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12月19日一期發表題為《曼德拉(1918~2013):緬懷自由偶像》的文章,文章指出,納爾遜·曼德拉在談起自己的死亡時總是有些不安。這并不是因為他怕死或是對死有什么疑問,而是因為他知道人們想從他嘴里聽到關于死亡的教誨,可他對此卻毫無心得。沒有一次聽他說起過上帝啊天堂啊或者任何有關來生的話。納爾遜·曼德拉信仰的是此生的正義。
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全名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曾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主席。在擔任總統前,曼德拉是積極的反種族隔離人士,同時也是非洲國民大會的武裝組織民族之矛的領袖。曾在牢中服刑27年。1994年至1999年間任南非總統,是首位黑人總統,被尊稱為“南非國父”。在其40年的政治生涯中獲得了超過一百項獎項,其中最顯著的便是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當地時間2013年12月5日20點50分,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歲。
起伏波蕩的生活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他出生于牡韋佐,一個坐落于特蘭斯凱首府阿姆塔塔一帶的小村莊。他的父親葛德拉·漢瑞·孟伐肯伊斯瓦,在牡韋佐城鎮擔任部落酋長。然而,由于與殖民當局之間的格格不入,他們奪去了孟伐肯伊斯瓦的地位,并將他的家族移至庫努。
納爾遜·曼德拉是他們家族中唯一上過學的成員。當曼德拉9歲的時候,他父親死于肺結核。部落中的攝政王成為他的監護人,曼德拉于是就到離父親王宮不遠的韋斯里安教會學校上課。曼德拉用了兩年完成了慣常需要三年完成的初中學業。因為父親的地位,他被指定為王朝的繼任者。
在曼德拉開始福特哈爾大學生活的第一年中,他卷入了學生會抵制學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動而被勒令退學,并被告知除非接受學生會的選舉結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學校。隨后,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的一家律師事務所找到了一個文書工作,在此期間,曼德拉在南非大學通過函授修完了他的學士學位,在此之后,他開始在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學習法律,在這里,他遇到了他此后反種族隔離時的同志。
骨子里的公平感
曼德拉曾經說,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所能望見自己故鄉的房子。曼德拉信仰體系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青少年時代構建的。在父親死后,當地騰布王朝的一位國王將他帶大。小時候,曼德拉住在一所圓形茅屋里,屋子有一扇土門。他學著做一位牧羊人,他從泉水邊汲水,他在和其他男孩用棍棒打架時總是能獲得勝利。他會坐在老人們的腳邊,聽他們講述在白人到來前,勇敢的非洲王子統治南非的故事。最終,小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的名字變成了納爾遜·曼德拉。他接受了嚴格的衛理公會教育。盡管他獲得了諸多世俗經驗并接受了律師教育,但他的許多智慧和常識——以及快樂——都來源于他小時候在特蘭斯凱的經歷。
從許多方面講,這個名垂青史的偉大革命者在本性上是一個保守的人。他不相信刻意而為的改革。但是,有一樣東西把他變成了革命者,那就是他年輕時在約翰內斯堡遭遇的萬惡的種族壓迫制度。當人們在公共汽車上往他身上吐口水時,當售貨員拒絕為他服務時,當白人像對待文盲一樣對待他時,他的身上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因為他骨子里有一種公平感:他就是無法忍受不公正對待。如果連他,納爾遜·曼德拉——高大英俊、受過良好教育的酋長之子——都受到非人的對待,那么成百上千萬不具備任何優勢的人們又能怎樣呢?在談論起航班取消這樣的平常事或是各國領導人政策這樣的大事時,他有時會說:“這是不對的?!本褪沁@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構成了他所做的一切、他所為之犧牲的一切,以及他所成就的一切的基礎。
如果當年的南非是個不存在種族歧視的自由國度,曼德拉本來會成為一名小鎮律師,心滿意足地過著富足的生活。如果他沒有被奪去那么多東西——他的自由,他選擇人生道路的能力,他的長子,他的兩個孫輩。他生命中沒有任何東西是恒久不變的,除了他和同胞所遭受的壓迫。而他原本或許可以擁有的一切,他都獻給了南非人民的自由事業。粗魯的獄警、狹小的牢房,以及種族隔離制度下傲慢的白人領導人都沒能從他身上奪走他的尊嚴、高貴和正義感。就連剛跨進羅本島監獄的大門,必須脫光衣服時,他的腰桿也挺得直直的,沒有任何抱怨。
