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隨著HIP-HOP熱潮的涌入,作為街頭文化的一部分,涂鴉開始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里。那時候的涂鴉,是令城市管理者頭疼的“小廣告”,而隨著城市的發展,涂鴉也逐漸藝術化和商業化,它不僅見證著中國城市的變遷,也在成為城市建筑中一道新風景。
涂鴉起源于上世紀,住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個送貨小子德米特里,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達到了表現自己的目的。他隨處涂寫自己的綽號“Taki183”,這個舉動不僅使自己登上了1971年的《紐約時報》,也使涂鴉(Graffitti),這個來自希臘文“書寫”與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語成了一個藝術名詞,街頭涂鴉就此開始。涂鴉內容包括文字、卡通人物、政治口號,乃至宗教與神怪形象。
隨著中國越來越與世界接軌,街頭文化西風東進地迅速滲透進來,“街頭涂鴉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即使是涂鴉愛好者,也鮮有人能夠清楚說出它是在哪一年傳入我國的。比較能夠得到認同的一種籠統說法是,上世紀末,涂鴉開始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里,如今則分布得更加廣泛。
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迷上涂鴉文化。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展現自己的生活態度,用以表達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或想法。今時今日在中國,涂鴉已成為年輕人最“潮”的玩意兒之一。
涂鴉是街頭文化靜止的表現形式,它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人性的,甚至可以沒有任何含義。它是來源于最直接的內心的聲音,色彩明艷,聲音鏗鏘,個性張揚。它是一個城市年輕的標志,激情而躁動,不安而叛逆,你可以不認同它,你卻不能忽略它。
如今,走在一些城市的街頭,色彩跳躍、形狀怪異的涂鴉經常會不經意躍入眼簾。從個別年輕人偷偷摸摸地“創作”,到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門主動將它引入社區,涂鴉,這種原本邊緣的“表達”形式逐漸被公眾熟悉。然而,關于它的爭議卻日益激烈: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個人的自由表達,為城市增添了色彩,應該支持;也有人認為,涂鴉多在公共場合出現,是將個人表達強加給了公眾,應該禁止。
盡管爭議不斷,涂鴉卻以整體向外擴散的趨勢一路傳播到全球很多國際化大城市。美籍華人學者、畫家劉建一指出,伴隨著快速的經濟全球化步伐,街頭涂鴉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文化運動和藝術現象。如今,無論是在美國紐約還是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街頭涂鴉都在逐漸成為一個富有創意的文化符號。
不過,在不同的城市,涂鴉遭遇的對待卻可謂迥異。目前,國內大多數涂鴉作品依然被當做城市小廣告對待,而涂鴉者則會被城市管理者以亂涂亂畫有損城市形象為由進行驅逐和處罰。在城市藝術區內,涂鴉則能得到寬容對待。
在這方面,重慶九龍坡區算是一個例外。他們打造的黃桷坪涂鴉藝術街,將涂鴉引入了公眾的日常生活中。黃桷坪涂鴉藝術街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轄區,街區里的涂鴉全長1.25千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涂鴉作品。涂鴉所在的楊九路是黃桷坪轄區內一條老街,街道兩旁居民樓、店鋪鱗次櫛比,上世紀60年代的老樓與近十幾年的摩登新舍交錯,但整體呈現出陳舊的氣息。重慶市創意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改變破舊城市面貌為由,委托四川美術學院以涂鴉方式對其進行改造,據稱,這項改造還被列入2007年重慶市創意產業一號工程。在方案正式確定的150天后,人們在街區的37棟臨街建筑上看到了色彩豐富、形態各異的涂鴉。有些是看得出形態的表情生動夸張的動物,有些則是不易理解的抽象圖案。
作為一種新興的公共藝術形式,街頭涂鴉具有傳統和現代繪畫、壁畫、漫畫、書法、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成份和功能。活潑、隨意、靈動,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街頭涂鴉作品嵌入公共空間中,給世界各國的城市景觀和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獨特的元素。
有業內人士認為,涂鴉的出現以及廣泛傳播,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內在的規律。盡管它們的出現,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難度,但是,作為一種創意,只要增加對它們的主動引導,就不僅可以提升這些墻上作品的技藝水準,優化其內容和表達形式,而且也完全可以讓這種“創作”形式為城市增添人氣和名氣。