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培養出壞習慣
看看孩子就知道父母如何處事:慢吞吞的孩子往往會有急躁的父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有位特操心的爸媽。而寫作業這枚放大鏡,把孩子和爸媽在教育過程中隱藏起來的問題暴露出來。也許你會說,那好辦,問題出現了解決就行。但有些寫作業的問題,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解決。
1 坐不住型
孩子說:邊吃邊寫好了。
作業本攤在書桌上有一會兒了,此時孩子正趴在書桌下畫畫,內容是參照著書桌邊堆成小山似的公仔玩偶構思“我的玩具軍團”。一會兒,孩子手里抱著袋薯片,從書桌下鉆了出來,似乎突然發現作業君被遺忘了,站在桌邊邊吃邊寫了起來,手上的油把作業本蹭上了紅燒牛肉味。這時書房門被“咚咚咚”敲響了。
家長說:寶貝,先別寫了,喝點牛奶。
熱牛奶打斷了孩子好不容易想起來要寫作業的念頭,摸摸孩子的頭,催促繼續寫作業。看著書房里毛絨玩具、電子產品、繪畫圖書亂作一團,又卷起袖子大收特收起來。“叮叮咚咚”的動靜讓孩子也加入到收拾的隊伍中,作業徹底被丟在一旁。聽說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鐘,但孩子能坐住的時間太短,以至于很多父母懷疑是否有多動癥。
專家建議:動夠了就能靜下來。
作業分段。把作業分割成兩個或三個階段,每段時間不可過長。如第一次規定做15或者20分鐘,完后休息一會,然后再規定一個15或20分鐘,再休息。
為孩子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孩子學習的地方要簡潔、整齊,尤其是書桌,不能堆放玩具等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同時保持安靜。
動得夠,才靜得下。讓孩子進行一些“本體覺”的運動,如跆拳、體操、游泳等,有助于孩子運動后平靜下來;若是過量的跑、跳、快速移位的球類運動,對孩子“前庭刺激”過度,對注意力原本就差的孩子,不大適合。
2 慢吞吞型
孩子說:在學校要寫,回家還得寫,先休息休息再說。
放下書包,拿出筆、書和作業本,準備工作流暢做完,突然跌入慢動作狀態:語文作業抄寫課文,一個字一個字地照著寫,橫平豎直使出了吃奶的勁,只聽“咔嚓”,鉛筆頭斷了。呆了一秒,慢吞吞地從文具盒里找出削筆刀,一圈一圈地卷個無窮無盡。終于開始寫數學題時天已經黑透了,寫到一半,讀不懂題,開始發呆,在草稿紙上畫小人、畫風景,就是作業“畫”不出來。
家長說:快點啊,動作真慢。
推門看到的場景是孩子乖乖地坐在書桌前,走近一看卻是孩子在出神發呆,筆還停留在剛寫的那幾個字上。幫孩子準備好明天要穿的衣服,要帶的手工作業,眼看就要10點,催了幾遍不管用,一股恨鐵不成鋼的心火油然而生,“還不快寫!”嚇醒了孩子,小小的身影一縮,埋頭繼續寫,看著孩子認真讀題目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心一軟,坐下幫孩子讀題解題,最終作業成了家長的。
專家建議:不做“快點兒”家長。
父母自省。快點寫?多快?家長習慣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不僅讓孩子壓力山大,還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了解慢的原因。父母一定要聽孩子的心聲,是否是作業難度太大,孩子能力不及,或者不感興趣。或許是孩子因為疲倦、饑餓、身體不舒服等生理狀況變慢,此時,即使孩子對著作業發呆,父母也需要耐心地詢問“剛才在想什么呢?”父母表現出溫暖的關愛,有利于孩子重塑學習習慣。
學會信任孩子。不要總擔心幼鳥離巢會無法生存,不嘗試、不鍛煉永遠無法展翅。父母需要學會相信孩子,表現出對孩子百分百的尊重,多花一些時間和耐心,孩子會因此得到動力。
實用小工具:“時間表”與“計時器”。剛開始可以先測量孩子寫一行生字、算十道數學題花的時間,以此為依據,把課業分成幾小段,讓孩子與時鐘“比賽”,看能否在每段時間內,把預計的分段作業完成,段與段之間記得安排休息時間,若順利完成則有獎勵,此招對愛好競爭的孩子通常很有效。
3 丟三落四型
孩子說:不是我撒謊,真的忘記了。
當媽媽問起作業有哪些時,才發現大腦一片空白。想起前兩天才因為缺漏作業被叫家長,不由地害怕起來。打電話問了同學,終于知道了作業內容,可需要用到的書,有一本放在了教室里。翻開訂正錯題的本子,里面寫滿了因為 “6” 看錯成“9”、加號看成減號、過程對結果錯的題目,媽媽說這是馬虎,可真的認真做了呀?
