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海外置業開始風靡中國,國內房企大規模出海,如今,中國人購買中國開發商的房子,只不過換了一個陌生國度而已。千億級房企中,就有萬科、萬達、綠地及碧桂園出海,中國人裹挾夢想席卷世界。然而所有洶洶而來的掘金者與“土著”之間,都會上演一幕抗議與推進的拉鋸戰。
濟州島風波只是冰山一角。海外市場所面臨的較為復雜的開發風險,并非三言兩語所能盡述,無論是兩國外交關系的好壞,或者是政府換屆等原因,都好比出海航行中最怕遇到的冰山,即便是巨無霸的泰坦尼克號,也會被沉落大海。
出海掘金狂潮
房企大規模出海,并非偶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出現了移民、留學、投資和休閑旅游的潮流。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不少萬科的客戶都紛紛移民海外,其中30%是選擇北美為目的地,因此萬科會跟隨這些客戶進軍北美,把業務擴展到加拿大及美國。”
正如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所說:“我們感興趣的是中國人多的地方在哪,如果你不去賺,這部分錢就被外國人賺走了。”
以濟州島為例,濟州島的地理位置、移民政策、房價標準都是吸引中國房企的因素。相對而言,濟州島房價便宜,韓國地理位置上鄰近中國,尤其是此前韓國政府推出的“投資購房50萬美元,居住5年后就可以申請永久居住綠卡”,更是加速了國人對于濟州島的興趣。
如果說韓國和馬來西亞是近兩年的房企新寵,歐美等發達地區才是“真愛”,中國企業進行的海外投資中,美國投資比例遙遙領先,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給出的數據是,這一比例“達到20%”。在美國有大手筆動作的房企包括萬科和綠地、復星等大型房企。
美國最熱門的城市是舊金山、紐約、西雅圖、波士頓等等,美國市場政策風險低,投資預期回報率較高,中國人到美國興起了移民熱潮、投資熱潮。
除了美國外,國際投資熱點區域還包括英國、澳大利亞,以及馬來西亞、韓國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聶梅生透露,2014年中國房企一季度境外投資額已達近千億元人民幣,“超過去年全年投資總額。”
相對于萬科將海外業務劃定在20%的范圍內,碧桂園和綠地對海外市場顯示出了強大的野心。碧桂園公開表示:未來三至五年,海外項目、廣東省內外、全國各地將呈“三分天下”的態勢,10年內,國內國外各占一半比例。為了加大力度拓展海外市場,碧桂園甚至將營銷一把手楊永潮調到海外市場。
綠地2013年的海外營收僅30億元,今年增至200億元,這相當于一個國內成熟房企的年銷售額。張玉良近日表示,綠地目前已進入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等九國十二城。在未來2年至3年內,爭取實現每年海外投資總額及銷售收入翻一番,2015年海外銷售收入預計將超400億元。
政治“冰山”
濟州島風波只是冰山一角。海外市場所面臨的較為復雜的開發風險,并非三言兩語所能盡述,尤其是政治風險,無論是兩國外交關系的好壞,或者政府換屆等原因,都好比出海航行中最怕遇到的冰山,即便是巨無霸的泰坦尼克號,也會被沉落大海。
濟州島風波,正是由于知事更換所引起的,部分項目在上屆政府已經通過,但這屆卻又不承認。不過,并非所有房企都能遇上國家出面推動的好運氣,恐怕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感觸最深。
2011年,中坤集團計劃斥資購買冰島東北部300平方公里土地75%的所有權,用于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卻不幸卷入冰島黨派糾紛而被駁回。
2011年至2012年,前前后后,中坤的冰島投資計劃三次因冰島政府的“阻撓”擱淺,最終協商結果是“轉售為租”,冰島方面給出的反對理由甚至直指中國有政治意圖:“可能成為中國軍隊在北極附近的立足點”。
黃怒波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把去冰島買地想得太簡單,低估了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和法律風險。”黃怒波說,政治因素是中國房企海外擴張面臨的最大風險,即便政權穩定,準備投資的國家與中國的政治關系也同樣重要,房企在投資決策前需要作出詳盡的分析。
無獨有偶,與中坤在冰島的折戟沉沙幾乎同一時期,中航地產當年也因為當地政府出爾反爾終止了斯里蘭卡項目。2011年底,斯里蘭卡政府取消“科倫坡中航廣場”項目原土地出售計劃,將該地塊的土地性質由永久產權變更為99年租賃產權,中航憤而停止科倫坡中航廣場項目的運作。
該項目早前得到了斯里蘭卡國家總統的同意,但是該國政治體制比較復雜,所以遭到反對黨的強烈反對,最終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中國水電在緬甸“密松水電站”的停建同樣令人唏噓。2013年9月30日,緬甸總統吳登盛突然宣布因考慮民眾反對意見,要求停建位于緬甸北部的克欽山區、由中國水電投資的密松水電站。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研究部主管、執行董事陳仲偉表示,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主要基于兩國外交關系的好壞,對于一些國際大事,其變化風險無法預估與控制。雖然有些國家商業環境良好,但重視外資的政治安全審查,某些政治勢力將中國視為唯一潛在戰略對手,泛政治化傾向突出。
此外,對政治局勢不穩定的投資地選擇,要慎之又慎。比如,局勢不大穩定的中東地區、東南亞一些地區,在對外投資過程中,應尤其注意對政治風險的防范。
