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郭允禮撰寫的《官箴》,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吏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边@讓我想起《西游記》里那位可愛的“老倌兒”太白金星。
放眼天庭,除了觀世音之外,再找不到第二個能讓孫悟空敬服的。個中原因,恐怕正要著落在“公廉”二字上。
先來說說他的“公”。
《西游記》第三回里,龍王和冥王告孫悟空的狀,玉帝打算出兵彈壓,太白金星建議:“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龍伏虎之能,與人何以異哉……若受天命,后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一則不動眾勞師,二則收仙有道也。”
到了第四回,托塔天王父子吃了敗仗,請求玉帝增兵,太白金星又建議:“……欲加兵與他爭斗,想一時不能收伏,反又勞師……只是加他個空銜,有官無祿便了。”玉帝道:“怎么喚做‘有官無祿’?”金星道:“名是齊天大圣,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寧也。”
從這兩段話里不難發現,其“公”有四:
一曰忠誠敬業。作為手握公器、公權的人,太白金星能夠時刻存有“公家人”意識,以“不動眾勞師”謀取“乾坤安靖”,以“收仙有道”力爭“海宇清寧”,而不是置身事外。意思很明白,天庭需要和平的環境,老百姓也是希望和平的,所以,為政者不要輕易跟老百姓發生矛盾,要“以百姓之心為心”,才能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讓國家(天庭,下同)長治久安。
二曰公正公平。太白金星的理由很充分,孫悟空既然有“九竅”,他就有“修仙”的權利,應該得到尊重;孫悟空既然已經“修成仙道”,那就應該給他出路。用今天的話來表達就是,不管他是八輩子農民,還是官N代、富N代,只要國考成績達標了,那就應該一視同仁錄取,才能凸顯公正無私。
還有一句話也值得琢磨,“若受天命,后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笆芴烀迸c否,是家天下的慣常邏輯,我們可以理解為遵紀守法,這一點且不去說它,能夠提及“再升賞”,太白金星的胸襟與氣度,可就不簡單了——只要犯錯誤的人能夠改正,之后能夠循規蹈矩,那就給予他參與平等競爭的機會。顯然,他是一個注重公正公平的干部。
三曰勇于擔當。我們知道,兩次招安,提建議的是他,具體執行跑腿的也是他,以偌大年紀,不辭勞苦,忙前忙后,很有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味道,這種擔當精神,也屬于“大道在公”。
四曰作為之心。設想一下,如果太白金星跟大多數神仙一樣,在天上圖個逍遙快活,大概沒人會說長道短,也不會影響他在天庭的地位。再說,孫悟空與他何干呢?非親非故的,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
那么,他這般積極招安,所為何事?我想不外乎建功立業之心吧,亦可理解為一種作為或政績。小說作者是把天庭作為政權實體來刻畫的,太白金星當然也是這個體制內的一分子,有著封建士大夫的色彩。古代士大夫無不具事功之心,也就是建功立業——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太白金星的作為之心而論,就具有現實意義了。他之作為,跟升官發財毫無關系,為的是玉帝所代表的政權實體滿意,為的是孫悟空所代表的人民群眾滿意。
關于太白金星的廉潔,也是有依據的。
就全書而言,神道佛的“腐敗”,無處不在。比如在前往西天取經的九九八十一難中,即便是如來佛祖,也曾被悟空嘲笑為“妖怪的外甥”,因為他在對待金翅大鵬鳥這件事兒上承認“有些親處”;其他更多的神仙,不是坐騎、寵物下去作怪,就是童子、干女兒為禍人間,均不同程度的阻撓了取經大業;而且在全書的末尾,還發生了阿儺、伽葉公然索要“人事”的一幕,堪為天庭腐敗的注解。但太白金星在這方面卻沒有絲毫的不良記錄。
時刻保持一顆“公心”,又能做到廉潔自律,“明”“威”兼備,太白金星的為政效果不想“和”也難。
還是以兩次招安為例。
第一次招安時,他在玉帝面前,極力渲染天庭的威德,以“慈恩”、“降旨”、“授官”等說辭,讓玉帝感覺到自己是絕對的主宰,心理拿捏非常到位,以至玉帝聞言甚喜,道:“依卿所奏?!比欢搅嘶ü?,太白金星又換了一套說辭,對孫悟空客氣得不行,又是稱“大王”,又是連連說“請”,滿足了孫悟空作為江湖人喜歡得到別人看重的心理。所以,招安順利取得成功。
第二次招安時,事態嚴重了許多。
孫悟空自稱“齊天大圣”,犯了玉帝的忌,所以,太白金星在建議時側重于強調策略和提出可行的預案。玉帝雖然打心眼里不樂意,但還是說了“依卿所奏”。到了花果山,情況更糟糕,“威風凜凜,殺氣森森,各樣妖精,無般不有。一個個都執劍拈槍,拿刀弄杖的,在那里咆哮跳躍。一見金星,皆上前動手”,孫悟空也是全副武裝出來迎接的,還高叫道:“老星請進,恕我失迎之罪?!边@那里像是迎客?簡直是示威。
但是,太白金星底氣十足。“趨步向前,徑入洞內”?!摆叢健保褪切∷椴娇熳?,毫無懼色;然后“面南立著”跟孫悟空說明原委。“面南”代表不失官家使者的威儀,“立著”則代表尊重孫悟空。另外,他在夸贊了一番“大圣神通”之后,還多次謙卑的自稱“老漢”,強調“是老漢力為大圣冒罪奏聞”、“老漢以此銜奏準”等等,恩威并舉、剛柔相濟。所以,孫悟空大喜,懇求他留下喝酒,招安再次成功。
“公生明,廉生威”,古人的話確乎至理。
太白金星為官講廉潔,雖掌權(起碼有話語權),卻不腐敗,不給群眾添亂,不擾民,還能積極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比如后來在取經的路上,他多次暗中幫助師徒四人戰勝黃風怪、掃蕩獅駝洞等。對于這樣的好官,百姓當然也就不會給他添亂了。所謂“廉生威”,大致就是這么生出來的。
譬如孫悟空很頑劣,可以直呼玉帝為老兒,可以涮太上老君,可以嘲笑如來佛祖,可以把其他神仙呼來喝去。但對太白金星,他是客客氣氣尊稱一聲“老倌兒”的,常?!岸嘀x多謝”,言聽計從。我想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能說會道吧,恐怕人格魅力更主要一些,那就是太白金星因“公廉”而生的底氣。
官員能夠征服人心,使人心服,是自信心的表現,更是有底氣的體現。如果沒有這種底氣,方寸早亂了,還能引經據典陳明利害完成使命嗎?當時的孫悟空,正如彈簧,壓迫的力越大,反彈就越高,反作用力也就越大。這個道理,也只有“天庭公廉第一”的太白金星才能明白,才能正確作為。
想想其后大鬧天宮,莫不是因為官員缺乏公心與腐敗而生,如錯誤的人事安排——讓猴子看守蟠桃,錯誤的福利政策——不請孫悟空參加蟠桃會,等等,從而引起孫悟空的強烈反抗,導致法紀大亂。
《左傳》云:“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為政者只有做到“志忍私然后能公”,養成一身正氣,做到一塵不染,才能有足夠的智慧和號召力去推行寬猛相濟的“和政之道”,實現一生無悔的追求。以此,太白金星無疑是個正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