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其形成、發展和作用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進程,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開始涌入中國,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大學生作為天然推動社會發展的時代動力,易受各種思潮的影響。因此研究我國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新時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當代 中國社會思潮 大學生 影響
一個時期以來,關于社會思潮的話題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一方面是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進入大變革、大調整、大變化的階段,世界各種社會思潮傳入中國并在中國涌動;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在各個領域的不斷深化,利益沖突多發、社會矛盾凸顯、社會意識多元,導致國內外思潮相互激蕩。大學生作為社會思潮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他們正處于思想和意識建設的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新思想、新事物的辨別能力還不夠成熟,更容易受社會復雜環境的影響。因此,研究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1 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內涵與特征
1.1 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內涵
何為社會思潮?今天學術界對其沒有一致的認識,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不同。我們可以嘗試給其這樣下定義:社會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某種理論為指導,以群體的社會心理為基礎,以特定的社會議題為焦點,集中反映一定的階級、階層或集團的群體利益或訴求并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意識的運動形態。而當代中國社會思潮是指在改革開放之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定社會現實條件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上層建筑的思想領域和社會實踐中對我國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意識形態。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屬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主導下,包容量大、伸展性強的思想文化范疇,是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
1.2 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特征
通過對相關學者關于中國社會思潮的研究分析,并結合當前中國社會思潮的現狀,我們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思潮有如下特征:
①多元共生與因時而變
從我國社會思潮的性質來看,當前我國社會思潮呈現多元的社會格局,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不斷產生,相互交織。各種社會思潮不僅相互排斥、相互吸引,又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思潮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思潮,共同構成了新時期一元主導多元共生的社會意識形態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世界和當今的中國都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帶動著社會各階層利益的不斷調整,反映了不同群體民眾的利益訴求,各種社會思潮也隨之發生變化。
②話語權意識不斷增強
當今社會,為了爭奪話語權,搶占思想輿論陣地,社會思潮之間的競爭變得尤為激烈。一些社會思潮的代表人物通過寫文章、做演講等各種途徑企圖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改變他人的思想,說服人們接受自己的觀點,增強自己的社會影響力,擴大群眾基礎,搶占社會意識的制高點,從而廣泛有效的對某種社會思潮進行傳播。
③傳播形式多媒體化
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立體化。相較傳統借助書刊、報紙、廣播等傳播媒介,新時期互聯網作為時代的標志,在社會思潮的傳播中發揮著直接的作用。伴隨著新時期信息載體的多元化,在傳播形式上不僅有傳統的文字、聲音,更有圖像、動畫等多種傳播形式。這些豐富多彩的傳播形式拉近了社會思潮與普通百姓的距離,使在表達方式上更加通俗易懂。
2 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
在新時期全球化及現代化的背景下,基于對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特點分析,使得研究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結合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特點對其在傳播過程中對大學生的影響進行闡述。
2.1 社會思潮牽引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由于當前我國社會思潮的多樣性,使得社會上存在各種性質不同的社會思潮,既有積極向上的社會思潮,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科學主義等;也有落后消極的社會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還有處于中立性的社會思潮,如實用主義、后現代主義等。[1]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不斷生長發酵。而大學生由于思想敏捷、好奇心強,對各種社會思潮興趣盎然,往往傾向于自己感興趣的社會思潮。面對這些良莠并存的社會思潮,他們往往會迷失方向,跟著感覺走,對落后消極的社會思潮缺乏甄別力,影響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構建。當然,如果先進、積極的社會思潮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將會牽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展。
2.2 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的行為實踐
當前中國社會思潮多元共生和復雜多變的特點,給大學生的選擇提供了無比豐富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又造成了選擇的盲目性和多變性。但是,基于自身現實的考慮,他們最終會結合自身利益,選擇、接受某種社會思潮,從而去參與話語權的爭奪。歸根結底,大學生選擇的立場是出于利益為核心的選擇標準,支持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訴求。受到以利益為核心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其結果表現在,隨著大學生現實功利主義傾向的提升,更多大學生傾向于在多元、多變的社會思潮中找到一種符合自己訴求的主導價值觀,影響自己的行為實踐,去爭奪話語權,占領意識形態的制高點。
2.3 社會思潮沖擊大學生的文化環境
社會思潮在牽引、影響大學生價值取向及行為實踐的過程中,也沖擊著大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在21世紀,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文化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社會思潮的大眾化網絡傳播以快速、便捷的傳播方式對大學生構成了強大地包圍、控制。流行于大學生中的高科技操縱下的復制文化、時尚調侃日趨興盛。高科技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了大學生亞文化、反文化的產生。[2]他們以極大的求知欲望通過各種新媒介接受、獲取各種社會思潮的信息,使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及道德觀念面臨挑戰。因此,在多媒介傳播過程中應加強監督,從而規范社會環境,為大學生的選擇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3 加強大學生對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引領
當代大學生由于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影響,其思想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斷的引領大學生的思想潮流,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而且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3.1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引領社會思潮的理論基礎
胡錦濤同志強調,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一元化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3]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多元共生、復雜多變,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引導大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使他們更加堅信馬克思理論的科學性,更加堅信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
3.2 提高運用新媒介引領社會思潮的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的社會,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新媒介的運用為新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傳播渠道和平臺,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但同時也給多元化的意識形態控制帶來沖擊,為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創造了方便的條件。大學生在面對新事物時,由于自身不夠成熟的甄別能力,往往在選擇時容易出現偏差。因此,高校在大學生使用媒介的導向方面必須加強信息傳播的引導,提高大學生使用信息媒介的甄別力,充分發揮新媒介的積極作用,保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地位。
3.3 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導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取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它對于整合社會多樣化的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不斷引領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會主義責任感,引導大學生深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他們的力量,我們應以中國夢的建設為契機,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沈衛星.社會思潮對青年的影響及其引領[J].中國青年研究,2011(08).
[2]鄭大俊,高立偉.當代社會思潮與青年發展問題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2).
[3]朱漢國.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07-10-25.
作者簡介:
衛攀虹(1989-),女,陜西藍田人,西安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