。夾河灘(即兩河相夾之意,指伊洛二河之間的沖積平原)在偃師。黑石關是洛陽盆地最東部的邊緣豁口,若在那里筑起大壩,上游水草豐美的夾河灘便會淹沒在浩渺煙波中。
1230年前,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走的就是這條從洛陽經偃師到鞏縣(鞏義舊稱,治所在孝義,后改稱鞏義)入黃河的水路,并寫了一首題為《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的詩?!皧A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焙芎玫卦佻F了伊洛河下游的地理風貌和自然風光。
偃師與鞏義毗鄰而居,版圖犬牙交錯,歷史上,兩地分分合合。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定都于開封,皇陵建在鞏義,而祭陵奉先的會圣宮設在偃師,鞏義七帝八陵的石刻用料也采自偃師萬安山。宋真宗景德四年,劃偃師、鞏縣、登封各一部分設置永安縣,屬河南府管轄,治所在洛陽。
河洛交匯處,古稱“洛汭”,傳說伏羲畫八卦的地方,被洛陽學者稱為河洛文化的原點。由此上溯至整個洛陽盆地,這就是狹義的河洛地區,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域。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內涵上多有涵蓋或重疊之處。
山水相連的地理、盤根錯節的歷史、一脈相承的文化、以及水乳交融的民俗等,造就了偃師和鞏義唇齒相依的兄弟情誼,但弟兄倆也有拌嘴的時候。
1300年前的盛唐,鞏義筆架山一個普通的窯洞里誕生了一位名高千古的詩圣。杜甫生在鞏義無疑,卻在偃師首陽山下的杜樓一住13年,最終,即使歿于湖南洞庭湖的一只船上,也被其孫子不遠千里遷葬杜樓,與其先祖西晉征西大將軍杜預為伴。生在鞏義,杜甫是鞏義無上的的榮耀和驕傲;終葬偃師,杜甫也成為偃師莫大的慰藉和憐惜。
“洛水潺潺映晚紅,片帆欸乃棹輕風。數聲僧磬遠山外,一曲漁歌夾岸中。綠楊千樹村燈暗,又見沙鷗西復東。”伊洛河如此的詩意迷人,但1790年前,美麗如畫的伊洛河卻上演了一場“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的斷腸凄別。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髣髴(fǎng fú)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美麗的洛神不只是多情曹植夢繞魂牽的情人,也是偃師、鞏義乃至洛陽、鄭州的傾心最愛。
當年,“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的河浦在哪里?“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的相會在哪里?“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的凄別在哪里?“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的不眠之地在哪里?
偃師考證說,從《洛神賦》原文“背伊闕,越轅,經通谷,陵景山”的行程順序來看,曹植是繞道南行的,何以如此?《贈白馬王彪》序說得明白,“后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目的是消除曹丕的猜忌。到“日既西傾,車怠馬煩”之時,也只能到達景山北邊的洛水,遂有《洛神賦》。
鞏義更是言之鑿鑿,認定就在芝田的伊洛河段。理由是:《洛神賦》中有“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之句。洛水在洛陽盆地穿行,兩岸都是平川,只有流到芝田鎮益家窩村,才從平原進入山地,故這個“巖”字,點出了曹植看見洛神的地點。再者,回郭鎮劉村北灘有洛神廟,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有廟會,至今當地群眾仍有祭祀洛神娘娘的習俗。
為此,偃師發行了《洛神賦圖》特種郵票,鄭州繼成功推出《風中少林》之后,又傾力打造出大型歌舞劇《水月洛神》,各各志在必得。此外,還有商湯桑林禱雨的地點之爭,蘇秦出生地之爭等等,也都火星四射,不可開交。
其實,杜甫的最終歸葬地也好,洛神凌波微步氣若幽蘭的河段也罷,這場“南陽”“襄陽”之爭,只是一個學術問題,不管最終結局如何,文化上,落筆驚風雨,詩成鬼神泣的詩圣和中國文學上最為驚艷經典的美女洛神,是這方山水共同的財富。行政區劃上,你可以把偃師、鞏義生生切割,涇渭分明,但在歷史、民俗、文化上,誰又能把它們截然分開呢?
歷史上有些事,枝蔓纏繞,盤根錯節,很難說得清。耶路撒冷,不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天啟宗教的圣地,和以色列、巴勒斯坦兩個國家的首都嗎?不能水落石出時,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不失為是一種極妙的結局,維納斯的斷臂不就留給后世無盡的想象嗎?
前兩年,網上有人提議:將偃師、鞏義、登封(境內有中岳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少林寺等)三市合并,新建一個“中州市”。且不說這個提議的可行性如何,單從這新穎、奇特、大膽、極富想象的設想中,我們不難看出偃師、鞏義水乳交融的淵源了。
華夏數千年的文明中沒有產生真正意義的宗教,有學者把這點視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那么,沒有宗教信仰,誰把這么大地域、這么多民族、這么多人口維系在一起?只能是文化,根深蒂固的中華傳統文化!比如,從五胡亂華、永嘉之亂,到黃巢起義、靖康之恥,幾百年間,河洛先民顛沛流離至福建、廣東、南洋等地成為客家人,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當初中原的一些方言、習俗。多少代了,他們念念不忘自己是根在河洛的河洛郎。
就像地球表面高山大川迥然不同的地貌,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民族、不同習俗、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造就了這個世界上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生活形態。但不同的文化卻有著它們的共同之處,譬如對普世價值的認知與共識。這些共識消除著彼此的隔膜、拉近著你我的距離、彌合著曾經的分歧、精彩和諧著這個世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文化就是那道郁郁青山,就是那輪皎皎明月。偃師、鞏義,洛陽、鄭州,乃至南陽、襄陽等,他們所有的淵源都在文化里,是文化為他們凝成一個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