磨難鍛造的神話
1962年8月,在美國中情局的幫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種族隔離政權逮捕入獄,當時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越境”罪判處曼德拉5年監禁,自此,曼德拉開始了他長達27年的“監獄生涯”。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關押到比勒陀利亞地方監獄。在那里,曼德拉為了爭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單獨關押,關押時間一日長達23小時,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個小時的活動時間。在單獨關押室中沒有自然光線,沒有任何書寫物品,一切與外部隔絕。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圖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處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終生監禁,當年他被轉移到羅本島上。
1982年,曼德拉離開了羅本島,他被轉移到波爾斯摩爾監獄。自此,曼德拉結束了自己在羅本島長達18年的囚禁。
1990年2月10日,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1990年2月11日,在監獄中度過了27年的曼德拉終于重獲自由。當日,他前往了索韋托足球場,向12萬人發表了他著名的“出獄演說”。
1993年10月15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曼德拉和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委員會稱:“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為消除南非種族歧視作出了貢獻,他們的努力為在南非建立民主政權奠定了基礎。
監獄是鍛造出人們所熟知的曼德拉的熔爐。1962年進入監獄的那個人性子很急,很容易動怒。而在27年后走到開普敦的陽光下的那個人,則是舉止從容,甚至是沉靜的。這一變化來之不易。在監獄里,他學會了控制憤怒。他別無選擇。他逐漸認識到,如果要締造夢想中那個沒有種族歧視的自由南非,他就必須學會忍耐他的壓迫者——他必須寬恕他們。
信仰此生的正義
曼德拉最大的功績無疑是締造了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民主南非,以及阻止這個美麗的國家陷入可怕的血腥內戰。在施滕格爾與他合作寫就自傳《漫漫自由路》的數年后,他說想要再寫一本書,講述南非是如何瀕臨一場種族戰爭。當曼德拉得知南非黑人領袖克里斯·哈尼被暗殺的消息時,那大概是南非最瀕臨戰爭的時刻。曼德拉異乎尋常地鎮靜,他先是定好了前往約翰內斯堡發表全國演說的計劃,然后不慌不忙地吃完了早餐。為了阻止一場內戰,他必須使出渾身解數:他必須向正參與談判的南非白人領導人展示出堅如磐石的力量,同時還必須顯示出他并非要復仇,他還必須讓他的人民看到,他并不是在和敵人妥協。
他不是圣人,他也有自己的痛苦。他說過一句名言:“斗爭就是我的生命”,但他的一生同樣是一場斗爭。這個喜歡孩子的男人有27年時間都沒有抱過孩子,入獄以前,他從事著地下活動,無法扮演他所希望扮演的父親和丈夫角色。他說過,在他被數千名警察追捕時,他曾秘密返回家中哄兒子睡覺。他的兒子問他為什么不能每晚都陪著自己,曼德拉告訴他說,因為還有幾百萬個南非孩子也需要他。多年以來,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曾說,曼德拉沒有痛苦這一點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擁有極強自控力的曼德拉只是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痛苦而已。
然而,在締造了如今的新南非、贏得該國歷史上首次民主大選、并開始修正南非人民遭受的不公正對待后,他卻放手了。他成了非洲歷史上最新鮮的人——一個選擇不競選連任的總統。和喬治·華盛頓一樣,他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他人的樣板。他本可以余生都當總統,但他知道為了真正實現民主,他不能這么做。
從許多角度講,納爾遜·曼德拉已經成為某種神話:他是一個高貴的人,一個做出英勇壯舉的偉人。他的一生遵循著典型的英雄故事套路——經歷巨大的磨難后實現救贖。但是,正如他所言:“我不是圣人?!钡拇_,他確實不是。但是他卻和甘地、林肯,以及丘吉爾一樣,對一件全局性的事情抱有很執著的正確看法,而且從未迷失過。從各個方面來講,他都是個了不起的人。他可以包容所有事情,唯獨不能包容偏狹。他對世人的貢獻是擴展了人類的自由。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