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傳統銀行在業務上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本文對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貨幣基金 風險控制
0 引言
今年初,央行官網上公布了2014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在1月社會融資規模創下新高的同時,1月人民幣存款減少了9402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存款流失引發了業界的關注。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表示,我國儲蓄存款的減少和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9402億元存款的去向,不少觀點認為,“余額寶”等各類現金類產品流行,還有華夏活期通、廣發錢袋子、匯添富現金寶等各類“寶貝”系列產品膨脹,眾多互聯網金融產品施展的“吸金大法”,加劇了銀行存款的搬家。一時間,互聯網金融將對傳統銀行業造成巨大沖擊的猜測和擔憂塵囂甚上。然而通過對當前“余額寶”們及互聯網小貸產品的規模、市場細分、運作方式和風險防控功能,以及近年來傳統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逐步滲透等方面的分析,作者認為傳統銀行業仍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居于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而互聯網金融將與傳統銀行業分別主導不同的細分市場,并且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1 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關系
首先,資金規模上,互聯網金融產品尚不足以與傳統銀行相抗衡。根據央行日前發布的《2014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月末M2余額112.35萬億元,狹義貨幣(M1)余額31.49萬億元,而以“余額寶”們5000億左右的規模,占銀行存款余額的比例還未超過1%。因此,在規模上,互聯網金融產品尚不足以對傳統銀行形成實質性威脅,只是在一個大市場中,對傳統銀行現有產品空白的一個有效補充。
其次,在市場細分上,互聯網金融產品是傳統銀行業的有效補充。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為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業務藍海。而此類“余額寶”、“阿里小貸”等產品和服務,主要是通過針對m小額、短期資金的匯聚功能,利用收益水平、便捷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進行運作,市場定位于傳統銀行的經營空白,從而使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無論身份、產業和地域,都有權利獲得相對平等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戶均余額不足3000元,而傳統銀行針對這個細分層面的資金,往往是放任自流,享受不到應有的服務,沒有相應檔次的產品。而以阿里小貸為代表的P2P融資模式,以其快速、便捷的放貸模式,填補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空白,使得眾多登不上銀行門檻的小額資金需求,有了求助之門。目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運作方式完全是虛擬的,因此無論是從信譽角度還是風險防控角度看,都只適合承擔較小風險的小額資金匯聚運作。互聯網金融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和金融機構面對面交流的需要,未來互聯網金融不會取代現在傳統銀行金融服務,任何一個互聯網金融企業都不可能只根據一些網上交易流水,就向一個企業投放成百上千萬的資金,注定了單一的互聯網金融只能是以超零售的模式經營產品,是在經營目前銀行占有的主要市場以外的市場。
第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經營運作離不開傳統銀行業。目前互聯網金融產品匯聚的資金主要投向是通過基金管理公司以協定存款存入傳統銀行,議定高于市場的利率賺取收益。一旦傳統銀行業或金融監管部門對這一領域的規則進行改變或限制,將直接導致互聯網金融產品收益的下降,從而降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吸引力;并且互聯網金融吸納的資金一定時期內仍將在傳統銀行體系內循環,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互聯網金融產品對傳統銀行業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第四,互聯網金融產品在風險防控的功能上與具有多年風險防控經驗的傳統銀行業不可同日而語。傳統銀行業基于多年的實體經營經驗及日趨完備風險防控體系,對于客戶信息、賬戶及資金的安全防護具有獨到的、多層面、多角度的功能和措施。而互聯網金融產品無論是簽約、支付以及信息安全防護都還處于初級階段,信息泄露、支付安全頻出問題,是不爭的事實。互聯網金融企業注重的是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而往往忽視產品和服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盡管大多也都承諾出現問題給予補償或賠償,但真正的補償措施其實是很難落實的。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及普通民眾對互聯網金融其中的部分風險認識不充分,防范手段也不足,為了防止金融領域系統風險,維護金融秩序,保護公眾利益,央行已經著手對互聯網金融加強監管,例如暫停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擬推行的限制賬戶額度等措施,來對其進行限制和規范。因此,就其安全性能而言,尚不具有吸引大額、長期資金的能力。大額資金仍偏向將資金存放至擁有政府隱性擔保,且信用信譽較高的銀行等物理中介。
第五,傳統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逐步滲透,使得傳統銀行業依靠自身的規模及客戶占有量的優勢,在未來互聯網金融體系中仍能奪得主動權,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傳統銀行業也在積極拓展互聯網交易模式,逐步向互聯網金融模式滲透,目前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能促使傳統銀行業盡快進行金融創新,特別是銀行經營模式和經營渠道的創新與基于市場和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的創新兩個方面,改變依托于傳統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過于單一的局面,通過確立專屬于銀行業的優勢業務,逐漸形成具有依托于實體銀行特色的互聯網金融品牌。
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不存在一個取代另一個的問題,未來的趨勢是將會是互相補充和互相融合的。
參考文獻:
[1]張楠.淺析互聯網金融對傳統網上銀行的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1).
[2]劉國君.互聯網金融發展對銀行基金業務的挑戰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1).
[3]郝倩倩.電子銀行與傳統銀行[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