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民間的古老職業,剃頭匠大多上了年紀,手藝精湛。這與現在那些門面光鮮的發廊和年輕時尚的發型師相比,盡管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街邊剃頭這個行業卻仍然為小區所需,為中老年人所需。
在明媚的陽光下,街邊剃頭匠在客人的臉上涂上肥皂泡沫,手持明晃晃的剃頭刀,在一塊長條形的牛皮上刮得“哧哧”作響,幾個來回下來,胡茬兒便被一掃而光,頭發也被理得干干凈凈。許多年前,見到街邊巷尾的剃頭匠,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時光推移到了21世紀,隨著人們對發型設計的日益重視,提供多樣服務的美發廳開始備受人們的青睞。街頭的剃頭匠也越來越少見,偶爾在偏僻的街邊小巷能見到在寂寞風雨中的堅守者。
在南平建陽城關,每天都有一位老師傅在街道上擺設攤點為過往的村民理發。這位老理發師叫丘仁寶,他從20歲開始就以理發為生,年近60的他已經為群眾服務40年了,他自豪地說自己是建陽最老的剃頭匠。
40年前,丘師傅為了謀生,拜師學習了理發手藝。每到各鄉鎮趕集的時候,他就帶著行頭到市集上擺起攤點,這一擺就是幾十年,后來在一個鄉鎮上租了個門面開始了正常營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理發的要求變成了美發,手藝雖好,他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五年前,丘師傅的孩子在城里買了房子,他也隨著來到城里住了下來。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充實,也不讓自己的手藝荒廢,丘師傅在城郊擺起了一個理發攤點,由于手藝好且便宜,每天都有十幾個顧客。當問其要干到什么時候,丘師傅說能做就一直做下去,一天不摸剪刀手還真有點癢。
老行當消失的速度,見證的是社會變化的速度,也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丘師傅現在依舊每天早起,騎著自行車出門,在那個熟悉的小區和老主顧中間,為他們理發、剃頭、刮臉、剪鼻須……時間地慢慢過去,生活平靜,日復一日。自行車、收音機甚至一把梳子、一塊鏡子,都殘存著光陰的痕跡,記錄著一個老手藝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