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韓國貿易政策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對外貿易政策進行了綜述、對本文選題的背景和意義以及本文的創新點及不足之處進行了概括;其次詳細的分析了韓國貿易政策在不同年代的演變過程;然后進一步說明了中韓貿易的合作進程以及韓國對外貿易政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最后得出了中國外貿發展可以向韓國的外貿政策的借鑒之處:以政府為主導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優化外資在華投資和企業科技創新的環境;培植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實行走出去戰略。
關鍵詞:韓國 貿易政策 意義 影響
1 韓國外貿政策演變對中韓貿易的影響
1991年10月召開的中韓外長會議開啟了中韓貿易之旅,并于1992年中韓兩國開始邦交正常化。2003年中韓貿易增長迅速,中國成為韓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06年,中韓兩國的貿易額高達1343.1億美元,兩國的貿易發展也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隨著中韓兩國貿易合作發展的進一步深化,研究韓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中韓貿易的合作進程
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此后雙方的貿易合作往來頻繁,隨著兩國貿易合作的逐步加深,兩國政府積極構建中韓FTA,為促進兩國貿易往來和經濟合作創造了積極條件。本文以1992年以后的中韓對外貿易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得出兩國貿易合作的發展進程。
1991年10月中韓兩國舉辦了第一次外長會談,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1992年8月24日,中韓正式建交。
1998年朱镕基總理和金大中總統舉行會談,11月中韓兩國發布了“建立面向21世紀的合作伙伴關系”的公告,并在此期間達成了CDMA商用化;銀行保險業審批;核電站合作;整車生產合作;高速公路建設合作五大協議。
2001年10月中韓兩國成立了中韓官民鋼鐵協會商會,以促進中韓兩國鋼鐵企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另外還簽訂了兩國農產品進出口的衛生管理約定,統一標準。
2002年3月兩國舉行了中韓纖維事業合作會議,并于同年6月份簽訂了價值20億美元的通貨互換合作協議。
2004年中韓兩國雙邊貿易額達到了794億美元,兩國互為重要經貿合作伙伴。中國作為韓國的最大貿易合作對象,在促進兩國經濟發展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年4月兩國制定了流通領域的經濟政策和相關交流合作標準及機制。
2006年中韓兩國就第六屆第一期合作基金簽署了相關貸款修正案的備忘錄,7月簽訂了有關回避雙重稅收和防止逃稅的有關協定。
在2006年1月17日召開的APEC首腦會議,中韓通商長官通過會談,達成了從2007年起進行中韓FTA產官學方面的共同研究活動的協議。因此從2007年到2008年間,先后5次往返于中國北京和韓國首爾進行了中韓FTA產官學研究交流活動。
2010年2月,在北京召開中韓兩國產官學聯合研究首席代表會議,對即將于2010年5月23日在首爾舉辦通商長官會談時完成的產官學聯合研究活動進行了協商。在2010年5月28日,在兩國首腦出席活動之際,兩國通商長官簽署了產官學聯合研究結束相關諒解備忘錄。
2012年5月2日在北京正式宣布中韓FTA協商會開啟的消息。韓國總統李明博在11月19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舉行了中韓首腦會談,雙方就務實推進韓中自貿協定(FTA)進程達成協議,雙方還決定啟動在外交和安全領域的戰略對話,加強溝通。
從以上中韓兩國主要協商貿易相關政策分析,現在兩國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貿易對象國,FTA相關事務協商會議使得兩國貿易取得共同發展,兩國互為經濟增長的貿易伙伴。
1.2 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對中韓貿易的意義
中韓自建交以來經濟往來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中韓兩國的貿易政策的漸進式變化有很大的關聯,尤其是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對中韓貿易的影響意義尤為突出。韓國在經濟上的迅速崛起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興的樣板”,因此有諸多我國可以借鑒之處。韓國貿易政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要從1992年建交開始談起,建交20年來,影響意義涉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表1):
①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間,這一階段是自1992年中韓兩國邦交正常化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時。中韓貿易總額從1992年的324488萬美元攀升到2001年的3589600萬美元,貿易額增長率達到約為1006%。在這個階段中,中韓兩國繼1994年突破100億美元的貿易大關。
②自2002年到2006年,這一階段是韓國借著中國加入WTO后開始履行承諾,中韓貿易合作取得開放化成效的階段。2006年是中韓兩國對FTA表示興趣的時期。中韓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4464700萬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3424635萬美元,增長率將近200%。這是中韓貿易的第二個飛躍期。
