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劇,這一發祥、發展于福州的本土戲曲,既流響于坊巷之中,又喧鬧于碼頭之上。以三坊七巷的精英階層、上流社會為代表的“坊巷文化”,以臺江碼頭的市井階層、平民社會為代表的“碼頭文化”,這一雅一俗兩種文化對閩劇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使它擁有了獨特的文化品格和藝術特質。
老福州人愛看戲。在福州,每逢有老人做壽、生意人還愿等喜事,福州人總喜歡請上劇團演一出閩劇。夜晚漫步在福州的小巷,一不留神,聽到喧天的鑼鼓聲和韻味十足的唱腔,一派熱鬧喜慶的氣息。循聲望去,巷子里正上演著不知什么劇目的閩劇。盡管是在過道里臨時搭建的戲臺,但燈光、音響等各種演出設備一應俱全。演員們咿咿呀呀用福州話唱著,曲折離奇的情節、幽默搞笑的對白,不時博得在場觀眾的陣陣笑聲和掌聲。放眼望去,觀眾幾乎全是老人,見不到一個年輕人。盡管天有些冷,有的老人躺在后邊的躺椅上還是睡著了,或許他們并不關心演出什么,只是在延續一種曾經習慣的娛樂方式來消磨時光。
相比臺前的熱鬧,臺后卻是另一番景象:大大小小的箱子和道具散落在各個角落,20多名樂師擠在舞臺兩側敲打樂器;穿梭于狹小過道中的演員們在昏暗燈光下,忙于補妝和更換戲服;角落里,一位扮演老旦的女演員趁著休息的間隙,一邊做著針線活,一邊照看著喧鬧中熟睡于凌亂戲服和被褥間的小女孩。
曾在福建省實驗閩劇團擔當武生,如今已退下在這個劇團里負責燈光的黃師傅說,福州城活躍著近百個像他們這樣的民間草根劇團,“也沒有名字,就是有演出的時候,團長把大家召集一起,演出結束,又各干各的活了。”黃師傅介紹,團里的演員,有專業劇團退休下來的,也有閑在家中的閩劇愛好者,“還有一些農村來的年輕人”。
演出的經費,不是生意人贊助,就是街坊四鄰,你五十我一百地湊起來。黃師傅說,盡管一個月下來,他們也有十幾場的演出,但每場戲不過一兩千元的戲資,“一個月下來,每人也就掙個幾百元。”即便如此,這對于閩侯人潘立平來說,已經是他生活的重要來源。演出的辛苦自不必說,哪里請就得到哪里去,有時要扛著道具,走上幾個小時才能到村里,出外演出半夜三更才回家是常有的事情,“遇到東家吃飯,還得在那等。”
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閩劇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劇團在傳承和弘揚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幾乎所有的民間劇團都面臨著相對困難的生存境況。黃師傅更擔心的是,如今會聽福州話,喜歡看閩劇的人越來越少。“明天誰來看閩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