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想過只要一個孩子
文/本刊記者 馮英杰 圖/李 夢
獨一代父母張歷歷和蔡宇結婚時就奔著生兩個孩子的目標,“我們都在一個沒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長大,都嘗過孤單、無助的滋味。我們結婚后從沒為生二胎的事兒猶豫過。”
結婚7年的兩人如今有一雙兒女,兒子6歲,女兒2歲半,張歷歷從不覺得經濟是養孩子的最大問題,“教養才是。”
張歷歷是全職太太,這份“工作”是蔡宇的決定。大兒子一出生他便說服妻子辭去醫藥銷售的工作,在家專心照顧孩子,“孩子最關鍵的老師,還是母親。”
原本也是女強人的張歷歷最初并不服氣丈夫的安排。但在家帶了一段時間孩子后,她理解了丈夫的初衷,“老人帶出來的孩子因過于寵溺缺乏安全感,不懂得表達愛;父母自己帶出來的孩子,更勇敢,能面對挫折。”
我們給不了孩子最好的,不管是教育條件還是經濟條件,做父母的也承認。丈夫在一家私營企業做管理層,是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
所有養育費用中,幼兒園學費是最大的一筆,每年超過2萬元,這是如今市一級幼兒園的價位。“有便宜的,一年只需要幾千元,但那種學校,我相信條件允許的父母都不會選。”
女兒降生后,夫妻倆感到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兩個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他們的愛其實是一樣的。起初,夫妻倆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剛出生的女兒身上,4歲的哥哥頓時有被冷落的感覺。這時, 夫妻倆就會強化哥哥的責任感,“我們會經常告訴他,妹妹會成為他最好的玩伴,最親密的人,他必須照顧好妹妹。我們愛他,也愛妹妹。”
長子很快就對妹妹有了責任感,會帶妹妹出去散步,保護她不被欺負。而小女兒在一次次感受到哥哥的呵護后,很自然回報以愛。這種愛的反饋教育正是獨生家庭頭痛的問題。
有一次,媽媽拿著家里那根“處罰棍”責問哥哥,“你承不承認錯誤?”倔強的哥哥低頭不語,眼看棍子要打下來,2歲的妹妹著急地繞到哥哥背后,使勁將哥哥往媽媽懷里推,嘴里重復著一個字,“錯”。張歷歷的心瞬間就軟化了。
對于兩個孩子的將來,諸如上什么大學,是否要留學,畢業后從事什么職業,張歷歷和蔡宇都沒考慮過,“很多家庭就是考慮得太多,才覺得孩子養不起。那些應該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生不生,都差臨門一腳的決心
文/本刊記者 左 秀 圖/李夢
37歲的林淑媛是重慶著名母乳指導師,和做律師的丈夫明軍一樣都是工作狂。直到32歲那年她驚覺“再不生怕來不及了”,才有了寶貝明朗的出世。
因為兩人都是外地人,父母也不習慣重慶的生活,加上不放心老人帶孩子,林淑媛只好犧牲事業帶孩子。喂奶擠奶換尿布,生完孩子的林淑媛老了一圈,“養個孩子太不容易了,老得特別快。”她翻了翻眼角的魚尾紋讓記者看。一天至少20小時都圍著孩子轉,她差點沒得抑郁癥。
明朗兩歲半時,當媽的迫不及待把他送到幼兒園后重歸職場。媽媽們聚在一起,少不了就要討論二胎。
“媽呀,我這第一胎才剛緩過神來,千萬別折騰了。”她的態度起初特別堅決。一天的生活從孩子開始,從孩子結束。早上打仗一樣送他上幼兒園,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接他回家。還得買菜做飯,吃完飯還要帶他出去玩。
玩到9點多為他洗臉刷牙調奶粉,抱上床陪著看書,哄睡覺……要是再來個“小祖宗”,她真覺得沒法活。
但后知后覺的她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生起了二胎,“淑媛,你再生一個嘛,不然以后明朗多孤獨。”丈夫也開始暗示她給兒子找個伴,“要是哪天咱們不在了,他也不至于孤獨。”明軍拿出他接觸過的法律案例講那些失獨家庭的凄慘。這對林淑媛太有殺傷力了。
夫妻倆在明朗三歲時開始考慮這事,試探兒子,驚喜地發現他對此也不排斥。最大障礙排除,剛決定生,問題又來了。首先是錢的問題,看別人列出的二胎賬單,好吧,再生個孩子,意味著她這輩子到死都得為孩子奮斗,“可這一輩子也不能光為孩子活吧!”
年齡也是個大問題。“我都37了,算高齡產婦了。”林淑媛擔心自己的身體吃不消。沒有老人幫忙照看,寶寶生下來意味著她得再次回歸全職主婦,孩子卻從一變成了倆,一個嗷嗷待哺,一個活蹦亂跳,她的生活里又只剩下孩子。想到這,她迅速蔫兒了。
翻來覆去地琢磨,生與不生,都讓人不甘心。
孩子需要個伴,她已經找到了
文/本刊記者 鄒 蜜 圖/趙文鋒
孟母三遷的故事,李春陽在女兒1歲那年實踐了一次。她就是想給孩子找個安靜的環境,沙坪壩的舊居太嘈雜,對幼兒大腦發育不利。看了幾個樓盤后,姐姐和母親聽說她想為孩子搬家,就建議:要不就在我們這里?雖然位置偏了點,但其他都不錯。
母親在幫姐姐帶一對龍鳳胎,住在渝北區的楓橋水郡小區,離主城區有幾十公里遠,最為人逅病的就是交通問題。但優點也突出,安靜,空氣好,還能和家人守望互助。李春陽當即同意。
一切都為了孩子。懷孕后李春陽就辭去財務工作。三年后再找工作,也以能照顧女兒為唯一條件,“我就要求單位離家近,待遇都其次。”
女兒要富養,夫妻倆能給孩子的全給了。“全家收入的60%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李春陽不管錢,作為那幾年家里的唯一經濟來源,丈夫最清楚每一筆錢的去向。 他在節能公司做采購,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在乎穿著,對自己苛刻,唯獨什么對女兒好就毫不猶豫選什么。
女兒一歲多時開始送她上早教,每年花費一萬多元。80后父母接觸到的育兒書里,都強調了孩子情商的重要性,早教班能彌補父母在專業上的不足。三歲時開始學舞蹈,因為女孩子學舞蹈對體形、身高、氣質都有好處,大部分養有女兒的家庭都不吝于這塊付出。再有其他興趣愛好班,加上衣食住行,女兒的花銷都是家中最大的,“一年大概5萬元吧。”盧陽默算后報出這個數字。
所以我們沒精力,也沒有經濟條件再要一個孩子了。李春陽按照攝影師的拍攝要求,親昵地摟過女兒吻她的臉頰,得意地透露自己安心于只要一個孩子的王牌:“她有伴,我姐姐的兩個孩子和她一起長大的。”
李家兩姐姐住同一小區,下一代又繼續青梅竹馬。比佳奇略大的表姐弟幾乎是看著小表妹長大的,感情比一般親戚更深。這樣的成長環境既能讓女兒享受好的物質條件,又如同在多子女家庭中長大一般,懂得分享和謙讓。
如果獨一代父母最怕的就是獨自長大的孤寂,李春陽篤定女兒不會重走她爸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