③從2006年兩國開始關注FTA的構建開始,中韓兩國貿易額又開始大幅增加,這種良好的發展態勢下,兩國政府更加注重對FTA的構建,不斷開展實質性協商。2010年9月,兩國政府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次政府間FTA事務協商會議。2012年5月,中韓兩國先后經過7次事務協商,最終宣布FTA協商的開啟。(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韓貿易往來頻繁,中韓FTA的構建勢在必行,但中韓貿易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中韓雙邊貿易發展不平衡,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呈逐年上升趨勢。逆差產生的原因是韓國的貿易政策中關稅措施和非關稅壁壘限制中國商品出口到韓國。尤其是韓國對農產品的關稅配額制度使中國大部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失去市場。韓國過分的保護本國市場的貿易政策對中韓貿易關系造成威脅,加劇中韓的貿易摩擦。
2 韓國的外貿政策對中國外貿發展的借鑒意義
中韓貿易交往中存在一些問題,但中韓貿易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發展潛力是無窮的。由于兩國謀求相同的經濟發展目標,這必將使雙邊貿易量得到持續的擴大,為雙邊經貿合作提供更為有利的發展機遇。在中韓合作的過程中,韓國的外貿政策對中國的外貿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2.1 以政府為主要導向,制定積極的出口貿易戰略
韓國在二戰之后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有針對性地樹立經濟發展計劃,歷屆總統都將發展經貿活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相關部門合理安排,各司其職,制定積極的經濟發展戰略。韓國政府還制定了以出口為導向的對外發展政策,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而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也開始實施以出口為主要導向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出口貿易,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但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容易造成出口量小、對外貿易環境持續惡化。因此,我國應積極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制定出口貿易戰略,提升競爭優勢。
2.2 進一步優化外貿經濟投資發展環境
韓國為了避開本國在資本輸出和技術發展上的不利因素,促進經濟高效發展,充分借鑒了他國的先進經驗,引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并引導外資投資出口經濟,解決了資金不足問題。同時,韓國還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我國目前在產品研發上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生產效率。
2.3 發展大型跨國公司,走國際化發展之路
目前,韓國為了彌補外貿經濟發展上的不足,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增強競爭力,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植一批大型跨國公司,實現國際化發展。為此,韓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積極走向國際市場。我國作為世界經濟貿易大國,在資金和技術條件上仍處于劣勢地位,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投資,培植更多的大型跨國企業,實現“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3 小結
中國與韓國自1992年建交以后,隨著雙方友好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兩國積極推動各領域的深化合作,兩國的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據2013年中國國別貿易統計顯示,韓國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預計不久的將來中韓貿易將持續發展,韓國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二大經貿合作伙伴國。因此,本文以韓國貿易政策為研究對象,積極研究和分析韓國在發展對外貿易過程中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平燮,具銀雅.中國加入WTO5周年總結.KIEP研究報告.2007-04.
[2]梁平燮.韓中交易特點和韓中FTA帶來的提示[R].KIEP研究報告.2007-08.
[3]Annual report on competition policy development in Korea.OECD country report.NO.2405359.1999.
[4]白鳳南.韓國經濟[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4.
[5]馬維維.中韓貿易發展及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12).
[6]陳科鶴.美國對華貿易政策選擇與我國貿易政策定位[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