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天字第一”的百年老字號,如今能傳承下來的已為數不多,且大多苦心經營。但是開創者與繼承者所傳遞的那份“真”與“誠”,卻是歷史長河淘不掉的珍寶。
俗話說得好,行行出狀元,“福剪”的狀元就是百年老鋪“鄭興利剪刀店”的第三代傳人,已經80多歲的鄭德官老人。制剪手藝還得追溯到鄭老的家鄉——晉安區鼓山鎮后嶼鄉,鄉里最多時有50多戶人家從事剪刀的制作,鄭老的祖父鄭應梅一直在剪刀的鋒利上下功夫,經過他們的反復試驗,終于研制出“鋼鐵熔合手工鍛造”工藝技術,也就是福州俗稱的“夾鋼”的金屬利器傳統工藝,其特點就是刀刃的鋒利與堅韌兼顧并優,因此既鋒利又耐用。
在鄭老的父親手上,鐵剪技術得以改進創新,質量也大大提高。為了能夠將剪刀生意做大,鄭金財將剪刀作坊遷到了福州手工業品集中的茶亭街洗馬橋,并將招牌命名為“鄭興利剪刀店”,取意剪刀以鋒利為主,關鍵要在“利”字上狠下功夫,以利為王。鄭金財堅持選用優質鋼材制作剪刀,制成的剪刀既鋒利好用,又十分耐用,很快就聞名福州城鄉。
鄭德官13歲就輟學在店里邊幫忙邊學藝。因為愛動腦筋,接受新事物快,這門家傳的手藝很快就被鄭德官掌握了要訣。1955年,26歲的鄭德官加入位于臺江區延平路的福州小刀廠,在技術科負責工藝技術和開發新產品,設計開發了不少小刀新產品,繼續幫父親研制剪刀,研制出各行各業所用的工具剪和專用剪。
因為手藝精,制作的剪刀質量好。鄭老的剪刀漂洋過海,名揚海外,1994年5月他應邀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辦的國際園林器材工具展覽會,他研制的鄭興利牌“園林剪”得到了一致的好評,老外專家豎起拇指,給出了全場的最高分。1998年鄭老設計的鄭興利園林剪獲福州市科協授予的“百花獎”。許多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回鄉都慕名要買鄭興利剪刀,特別是老一輩人,不但自己用還多買一些送給親友。鄭老告訴記者,從清末以來,自家的剪刀能在同行中保持多項第一,就是能與時俱進,創新開發新產品。如今這門手藝已經傳至第五代,對于手藝還能不能繼續傳承下去,老人也道出了自己的擔心:“手藝飯可不好吃,太累,太苦了,怕現在的孩子受不了這個苦??!”
100多年來經過幾代人付出的心血和艱辛,才有了“福剪”的名牌,而現在百年制剪老字號也僅?!班嵟d利”一家,這也是福州的特色,在這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真希望能有“福剪”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