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空置住房到底有多少,住房空置率到底有多高?這一直是個說不清、道不明、解不開的謎團。雖然是公認的房地產市場的重要指標,但住房空置率卻一直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6月,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CHFS)發布了一份名為《城鎮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場發展趨勢 2014》的報告,其中指出,去年我國城鎮地區住房整體空置率高達22.4%,已經遠遠高于國際警戒線,這是近年來關于我國住房空置率的又一個版本。近幾年來坊間流傳過的空置率數字,從4%到30%不等,版本五花八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官方從來沒有認可過一個版本,也從來沒有給出過權威數字。
有資料顯示,我國統計部門對商品房空置的調查始于1994年,但是20多年過去了,不僅沒有形成完備的統計體系和數據系統,我國對于空置率的定義、范圍、計算方式等,都仍然停留在最原始的層面。
22.4%?空置率再起爭議
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報告顯示, 2013年我國城鎮地區空置住房為4898 萬套;空置率為22.4%,比2011年上升1.8 個百分點;城鎮空置房占用了4.2萬億的銀行房貸,這都是一些令人震驚的數字。這份報告分析認為:“當前我國城鎮住房需求乏力,供給過剩,現有住房年供給的40%,即可滿足新增住房需求。”
此外,除了高達22.4%的空置率數字,這份報告引進軒然大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誕生的時間節點。自今年初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陷入疲態之中,一二三線城市的市場全面趨冷,不少城市都在突破限購、限貸政策的警戒線上蠢蠢欲動,即使是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也不得不面對房價下行的巨大壓力。在市場一片哀嚎的聲浪之中,22.4%的空置率數字,無疑給未來房地產市場判出了刑期。
該報告的結論是:“房價下行趨勢已定,中國住房市場的寒冬即將到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樓市唱多派的“大戶”——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迅速發出長微博,批駁這份報告的可信度。他列舉了大量數據和計算推演方法,得出結論認為:“中國絕不可能有五千萬套空置房”。
隨后,該報告的出具機構CHFS主任甘犁也積極回應,他反駁任志強的觀點,認為從1998年至2012年間,我國城鎮地區凈增住房面積為156億平米,而不是任志強所說的80億平米。
雙方爭執不下之時,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加入了這場論戰。圍繞我國城鎮新增住房面積、可消化庫存量、住房空置房屋套數等種種統計數據和解讀方式,展開激烈口水之爭。
最終,住建部總經濟師馮俊在某次公開場合發言回應了這場論戰,他表示,住建部和統計局都沒有關于空置率的統計,其他機構的數據也不準確,數黑燈等民間方法更是可笑。總之,當前的住宅空置率是“誰也搞不清楚”。
兜了一大圈,依然是如此,關于住宅空置率的討論,最后不了了之。這背后折射出我國在房地產市場數據的統計分析上,存在著諸多的漏洞和混亂之處。
“霧里看花”的統計數據
馮俊還表示,現在很多媒體、行業人士討論的“空置率”,和國際通行的空置率,并不是相同的概念。我國現在并沒有展開這方面的調查,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官方定義。雖然在過去數十年中,住房空置率的話題被反復提及,但官方的口徑始終一致:很難給出明確的數據和結論。
其實,2010年8月,國家統計局就曾公開表示:由于房屋空置是近幾年出現的新問題,空置的狀態和時間很難給出標準,要清楚計算出來很難。至今,我們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于房地產行業統計調查的各種報告之中,都不能找到“空置率”的身影。
資料顯示,早在2003年,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份通知中提及,從當年統計年報開始,對商品房空置面積、種類進行分類,以商品房空置時間作為標準進行劃分:空置時間在1年以內的為待銷商品房;空置時間在1年以上3年以內的為滯銷商品房;空置時間在3年以上的為積壓商品房。然而記者發現,這種分類表述方式在隨后幾年的年報及其他報告之中,出現得越來越少。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空置率是房地產行業領域內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數據,它是房地產決策和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開發企業決策經營方向的參考。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統計數據的缺失,導致人們對當前實際的住房空置情況猶如“霧里看花”一般。

世聯機構的分析師告訴記者,按照國際慣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間為空置合理狀態,10%-20%之間為空置危險,如果超過20%則嚴重積壓狀態。但是,由于各國的計算方式不盡相同,國際上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數據指標。
由于官方數據的缺失,各種各樣的“民間版本”誕生,包括“查黑燈”、“測電表”、“曬水表”、“物業曬名單”等五花八門,其取樣和分析上都存在明顯的缺陷。
著名經濟學者茅于軾曾對記者表示,他認為中國當前的房屋空置情況非常嚴重,空置率居高不下是房地產泡沫的推手。但是,現在并沒有哪個權威機構能給出令人信服的數據,因此很多經濟學家的分析,都淪為了沒有數據支持的“空中樓閣”。他所能做的也不過是“每到一個城市,就去看看新建樓盤的空屋情況”這樣感性層面的認知和調查。
“房屋空置稅”是與非
事實上,房屋空置率之所以為社會輿論所關注,是因為這個數據指標上集中了人們對高房價、貧富不均等社會現象的負面情緒。同時,“高房價”和“高空置率”并存的社會認知,成為了公眾情緒的集中出口。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住房空置率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一種不健康表現:投資屬性超過居住屬性。他認為,這種情況在限購、限貸之前的一線城市出現得尤為普遍。“房子上捆綁著一個家庭的大部分財富積累,房子成為保值增值的渠道,投資屬性被放大,壓縮了其居住、消費的屬性。”
伴隨著空置率數據長期“空置”的質疑之聲,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征收“住房空置稅”可以打擊商品房市場的投機行為,減少空置率。然而,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給空置房屋征稅,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對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回歸也沒有太大益處。
陳國強認為,現在廣泛討論的“空置稅”,實際操作很難,首先如何認定是空置房就會遇到很大的挑戰。此外,比“空置稅”呼聲更高的房產稅、物業稅等稅種如果開征,將存在重復征稅的交疊部分。
任志強也曾公開表示反對所謂的“空置稅”,他認為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是通過減免稅收來提高空置房的出租率,以實現市場供需合理化,給空房征稅的行為并不可取。
此外,更多的業內聲音認為,空置率尚且是“霧里看花”數字,空置稅的討論更顯得不切實際。其實空置率的認定,并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它暴露出一些統計信息工作中的“軟肋”,雖然有種種難處,這始終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