綠地自2011年開始正式計劃開拓海外市場,并將海外投資瞄準委內瑞拉、朝鮮等發展中國家,但由于地區政局動蕩讓綠地海外計劃受挫。從2012年開始,綠地才調整思路,決心到政治和社會穩定、市場有潛力的地方去做項目,且更多考慮做中國市場的延伸。
政策、法律“暗礁”
在航海中,遇到冰山幾乎是滅頂之災,即便是碰到暗礁,稍有不慎,輕則元氣大傷,重則也可能船漏人亡。但政治方面的因素具備不確定風險,不那么容易預測,而政策和法律層面的“暗礁”,則相對容易提前探測。
“房企出海的最大風險主要還是政策匹配問題。”陳晟說,比如如何處理與當地政府的關系、法律規范等,其次才是經常提到的市場環境。蘇波也強調說:“在海外市場,一定要注意政策法律問題。”
關注美國移民地產投資的亨瑞集團董事長鄒亨瑞近日表示,從接觸的幾十個已經走出去的企業了解到,按照中國思維來做由于對海外的法律法規了解不透,遇到水土不服,交了學費。
針對國外的開發商和投資者,各國政府所設定政策限制不同。例如,在澳大利亞開發項目所用工人,必須有一定比例為當地人,且項目需要公示并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可;在馬來西亞等地投資物業,還需要向政府提交申請,并且通過一定的審批手續;在美國,法律則規定國外投資在物業占比中不能超過49%,投資商業地產如一次性賣掉,稅收會達到40%到50%之巨……所有這些都需要提早做足功課才能避免走彎路。
據鄒亨瑞介紹,美國的法律法規非常復雜,無論是州政府、市政府、聯邦政府的法律都是有差別的。如果做不到位,或者是法律法規方面出現了問題,甚至有的項目要停工遭受處罰。
碧桂園集團一名負責人透露,剛進入馬來西亞時,進展比較緩慢,海外團隊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去研究當地的法律條款、產權年限、土地出讓方式,甚至學習和當地人打交道的文化習俗。

綠地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此前由于韓國的行政手續復雜,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綠地在韓項目的進度。張玉良曾在3月底赴韓出席外資企業懇談會時,特意向韓國有關方面提出要求簡化行政流程、加快審批速度。
綠地方面表示,從濟州項目一開始就聘請了韓國律師事務所,借用其專業性彌補了企業自身不足,避免走彎路。但據多名業內人士介紹,現在中國70%到80%的房地產企業到美國進行開發,都是派自己的團隊,盡管會請法律顧問,但執行層面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一些涉及當地民俗的事情,甚至不是政策或法律能左右的。目前,碧桂園在馬來西亞的獨資項目金海灣較為順利,從拿地到銷售不到一年時間,開盤兩個月認購金額接近100億元。但其與大馬置地合作開發的吉隆坡兩個項目,比金海灣項目拿地更早,卻遲遲沒有開盤時間表。
碧桂園馬來西亞區域總裁阮家聲此前曾解釋,吉隆坡兩個項目之所以進展緩慢,是由于項目土地均屬于私人所有,涉及大量商務談判,此外,馬來西亞的審批過程也相當復雜漫長。
大海航行靠“舵手”
在海中航行,有冰山,有暗礁,要辨別風向和方向,要調整風帆,補給水源和貨物,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好團隊,要有極具經驗和眼光的舵手,以及驍勇矯健的水手,甚至必須聯合當地“土著”,進行導航。
房企出海同樣如此,即使順利拿下合適的海外項目,面對與國內市場差異巨大的政策、市場、匯率、貸款、稅費,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舵手和驍勇善戰的團隊。
一把手是把企業推出國門最大的動力,也是對出海航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碧桂園剛出國門之際,除了資金,幾乎一無所有。有小道消息稱,當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考慮到海外投資時,曾找下屬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把人派出去。如今,楊國強又把親信楊永潮調往海外,組建團隊。
在人員以及費用等問題的審批上,碧桂園都比較靈活。一名碧桂園馬來西亞公司相關負責人曾向媒體透露,在馬來西亞考察依斯干達一宗土地之后向楊國強請示,得到的答復是: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拿。
碧桂園還將其團隊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碧桂園在馬來西亞展開海陸空轟炸式的銷售模式,幾乎顛覆了當地的賣房傳統。無論是一次推售上萬套房源,還是將大批客戶空運到當地海邊的“人海戰術”等,都帶著顯著的碧桂園標簽。
而當外界驚嘆于海外開發的“綠地速度”時,或許只有張玉良知道,他已經默默準備了十幾年。早在1992年,綠地創業之初,張玉良就有意出海,而綠地的首個海外開發合作項目,啟動于2004年。綠地創業之初,張玉良就曾派專人去澳大利亞探路,調查結果是公司經驗不足、方向不明,最后放棄。
“海外市場方面有一定的權力,但是大事上肯定要董事長把關。”綠地海外人士表示。
綠地海外項目在組織團隊上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海外團隊部分從上海總部撥調,也有部分是當地招聘,以便于和當地人打交道。一般情況下,總部只會派遣總經理、副總及每條線的主要負責人到外地事業部或公司。
更多聰明的開發商也意識到所面臨的風險,所以在投資海外過程中,多數房企采取股權收購、項目收購、與當地房企合作等投資模式。無論是萬科與美國頭號地產商鐵獅門的強強聯合,還是碧桂園與馬來西亞知名房產商大馬置地的親密無間,以及綠地與泰國正大集團的合作,都無疑是規避海外風險的聰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