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癥時代,人人都有“病”。
有的“病”等同身份標簽,方便自己在人群中找到組織;
有的“病”如勛章,是曬和秀的最佳資本;
有的“病”是生活狀態的寫照,生活改變即不藥而愈。
大多數“病”,都與真正的疾病相去甚遠。
但見微知著,“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良言,
適用于我們的身體、心靈,
同樣能作用于我們身后的家庭。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
20年前,它只是一個美國民間自發的節日;
15年前,聯合國批準其成為官方紀念日,
呼吁各國政府引起對家庭的重視;
5年前,它進入中國,但將其視若至寶的,是一家建材連鎖賣場。
母親節的風頭完全蓋過這個唯一為家庭所設的紀念日,
一如我們對家庭的思考,被掩蓋在純粹的兩性關系討論下。
對家庭的忽略,成就了今天諸多未病、卻也未曾健康過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