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看到的是竹編成的席紋墻,只有單層,所以是半透明的。席紋成為城內與鄉間傳統聚落的一大特色,是視覺美感的來源。
在我記憶中,東南亞的佛塔,高高指向天空而且呈金色,好像以泰國為最??墒强吹骄挼榈姆鹚?,才知道真正以黃金覆面,成群的塔尖指向天空,形成令人感動的塔陣,只有到這里才看得到。
緬甸是小乘佛教信仰最堅定不移的國家,金塔與金像都是象征。緬甸人喜歡塔、尊重塔,任何重要的建筑都做塔形,或在頂上加上塔形,所以廟與塔同形。最使人感動的是在曼德勒,一座塔廟的四周,建造了上百座小白塔。每座塔里供著一句佛經,這個塔群實際上是一本經!要讀完這本經可要花很長的時間,很難想像一個民族會為此費力地表達他們的虔誠。
由于半世紀來政治上的不穩定,這里是東南亞經濟最落后的國家之一,他們的民居如何呢?在仰光,殖民地時期的豪宅與統治階級的住處,還有一般中產階級的市街建筑,與西方公寓給人的感覺略有不同,這使我十分好奇。自仰光搭機北上,到了中部的古都區,一座又一座的古塔與古廟闖入視野。而自機場到城區旅游景點之間,路邊已經有些住屋了。再自曼德勒飛到東部的茵萊湖區,住進湖邊的休閑旅館,當地的民宅就逐漸現形了。這時候,我雖搭上撓頭的長舟,在湖上快速航行,但心上仍然惦著民居。終于,長舟穿越湖上村落,放眼望去都是竹屋,這大概就是緬甸的傳統居住方式吧!
緬甸人原是住在高腳屋上的,這種建筑應該是自古以來,多雨的水鄉與林木繁茂的地區共用的形式。他們最初應該是住在樹上的,文明漸開,為適應比較進步的生活,必須辟林木以營居,又不得不防毒蛇、猛獸的侵襲,才發明了這樣的居住方式。而更進步的地區,向來把它視為落后的象征。
中國古建筑中,稱這種住宅為“干欄式”:遠古的時代,中國也多水鄉,尤其是長江流域以南,同樣是把住屋撐離地面,以避湖害,這是沿海一帶的居住形式,與東南亞是一貫的,一直延伸到日本。日式住宅用木材撐離地面,就是這種形式的延續。
緬甸的高腳村落,是很高明的與環境相處的方法。我想到20世紀初,法國建筑大師柯比意提出高層公寓撐離地面的主張,把大地還給自然,使住在高樓中的人們開窗可以看到綠野。這當然是夢想,在現代社會中是無法實現的。然而,不能不承認高腳屋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對于比較原始的社會,更切合生活需要。它的最大缺點是防衛性較差,必須用木材建造,在戰爭來臨的時候,經不住炮火的洗劫。我認為它在文明社會中的消失,應該與戰爭有很大關系。中國的建筑首重防衛,所以先建堅實的圍墻,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隔離了,這就是合院式住宅的現實原因。
因此,我看到緬甸鄉野間最基本的高腳屋,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那是一個簡單的長方形屋子,上面是斜屋頂,下面用高腳撐離地面,有一個簡單的梯子連到上層。如果是在水上,屋子下面的空間就可以系舟,如果是在地面,可以系牛。村落里,比較復雜的用途產生一些大大小小不同的長方形屋子,構成頗活潑的群體。
這些方匣子的建筑有一特色,就是很少有窗口。我不免猜測它如何采光,原來這種原始建筑是沒有采光的問題的,因為它使用的材料與做法是很自然的。它的結構是木架子,墻壁則是竹編。我所看到的是竹編成的席紋墻,只有單層,所以是半透明的。席紋成為城內與鄉間傳統聚落的一大特色,是視覺美感的來源。我忽然想起,在仰光的國立博物館,除了一個國王的寶座以外,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重要文物,卻有一平方公尺左右的銀制織紋的席子,足證席紋在緬甸視覺文化中的重要性。
席紋怎么編的呢?我見到的只有兩種:比較少見的一種是井字編,也就是垂直與水平竹片所編成,似乎都出現在附屬的非居住用的建筑上;另一種是人字編,也就是由兩個方向四十五度斜的竹片所編成,是最常見的編法。可是同樣的編法卻有不同的感覺,我發現是由竹片的寬度來分別的。
不必說也可想到,竹片是由竹子制成的,粗大的竹子可以做成較寬的竹板,顯然只有富有的人家才用得起。即使沒有錢,也可以找到隨處可見的竹林,使用較細的竹子建屋。用寬的竹片可以編成人字紋非常明顯的席子,作為墻板相信也比較厚實。細竹子做成的竹片,編成的人字紋就顯得有些密實,花紋不容易顯出來。所以看席紋的圖案就可看出建筑的主從。
看得出來,到了現代,當地人也覺悟到竹編的美感,所以有意的強化席紋圖案的感覺。由之發展出大方格的菱形圖案,我暫稱它為菱花編。他們不但對席紋的美,利用竹片寬窄的組合,及圖案角度的改變等予以彰顯,而且使用白色的油漆選擇性地涂在竹片上,使圖案的立體感強化,產生韻律的美感。因此在這些看似落后的竹壁上,呈現出不同的視覺趣味,當車輛經過一些民房的時候,我的眼睛忙著尋找不同的花樣。有些是連續的折線,有些是大三角或大斜線,甚至有磚砌式紋。這么多樣的圖案在一棟房子上出現,足以使人目不暇接。真想不到,緬甸鄉間這樣的傳統建屋之法可以弄出這么多花樣!
水鄉與農田中的高腳屋,到了受西式建筑影響的城里,還有沒有存在的可能呢?
在仰光這樣的大城市里,一切都西化了。英國的殖民者把他們維多利亞時代的風味搬到這個熱帶的國度,完全沒有想到當地的傳統。近年來,政治逐漸開放,開始為發展旅游而建造了一些旅館,才想到如何在新建筑中呈現傳統的風味。但是他們想到的傳統是寺廟建筑中使用的大屋頂與多重屋頂,至于民間的竹編屋距離現代生活太遙遠了,似乎除了當成旅游標地之外,是沒有再發展的價值的。
可是這種落后的建筑方式,除了在水鄉為旅游客保留浪漫的水中倒影風光之外,有沒有可能出現在現代生活中呢?真的很困難。但是我仍然很幸運地看到在東部接近湖區的城鄉交界的地方,有一些傳統現代化的嘗試。最簡單的是利用高腳屋的腳部,用席墻圍起來,形成兩樓的住宅。同時把原有的小窗子改為較多的開口,甚至采用西式窗戶的組合。除了席墻之外,幾乎與西式建筑無異了。
再進一步,就是按照西化后的生活方式設計成的住宅,外觀不再只是簡單的方匣子,而是比較活潑的構成,卻仍采用席紋的竹編墻。在接近城市的地區,住宅的主人已經逐漸放棄竹壁,改用磚石,至少是木板,但仍然有不少的住宅,也許由于習慣,或純粹的鄉愁吧!堅持采用傳統的竹壁,只是盡量在表面上變些圖案的樣式而已。話說回來,中國各大城市的新建大樓與豪宅,都抄襲西方的高貴式樣,何嘗想到要結合傳統文化呢?
這次旅行過后,所留下的印象除了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的尖頂圓塔,還有在平靜無波的水面上,高腳屋的倒影。我衷心祝福這個初次打開大門的善良民族,能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站立起來,展現新時代的獨特風采!
(編輯 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