家長說:媽來幫你問老師。
第N次因為孩子作業沒交去見老師,說起來自己的責任更大,這記性差難道會遺傳?有時候看到孩子急得團團轉,想起兒時的自己,也曾因為忘記寫作業被罰站、罰寫作業,所以,孩子忘帶作業,即使再遠也會迅速送到教室;孩子不知道作業是什么,就幫著打電話問同學;孩子不會寫作業,就陪著一起寫,一起探討。不過,一開始以為這種學習是共同進步,可后來發現,家長一離開,孩子的認真勁就會削弱大半。
專家建議:把孩子該做的事留給孩子。
不要過度陪伴。有時候陪伴會分散行動力,孩子學習的過程需要自主自立,家長過多參與反而不好。這也反映出生活中父母的包辦現象,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從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入手。
養成孩子檢查作業的習慣。做完作業那一刻再靜下心來重新檢查一遍,對孩子來說非常困難,但養成這個習慣對改善馬虎算是補救性做法。
檢查視動配合。視動配合是一種能力,常把數字看錯、漏掉加減號等證明孩子這種能力還沒達到。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鍛煉,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多跳繩,使孩子的平衡協調能力得到提高。
幫孩子爭取不寫作業的權利
在解決了習慣的基礎上,父母還得辛苦一把:和孩子一起學會判斷。
為什么要做作業?家長們首先要明白對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如果用寫好個作業,來判斷孩子是否合格,是否優秀,就大錯特錯了。寫作業無非是鞏固舊知識,培養定力,但目前來看,為了鞏固舊知識做了大量的作業,孩子要是知識本身沒懂,做作業就成了機械的操作,不僅痛苦還花費大量時間。
如何判斷作業是否適合孩子?
1.仔細觀察孩子做作業的情況。寫得慢、寫得快、不喜歡都是問題,耐心和孩子交流作業問題,鼓勵孩子說出真實想法,比如“真的太難了”、“這些我都會”。
2.家長需要把握的是,孩子說的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一方面要檢查作業與孩子的認知是否匹配,孩子說會做是否真的都會;另一方面和任課老師溝通,詢問孩子上課時的表現等,不會做作業是否和上課學習狀態不好有關等。
3.如果孩子確實掌握了知識,且作業內容很單一,可以不做;而孩子表示太難的作業,則需要家長擔任輔導引導員,如果連家長都一頭霧水,作業也大可不做。
4.不做作業是不是縱容了孩子?玩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讀些自己喜歡的書,能夠讓孩子在學習階段保持足夠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是比做作業更值得推崇的事。
怎么和老師溝通?
許多家長并非沒有對作業表示不滿的情緒,但都忍住了,擔心因為自己的特殊要求導致老師的區別對待。其實,越來越多的老師希望多和家長溝通,在校和在家的兩方面表現綜合起來,才是孩子學習力是否提高的參考依據。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向老師提出建議,這次作業不做,因為孩子的確都掌握了,能否布置一些思維拓展和探索題呢?如果作業太難,和老師溝通時說出自己的困惑,做不出是否是少數情況,是否需要降低作業難度等,讓孩子帶著問題回到課堂聽老師細致講解。
家長們需要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現行傳統教育體制下,需要全面地了解孩子,為孩子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和老師探討孩子的教育方案,必要時,可以提出給孩子訂制特殊作業。家長也需要提升自我,有足夠的能力理解孩子,保護孩子。
寫作業時,發現的習慣問題怎么改善呢?
習慣的養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進行,為何一定要在孩子不喜愛的寫作業的過程中改善?父母可以找一些孩子的興趣點,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良好的習慣,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