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代奠立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現代多民族的中國的基礎,并加強了中原和邊地及域外的聯系,發揮了中國作為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先進國家在亞洲其他各國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農業經濟發展
秦王嬴政征服了六國之后,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強這個政權的嚴厲政策: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廢分封,置郡縣,徙六國貴族豪富十二萬戶于咸陽,銷兵器,禁私學,集中全國圖書,制定嚴酷的法律,修長城,等等。秦王政推行暴政,以致他死后不久就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各處的割據勢力順勢崛起,以項羽劉邦勢力為最盛。
公元前二○六年,劉邦在眾謀士的幫助下率先入主咸陽,考慮到實力不及項羽,遂以退為進,送了項羽一個人情。項羽稱霸,立劉邦為漢王,封于荒涼的西蜀,賜國號為漢。后經張良和項伯從中運作,劉邦又順利地得到了進入關中的通行地漢中,劉邦開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楚漢之爭”自此在平靜中拉開帷幕,并于公元前二○二年,以項羽遭遇垓下之圍,四面楚歌,最終烏江自刎而告終。劉邦在公元前二○二年正式建立了大漢政權,史稱西漢。
漢初實行的恢復農業生產的措施(減免田稅、獎勵軍人回鄉生產、解放奴婢等),收到很大的效果。農業技術也大大提高(耬車下種、代田輪耕法、興修溝渠水利、推廣牛耕等)。商業雖受到漢初賤商政策的排斥,但尚保持著自己的雄厚力量,最后商人仍取得了代政府管理財政和鹽鐵的專賣地位。作為商業之基礎的手工業,比農業生產使用更多的奴隸。開礦、冶鐵煮鹽、紡織等生產,都有相當規模。西漢經濟的發展,雖然在中期收到社會經濟繁榮的效果,但土地兼并和無限度的壓榨,造成兩極分化,最后引起了社會的危機,以至西漢末年,不得不考慮限制貴族、地主占有土地和奴婢數量的方案。公元八年,王莽奪取漢朝政權,改國號為“新”。
西漢皇室的一支、大地主劉秀利用“綠林”和“赤眉”農民起義,在公元二十五年又恢復了漢朝的統治,史稱東漢。劉秀被稱為“光武帝”。
劉秀和東漢初年的統治者恢復西漢初年減輕田稅的政策,又下令解放奴婢,實行軍士屯田,并采取以官田分給或租佃給農民等一系列刺激農業生產的措施。因而東漢時代,繼西漢之后,進一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東漢后半期,統治階級腐敗,造成了政治上的極端混亂,加速了社會經濟基礎的破壞,促使社會階級矛盾的進一步尖銳。從公元一○九年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后引起公元一八四年以“黃巾軍”為中心的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范圍的農民大起義。
黃巾起義最后失敗了,然而東漢政權也隨之崩潰。地方的地主武裝割據興起,進一步陷政權于混戰。凡能夠采取一定的開明措施,鼓勵生產并安定人民生活的,就掌握了較大的力量,從而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時期恢復經濟的措施是有成效的,尤其蜀、吳兩國在開發西南和東南一帶起了一定的作用。
東漢的政權在公元二二○年為曹操的兒子曹丕所奪,改稱“魏”。其后政權又落入司馬氏一家手中,司馬炎在公元二六五年自立為帝,國號“晉”,并先后滅了蜀和吳,結束了三國分立的局面,重新統一。
秦、漢、三國時代,除了封建經濟得到不斷的發展以外,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以及版圖的開拓,形成了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
兩漢時代奠立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現代多民族的中國的基礎,并加強中原和邊地及域外的聯系,發揮了中國作為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先進國家在亞洲各國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思想文化發展
為了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在思想上也要求定于一尊,就是把戰國以來諸子百家之有利于地主階級統治的部分,雜糅入儒家的學說,而實行重儒尊孔的政策。以董仲舒和劉向、劉歆父子為代表的陰陽五行、讖緯,是封建的倫常道德和對于宇宙中一切現象的機械的解釋,兩者都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后漢時代的杰出的思想家王充,所提倡的崇拜理性的思想,在三國時代繼續發展。
漢代的科學技術有顯著的成就。天文學家張衡,總結了前代的科學知識,制作了測量天體和測量地震的兩種儀器。蔡倫利用植物纖維造紙,對于世界文明有巨大貢獻。漢代的數學和醫學,也都有重要發展。
歷史學范圍中,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的出現,集中了豐富的史料,不僅有來自官府的檔案、典籍的記載,也有民間口頭的傳述,并且適應著反映社會生活全貌的要求,創造了自己的體例。
漢代文學中,辭賦占有重要地位。但漢代的辭賦已漸漸喪失了真正的抒發感情的文學的性質,而成了贊頌貴族生活的辭藻堆集的文體。而民間的謠諺,特別是五言詩,為新的文學開拓著道路。
文化生活中,樂舞藝術在民間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域外的奇異的技巧,適應著社會的需要,并日益多樣化,且逐漸離開宗教儀式而獲得獨立的發展。
美術建筑活動
秦、漢、三國時代都有規模巨大的美術活動。
秦代阿房宮的建筑,驪山陵寢之經營,十二金人的鑄造,投入了巨大的勞力和財力。漢代四百年中,長安和洛陽兩都的經營,長樂、未央二宮、上林苑、柏梁臺及七十余座離館的建筑,一般貴族富豪的宮室、輿馬、衣服、器用、喪祭、飲食、聲色、玩好的追逐,共同造成了美術發展的社會條件。宮殿廳堂多有壁畫,服飾器物都加彩繪、雕飾。官僚豪強的墓葬,也有種種裝飾和殉葬品。
漢代官僚的墳墓,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前有享祠、石獸、石闕、石碑。墳墓里面,修造木亭、石構的或磚構的墓室,其中或彩繪壁畫,或雕刻作為裝飾,并陪葬有各種陶質明器及若干生前所用的珍貴的用器,如玉、銅、漆等各種工藝品。它們和文字記載相印證,就成為我們研究漢代美術史的重要研究對象。
漢代美術的發展,也反映了在當時世界上漢帝國作為文化中心的事實。漢代的美術品在廣大遼遠的地區被發現,漢代銅鏡曾被發現于歐洲頓河流域,并且成為日本古代銅鏡的范本。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附近,蒙古諾音烏拉,朝鮮的平壤附近及越南北部,都曾發現過漢代器物出土的遺址。在我國廣大的土地上,南至廣東、云南,北至內蒙古和東北,都曾發現數量眾多的漢朝的墓葬。新疆、甘肅還發現過漢朝人遺留下來的烽火臺、屯兵所和他們日用的衣物、簡牘及藥品食物。
(編輯 劉小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